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侃人 2018-05-22


在网约车竞争的“下半场赛道”的背景下,采取技术之类的办法最大化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平台应尽之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516l4tb5&width=500&height=375&auto=0▲警方通报“空姐遇害案”。视频来源:新京报动新闻


文 | 侃人


空姐遇害案激起了“亡羊补牢”的回响:在5月12日零点下线顺风车服务后,滴滴16日又发布整改方案,包括顺风车用户标签和车主评价功能全部下线,车主每次接单前需进行人脸识别,网约车暂停接受22点至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等。


在发布整改措施的同时,滴滴也就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疑问,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疑问之一就是,是否在明确告知用户并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对行程进行录音录像。


“是否应对行程进行录音录像?”网友对此莫衷一是。有媒体调查显示,21120名网友中,有近七成受访者支持,其主要论点就是,“为了安全需要让渡部分隐私”“发生纠纷很常见,留证才能避免分岐”;约三成反对,有些人认为视音频内容可能泄露,导致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拆了东墙补西墙”。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也道出了公众各有侧重的现实顾虑。


可以肯定,在监督司机和约束合乘双方上做加法的“大方向”没毛病。


从人身安全角度讲,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都是相对私密且狭小的空间,尤其是夜晚或人少路段,容易形成脱离外部环境约束的作案场景,增加了相应的监督措施,则能让有些不怀好意的司机有所收敛;从纠纷处理角度看,司乘纠纷有时难免,投诉后举证难往往会影响平台判责、司法机关追责,有了现场信息记录的佐证,有利于息争止讼,也有助于受损方维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方向是对的,也得有“正确打开方式”,得综合考量多方意见、尽量消除多重顾虑,无论是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都应在周全考虑中寻找最优解。鉴于此,就这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行程进行录音录像可以,但有几点前提:首先,每次录音录像的选择权,包括是否要启用录音录像、是录音还是录像、是全程录还是半途录,要交给乘客决定,而不能全程自动录音录像,那样可能侵犯到乘客的隐私权;其次,是否和何时启用录音录像,可在客户端设置按钮,由乘客点击确认,该按钮不可折叠到“更多”之类的选项中,而宜明确标识,方便乘客在自愿情况下或紧急状态下随时启动。还可考虑在车上明显处设置启动按钮,以便乘客在紧急时快速启动。


二,录音录像应实时直接加密上传服务器,若司机人为地卸载和关闭车上的录音录像设备,后台应自动报警;还要建立乘客紧急状态下可快捷报警和将视音频传送、平台跟警方联动的机制。


此前西安等地已明确,网约车应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有全车监控摄像设备(满足录音和录像功能,并可与行业管理服务政府监管平台实现数据传输共享)等。接入平台的顺风车也该有类似装置设备,且不能让司机随意拆卸,若出现随意拆卸行为则将其拉黑。其紧急报警功能也该随时处于可激活的状态,否则有录音录像也只能当事后凭证。


三,基于对司乘隐私的严格保护,将录音录像资料加密保管,或许可采用高级别的数据加密算法为其“上锁”,保留若干时间后自动删除。


允许可对行程录音录像,不等于就是“用隐私安全换人身安全”。对乘客来说,隐私安全跟人身安全不应是“二选一”,而应该都有保障。


用技术完善为乘客安全加持,自然意味着安全保障成本的抬高。但在安全已成产品或模式创新的生命线,也是网约车竞争的“下半场赛道”的背景下,采取技术之类的办法最大化地保障乘客安全,也是平台应尽之责。


□侃人(媒体人)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阅读原文”。


编辑:孟然  实习生:范娜娜  秦先明  校对:陆爱英


推荐阅读:

从房地产退出的资金,该怎么引导到高科技领域 | 新京报专栏

罪犯“判刑未入狱”又犯新罪,不是单个法官的责任 |新京报快评

3年“不互动”的政府网站,还有必要投钱吗?| 新京报快评

全球国债规模创新高:国家债务多高才算“高”?| 新京报专栏

川航生死备降:“阴谋论”与“甩锅论”都不妨再等等 | 观点交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