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京报评论 2018-05-28


在小凤雅事件中,外部参与者以行善的名义开始,但不能坚守本心,被人性的弱点诱惑,引发了受助人、志愿者和社会多方皆输的后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667jtc3ti&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凤雅家属不存在诈捐!3D还原真相:善款仅剩千元,弟弟治病未花。 新京报动新闻出品


文 | 姚遥


据媒体报道,河南太康县小凤雅被疑诈捐案件,出现了最新进展。小凤雅家属表示,要起诉作家陈岚及造谣者。与此同时,此前参与到这件事情的上海大树公益服务支持中心项目被停。


本是一桩善事,最终又变成引发大众情绪不断反转的闹剧,当事人难辞其咎。以行善的名义开始,但不能坚守本心,被人性的弱点诱惑,引发了受助人、志愿者和社会多方皆输的后果。


如今的情况发展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小凤雅被疑诈捐的事实争议被厘清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批评指向了最早激化矛盾的陈岚和大树公益。


在剧变的形势面前,陈岚做出了公开道歉。这个道歉,相比于不基于事实就公然攻击病人家属,和小凤雅家人承受的舆论压力而言,完全是轻描淡写。作为反思,可以衡量,既然坚称是为了帮助小凤雅,那么围绕这个初心,究竟做过什么。


▲陈岚微博道歉(部分)截图。


很遗憾的是,以志愿者名义进入的外界参与者深深地伤害了诚信,伤害了慈善的基石。小凤雅家人的主观想法无法捉摸,但是他们究竟在慈善渠道上募集了多少资金可以核实,他们是否有虐待儿童可以核实,他们是否挪用了善款也可以查实,这些基础性的信息并不难查明。


然而,外部参与者作为网络上有影响力的群体,刻意营造出一个冷血残酷重男轻女的家庭形象,引爆了大众的愤怒情绪。即便他们是为慈善而来,不散布虚假信息也是很基本的底线。


在网络上发布攻击小凤雅家人的信息,诱因是参与者无法与小凤雅家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他们认为自己对小凤雅病情的安排更加合理,而家人做的都是错的。所谓合理的安排,就是坚持要求小凤雅家人去大城市的大医院为她看病。


这个方向当然正确,这个道理也并没有多难懂,去更好医疗条件的地方看病对病人更好。但究竟去不去大城市的大医院,很多家庭不是因为不知道而不去,而是能否有信心承担相应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条件。


▲王凤雅爷爷出示的花销明细及部分支出收据。 图片来源:新京报


但是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来,这些外界的参与者除了提供几千元的资金支持外,更多的向家人施加压力,逼迫他们去大城市的大医院。几次外出看病不顺利以后,小凤雅的家人拒绝去大医院看病,外部参与者坚定认为家人这样做是故意不给凤雅治疗。于是,他们选择了持续在网络上指责家人,甚至宣布要报警。


这种谜一样的自信来自何方不确定,但如果追问初心,外界参与者是打着为了小凤雅的旗号而来的,就需要为了这个目标而坚持,努力地帮助小凤雅就医。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有能力在网络上引爆话题的团体,并没有看到运用同等影响力去帮助小凤雅求医问药,或者筹集医疗费用。


如果外界参与者不关注医疗,而是为了关注家庭是否歧视或者虐待女童,这里并不要求参与筹资捐款,而更多需要借助法律和舆论的手段来救援。同样,参与者在这个方向上除了做出不实的指控外,并不能看到更多实际的结果。


最终,打着行善旗号而来的群体,给大众留下一个在舆论上造谣碾压普通家庭的印象。善良地来理解,这并非他们的本心。但是,当他们丢掉了本心之后,也就无从得到始终。勿忘初心,这句话看着简单,如今看来却是满满的苦涩。


□姚遥(公益人士)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阅读原文”。


编辑:易木


推荐阅读:

网传“凤凰古城又收门票”,这波操作只为打击低价团?

共享招聘“黑名单”:至于对求职者这么狠吗?

“校车闷死幼儿”悲剧再现,是时候让“神技术”也发挥些作用了

小凤雅去世:你们关心的只是怎么表演愤怒,而非孩子本身

出台之后就“休眠”,“僵尸政策”背后连着的是形式主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