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诸葛亮进了“对喷群”,还能舌战群儒吗?

王言虎 新京报评论 2018-07-08


来啊,who怕who?


文 | 王言虎 

 

一大早,被朋友拉进几个微信“对喷群”,什么“民谣vs嘻哈vs摇滚对喷群”,“豆瓣vs知乎对喷群”,“甜咸豆腐对喷群”之类。


群友各为其主,三十六路烟尘,七十二家反王,“喷”得热火朝天。

 

这样的“对喷群”是从昨天开始火起来的,据说渊源自“勇士骑士对喷群”。两家球迷为过嘴瘾,已经不满足在论坛上“掐架”,干脆专门建个群直接“肉搏”。


可能是受到该群启发,各种以地域、兴趣、专业为内容的“对喷群”齐刷刷冒出来。

 


在这些群里,我是不敢出声的,哪怕是说一句“走程序还是直接喷”,立马就会被喷地体无完肤。


我的任务就是躲在角落里,看着他们唾沫横飞,化作我写作此文的素材。

 

我观察到,在这样的“对喷群”里,对喷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讲逻辑,进群开口就喷,就是标准姿势。



群友们喷得都挺狠的,可以说是脏话连篇了。诸葛亮厉害,骂死了王朗,但若拉他进群,我估计他连张嘴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说诸葛亮的骂是一种文雅的骂,“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这群“喷友”的风格就是“社会”。


各种不可描述乱飞,满屏三俗表情包,勾勒出一个个“社会狠人”形象。

 

举个栗子。有人刚说了一句“甜豆腐脑天下第一”,就有人说,“我想吃你豆腐”,然后,一连串的脏词儿就堆了上来,无法直视。



各个群都是如此,他们进群就骂,没有来由,没有目的,谁的火力最猛,谁就赢了。我是孤陋寡闻,这么不和谐的场景,真是第一次见。

 

在群里对喷,当然是一种很没素质的表现,绝不应该提倡。值得分析的是他们的心态。

 

首先要明白一点,各种对喷群,几乎是没有任何组织的,群友来自天南海北,相互不认识,进群向对方扔个脏字,就算是“见面礼”,并且接下来的流程,就是不停“送礼”。

 

为什么一群完全不认识的人,无缘无故就能骂起来?


从逻辑上来说,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其中奥秘,我们或许可以从《脏话文化史》中找到答案。

 

澳大利亚作家路丝·韦津利在《脏话文化史》中认为,骂人是一种社交互动行为,这有三层意义:



第一是与自己互动,骂人并没有特定的对象,而主要是宣泄自己的情绪;


第二是有目的性地骂,旨在报复或者达到伤害别人的目的;


第三,骂失去了攻击或者宣泄的作用,而更多的是为了加强语气,以达到增进感情等目的。

 

他还指出,有目的的骂,通常只发生在自己认识或有过节的人之间,而见人就骂,属于无目的型,主要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与自己互动。

 

各种对喷群,就属于路丝·韦津利所说的第一层次。


他们进群就喷脏话,其实是漫无目的地喷,这有着相当攻击性,只不过,在某种“规则”(“互喷群”)的掩护下,他们“合法”地宣泄了自己的情绪。

 

只有虚拟社交才能让他们如此发泄情绪,日常人际交往中根本不会允许他们肆意插科打诨。


现实道德规则的约束下,即便心有不满,他们也只能压抑自己   。

 


这样的“对喷”,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彼此认可接受可能来自对方的“攻击性”话语,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这个界限,并不好把握。我看到不少群里,一些人不仅用语恶毒,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有色情意味的表情包,这就不只是道德素养的问题,已经涉嫌违法。

 

目前,微信方面已发布《关于微信群聊内文明对话、理性表达的规范与建议》,称“将根据用户投诉提交证据进行核实,如举报内容存在违规,将立即处理。”“对个人帐号,将会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对微信群明确存在整体恶意的,将会实施限制群功能(封群)处理。”若因对喷引来被封号之祸,自然得不偿失。

 

总之,小喷或许可以怡情,大喷真可能伤身。毕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阅读原文”。


编辑:仲鸣


推荐阅读:

交警冒雨送考生反被投诉:别对善举吹毛求疵 | 新京报快评

两女生日本烤肉店被赶:“种族歧视”背不了“吃相难看”的锅

“朋友圈”的“网红减肥药”有人管吗?

打破信息孤岛:看大数据如何成为反腐利器

藿香正气水+头孢=马上丧命? 不至于 | 新京报快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