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熊孩子”:“不护短”但也得平衡有度

周莉 新京报评论 2018-07-06


接受代替受罚需要家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公德心,所以,“虎妈”要求主动打扫电梯一个月的行为难能可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周莉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一则“熊孩子”在电梯撒尿的视频广为流传。在这段视频中,一位十岁男孩在小区电梯内小便,并且在半个月内多次“作案”,之后被保洁通过电梯监控找到。这位孩子的母亲得知后,没有“护短”,而是在业主群内道歉,要求孩子写下检讨书,并主动打扫电梯一个月。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熊孩子”是一个人见人怕的角色。一方面,“熊孩子”会给旁人的生活带来困扰;另一方面,很多“熊孩子”的父母非常“护短”,在孩子犯错后,为了保护孩子不惜和旁人发生二次冲突。


因此,每当有类似事件发生时,受害者们只能哀叹自己运气不好,而大众只能感叹当下社会“家教缺失”。在这种背景下,这位母亲的处理方式受到了舆论的广泛热议,甚至一些网友把这位母亲称作“虎妈”,以形容这位母亲的雷厉风行。

把“虎妈”的处理方式进行拆解,可以发现确实有不少独到之处。


首先,“虎妈”没有护短,在孩子面前展现了正确的道德规则。在一些人看来,孩子是自己的心头肉,不舍得其受到一点伤害,甚至不惜颠倒是非保护孩子,然而,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十岁左右的孩子尚处于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监护人给予其正确的道德规则,以帮助他们逐步习得判断是非的能力。而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盲目护短,会导致孩子习得不正确道德规则,助长其反社会行为。


其次,“虎妈”在事发后没有打骂孩子,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克制的处理方式——写检讨,让孩子免受暴力管教的影响。


当事的这名孩子只有十岁,尚未到达道德自律的阶段,所以,类似行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出现并不稀奇。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后选择“以暴制暴”,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是孩子在父母的打骂下失去安全的依恋,日后形成不健康的人格;二是暴力的处理方式会被孩子习得,从而助长了孩子日后的暴力行为。


最后,“虎妈”主动承担了小区电梯一个月的打扫工作,代替孩子接受了应有的惩罚。这种惩罚并非没有意义,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儿童同样能够习得新的规则和行为。


年龄尚小的儿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履行犯错之后的惩罚。但如果因年龄而取消惩罚,会强化孩子对捣乱无过的认知,从而不利于其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而大人的替代惩罚能帮助孩子把错误行为和惩罚联系到一起,形成再做类似事件就应受罚的正确连接,从而较少再次犯错的几率。然而,接受代替受罚需要家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公德心,所以,“虎妈”的这一行为难能可贵。


但是,“虎妈”雷厉风行的教育方式也留下了一些隐患。比如,在小区业主群中公开曝光孩子的检讨书,可能会导致孩子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对孩子日后的自尊形成和人格塑造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同时,家长们需知道这个年龄段也是儿童性格养成的关键期,需要家长在教育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切忌简单粗暴。


□周莉(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阅读原文”。


编辑:易木


推荐阅读:

公职人员与15岁少女发生关系,啥性质?

“气枪入罪”改判,枪支标准也不妨改改

别让“升降摄像头”来鉴定隐私泄露

考研备考低年级趋势,源于本科教育应试化

喷防晒喷雾“逼停”高铁,这个锅不能简单甩给女乘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