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发投入世界第二:抓住科技红利则不必担心没了人口红利 | 新京报两会快评

2018-03-05 任然 新京报评论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尽最大可能释放科技进步的红利,不但有可能抵消人口红利消失之后的不利影响,而且,也将为中国经济实现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打造一条更加开阔的金光大道。

▲沈阳自动化所纳米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纳米机器人研究。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 | 任然


今天上午开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 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五年来,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而上个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科研经费投入超千亿的省份已有6个。从全球来看,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


与上述科研数字成绩形成呼应,在重大创新成果方面,中国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制造等近年都有标志性突破;科技应用方面,社会之于科技进步的“获得感”也明显增强:网购、网络支付普及,共享出行、互联网创业等蔚然成风,乃至“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已被称为新四大发明走出国门。

 

这些科技动向,无不都是李 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的现实注脚。而多年以来科研投入持续增加,也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另一张王牌。


当前,中国正处于制造强国建设、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打造“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去产能、新旧动能转换,还是“互联网+”与供给侧改革等,都离不开科技进步这个核心变量的推动。


▲中国科大量子存储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了解科研情况。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因此,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之余,近年来科研体制、科研经费管理等科研领域的制度改革与优化,也有明显动作。这些都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当然,与顶尖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在科研发现的进步还须有赶超意识。如2016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的研发投入为5.2%,尽管创下了近十年的新高,但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15%—25%的占比水平相比,尚有差距。


另外,科研人才评价体系、社会创业创新氛围、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也都有进步空间。在新的世界性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背景下,科技进步之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美国经济学者泰勒·考恩在《大停滞》中曾指出,随着像人口红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容易摘取的“低垂的果实”被逐步利用,一个国家要获取持续的增长动力和活力,必须要瞄准高枝上的果实。


而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的现实意义还在于,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尽最大可能释放科技进步的红利,不但有可能抵消人口红利消失之后的不利影响,而且,也将为中国经济实现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打造一条更加开阔的金光大道。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阅读原文”。


编辑:与归   实习生:杨林鑫 李瀚伟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

大幅提升假释率:监狱就不该是动物园 | 新京报快评

“晚十点,不作业”:让孩子睡个好觉也是教育担当 | 新京报快评

别让大数据沦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帮凶 | 新京报专栏

商家用大数据“杀熟”,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新京报快评

今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他们的痛何止“天价医疗费”| 新京报快评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