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工智能讨债:听着新鲜,但合法吗 | 新京报快评

吴玲 新京报评论 2018-07-08


界限在于,人工智能催收不能限制或影响到其他与债务无关的人。

文 | 吴玲


提到“职业讨债人”,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群纹身男上门围堵进行侮辱和恐吓,“呼死你”骚扰、送花圈、泼粪等极端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使用暴力、拘禁……据媒体报道,新的讨债手段——“人工智能讨债”,眼下也应运而生。


据报道,在中国,利用智能催收正逐渐取代传统讨债公司,一些P2P借款平台正在试验这种偿还债务的新技术。机器人会在互联网上寻找债务人的联系人和个人资料,在社交网络上寻找他朋友的资料,并给所有人打电话,发短信。人工智能利用语义分析和大数据处理方法,绘出债务人的心理肖像,以选择最具说服力的讨债战略,请求亲朋好友对自己熟悉的债务人施加影响。

   

众所周知,活跃的民间借款尤其是高利贷,成为“讨债”江湖野蛮生长的源泉。职业讨债人通过手机定位、到老家“宣传”、限制人身自由、言语侮辱等“软硬兼施”的手段来逼你还钱。


实际上这是严重侵犯欠债人的隐私、名誉权和人身自由的违法行为,严重者甚至涉嫌犯罪。震惊全国的“辱母案”,就是典型案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650v2yxrf&width=500&height=375&auto=0

▲“辱母”案背后涉黑团伙宣判。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其实早在1993年国家工商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停止办理公、检、法、司所属的机关申办的“讨债公司”登记注册问题的通知》。1995年,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也发布通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设讨债公司。2000年,两部门再次明令取缔各类追债公司,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任何形式的讨债公司。

  

从职业讨债人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讨债,表面上“暴力型”正在转化为“温柔型”。人工智能可以分析文本,找到最合适的语气与债主对话;它还可以通过分析找到债主的地理位置,或者联系债主的亲朋好友,让好面子的债主自知理亏。和传统的职业讨债人相比,智能讨债似乎在从“黑道”转为“白道”,欠债人少了被威逼恫吓,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催债就具有“合法性”呢?鉴于其与传统讨债公司业务的重合,其合法性恐怕依旧存疑。


对于网贷平台来说,通过打电话和发邮件等方式提醒债务人还款,本是业务的一部分,无可厚非。但人工智能催收不能限制或影响到其他与债务无关的人。倘若利用非正当手段采集数据为债务人画像、通过通讯录向债务人亲友进行电话轰炸或者向债务人同事发骚扰短信,这类智能催债同样涉嫌违法。

   

债务人最基本的隐私权、名誉、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容随意侵犯。鉴于此,智能讨债显然也不能超越法律边界,而当务之急,就是尽快依法查处一批涉嫌违法的人工智能讨债案例,不可容其“信马由缰”。


吴玲(职员)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阅读原文”。


编辑:孟然  实习生:秦雪  校对:陆爱英


推荐阅读:

别让“忽悠”成为“电商定制版”的代名词 | 新京报快评

蹭IP的“山寨北斗”频现:别把国之重器变成廉价噱头 | 新京报快评

游戏越来越“诱人”,是时候建立防沉迷机制了| 新京报专栏

进口药降税未降价,是因药品定价机制改革滞后

“房卡模式”棋牌APP难逃赌博犯罪之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