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外语不再是评职称“刚需”,人才评价返璞归真 | 新京报快评

梁鑫 新京报评论 2018-07-28


社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各类人才有不同的特点,不应该也没必要拿着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人。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梁鑫


一个朋友,在做小学教师,为了评定职称,一直希望我帮他找个路径,刊发几篇相关论文。而我也爱莫能助,能躲则躲。今后,他终于不用再追着我要找发论文的“门路”了。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了。


在此之前,外语和论文一直是应用型人才评定的制度性障碍。取消这类制度性障碍的呼声总算得到了回应。


众所周知,教师、医生、工程师,均属于实践性很强职业或岗位,他们工作的特点明显不同于科研岗位,尤其是基础科研岗位。这类职业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但需要更多的是经验。一个优秀的教师、医生和工程师,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外语扩大视野,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如果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写出优秀的论文,这当然很好。


但是,真正能体现和衡量他们水平的,是看教师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看医生拯救了多少病人,看工程师解决了多少实际的设计和工艺难题。他们不一定非得熟练地掌握外语,也不一定非得写出优秀的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


▲意见截图


迫于评价中的论文和外语要求,他们也不得不去学习外语、撰写论文,这往往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催生一些外语考试、刊发论文相关的黑色利益链条。


应用型人才,特点是应用,优势也是应用,他们也许并不善于做理论化分析、系统总结。教师本该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医生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病人,而工程师则重心在于测量工程条件。


学生千差万别,病人情况迥异,工程项目更是条件各不相同。鉴于不少时候“学了外语自己用不上,发了论文同人看不上”的现状,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应用型人才还不如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大可不必刻意花在外语和论文上。 


为了应对不合理的评价标准,一些人可能就会像我的朋友一样,希望找门路、托关系、买版面,催生一个地下论文买卖市场,形成一条黑色的论文利益链。


他们也会意识到这种做法不合适,但看着别人因此而受益,自己坚持原则却得不到制度性的认可。不想为又不得不为,如此便会降低道德标准,淡化羞耻之心。久而久之,自己的研究水平没提高,反倒是道德要求却降低了。


每朵花都有不同的特点,一起装扮了美丽的春天,互不否定,各美其美。不要拿着栀子花来责怪迎春花不香,不要拿着牡丹来苛求桃花不雍容华贵。人也一样,社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各类人才有不同的特点,不应该也没必要拿着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人,不应该也没必要拿着科研型、理论型人才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应用型人才。


□梁鑫(教育工作者)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阅读原文”。


编辑:孟然  实习生:范娜娜  校对:陆爱英


推荐阅读:

辽宁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拿什么养活这么多老人 | 新京报专栏

法院拟改判干部无罪却又“反水”,说明理由又何妨 | 新京报快评

水体“黑臭”20年,竟对督察组谎称“举报不属实”?| 新京报快评

身高不够1.5米就当不了老师,这是什么逻辑?| 新京报快评

日本队“战死沙场”:输掉比赛,没输尊严| 新京报快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