查看原文
其他

60万元买“热搜”:舆论就这么被轻易操控

2018-01-13 胡涵 新京报评论

你们看到的那些热搜,有哪些是花钱砸出来的?

▲某网站一家名为天泽推广的电商经营“刷榜”业务,宣称“微博话题榜3 小时上榜”。图源:新京报。


文 |  胡涵


近日,“紫光阁地沟油”这一“乌龙话题”登上微博实时热搜榜,让微博热搜成为舆论热词。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中,多个平台和渠道均有从业人员宣称,能够提供热搜“刷榜”业务,保底上榜时间一个小时,价格随时长、排位而变化。一名业者提出,可提供一次性付60万元,包上热搜一天的“套餐”。


热搜是微博运营体系中的重要产品之一。这一产品的设计初衷,是通过收集并在首页呈现用户正在讨论的热门话题和关键词,从而制造一种放大镜传播的效果。在微博舆论场中,一个新闻事件“上了热搜”,就意味着会立刻得到多倍用户的关注。


也正因此特性,这一产品自从诞生之初,就被人利用成为了营销工具。在微博上水军在同一时间发布相同话题的文章,就有可能制造出一个热搜话题,继而被推送到更多用户的屏幕上,成为全民议题。



刷热搜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生意。自互联网平台成为信息入口之后,类似的灰色产业链便如影随形,很多平台也与这条产业链进行暧昧和此消彼长的战争。


在紫光阁事件后,新浪微博并未讳认该现象,并强调会对内容进行审核,还会加上“荐”字标注,这是应有的担当。


刷热搜只是刷榜的一种,而刷榜几成当今互联网信息平台的通病。在每个存在流量的平台之上,都活跃着大量试图以有组织地制造话题来左右操纵舆论话题的产业链。在应用商店之中有刷榜,微信公众号内有刷粉丝、刷阅读数,直播平台则搞出机器人刷观看人数等。


本质上,这是一场在全新的渠道和舆论场中所掀起的舆论控制战。水军和营销者的目的,无非是有组织地利用新的技术手段煽动舆论,以达到特殊目的。这一行为借着公众对新的传播规律尚不熟悉的机会,又与某些平台达成在特殊情境下彼此成就的默契,愈演愈烈。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最终这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舆论和思维控制:先控制你所关注的话题,霸占你的屏幕,继而改变你的思维。


正如有专家所说,提供刷榜类服务的公司,惯常使用挟持大量普通用户账号或流量等黑客手法,游走在法律边缘,对此理应依法打击。


更严肃的命题是,在这样一场关乎舆论控制权的战争中,有关平台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平台垄断现代人的讯息终端,过往绝对中立的托词,已经难以再让公众满意。很多平台看似只是理论上的技术供应者,但对平台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难说没有任何责任。


像微博热搜,既然足以影响到用户的屏幕和视野,不妨以技术等手段来抵抗试图左右舆论控制用户的行为。微博平台表示,已多次对“刷榜”行为进行打击,并曾对相关活跃账户进行封禁,就是这方面的努力。


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是微博。近来关于用户隐私、知情权和用户之间的纠纷愈演愈烈,过往“用户不知情”的信息垄断福利,已经消失。在此时刻,曾经被视为行业潜规则的刷榜刷单行为,必将引来更多质疑和怒火。


在此情境下,始终与用户站在一起,不与灰色产业链产生任何勾连,依托技术和数据之便该打击则打击,是一众平台应有的担当。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互联网平台们无法回避的责任议题。


 □胡涵(媒体人)




编辑:仲鸣


推荐阅读:

疑似“索酬不成摔死小狗”事件,有多少法律问题 | 新京报快评
谁来对“盯梢国家脱贫检查组”的人进行盯梢? | 新京报快评

陈小武被撤职:对大学性骚扰就该零容忍 | 新京报快评

捧红“00后CEO”的《放学别走》:别有用心制造“年少轻狂”?

怎么破?一些偶像明明三观崩坏,我的孩子却为之疯狂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票选征集令


点左下方“阅读原文”成为大众评审,票选“网红”APP。
新京报2017年智慧生活APP评选,这一次,听你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