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咖啡致癌”谣言: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2018-04-02 曾于里 新京报评论


通过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等手法戳中公众的转发冲动,使文章成为爆款,最终将流量转化为金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6196htv2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喝星巴克咖啡致癌?动画科普到底何物质对人体有害。 新京报动新闻出品

文 |曾于里


这两天,许多人的朋友圈被“咖啡致癌警告”刷屏了。起因是一篇文章以惊人耸动的语气写道,星巴克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而星巴克为了利益长期向公众隐瞒这一事实。该文轻松引起了公众的恐慌,以及对星巴克这样巨头外企的敌视。可事实真如此吗?


原来上周三,加州法院下达了一个判决:加州的咖啡销售者要在咖啡的标签上贴出警告,让消费者知道咖啡里含有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丙烯酰胺。但这东西还存在于各种含淀粉的烘烤食物里,比如饼干、薯片、烤肠等。


美国癌症学会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癌症类型的风险增加,是明确和摄入丙烯酰胺相关。”该判决自身就充满争议,如果咖啡要标记的话,那薯条、烤肠等食物就要被强制标记无数次了。


有医生曾提供过一条甄别原则:如果一篇文章只告诉你某样东西有毒性,却不谈引起毒性的剂量,那么这篇文章多半是不可信的。比如有专家建议,60公斤成人每天不建议摄入60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而煮咖啡的丙烯酰胺平均剂量13ug/kg,即一天得喝40杯咖啡才可能摄入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但类似“咖啡致癌”这样充斥着标题党、假新闻和炒作气息的文章,却又一次成为爆款文章。有机构曾做过统计,2014年度被复制转载最多的微信公众号标题就是养生族最钟爱的一则补肾秘方。健康养生领域由此也成为造假的“重灾区”,经常有“致癌风险”“食物相克”等为主题的不实信息在朋友圈里刷屏。


这背后隐藏着肮脏的生意经。通过断章取义、夸大编纂、无中生有等手法妖言惑众,戳中公众的情绪点,触发他们转发的冲动,让文章成为爆款,并最终将流量转化为金钱和生意。


对于此类公众号,公众一方面要提高甄别意识,不要沦为他人的生意,被源源不断地喂养廉价的情绪;另一方面微信平台和管理者要从严处理,不要让图谋不轨的骗子活得太轻松,并败坏公众号的健康生态。传播“咖啡致癌”的公众号被封,着实罪有应得!


□曾于里(媒体人)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阅读原文”。


编辑:林鑫


推荐阅读:

我们相信,志趣相投的人总会相遇 | 新京报招评论员

“狱中猎艳诈骗”案再现,我的脑洞已经不够用了……

普大喜奔!暂未盈利的创新企业也能上市了

企业雇残疾人“吃空饷”:别再把他们当避费工具

北京市提供免费在线“家教”,就该这样给培训乱象釜底抽薪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