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谢贫穷”不是无脑正能量,而是直面命运 | 陈迪说

陈迪 新京报评论 2018-08-08


许多人反感“感谢贫穷”,在于苦难故事浪漫化,多少有点以正能量叙事模糊社会不公的嫌疑。但对王同学本人来说,“感谢贫穷”其实意味着完全接纳了经历过贫穷命运的自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740aobz0p&width=500&height=375&auto=0▲陈迪说:“感谢贫穷”不是无脑正能量,而是直面命运。


文 |陈迪


这两天的社交网络上不少人在讨论“感谢贫穷”这个四字组合。起因是今年高考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女生王同学,以高分考上北大。然后她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好几个文段写了“感谢贫穷”,还被人民日报发了出来,所以就引发了讨论。

 

其实“感谢贫穷”这样的叙事真的不稀罕,我就记得我小时候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为只有家境贫寒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出息的——因为小学教科书里的励志故事,全都是在讲各种名人童年如何吃苦受穷的嘛。借光读书的,搬着小板凳到路灯下做作业的,就没有小时候不穷的大人物。简直好像爸妈不穷的话这辈子就没戏了,我那时候好多小朋友都有这么想过哦。

 

但是长大后我们就明白了,那分明就是胡扯:穷人家孩子逆袭之所以会被反反复复拎出来传颂,是因为这稀罕;而成功人士自幼家境优渥没人提,是因为那稀松平常。优质的教育从来是很费钱的,从古到今都是;继承制的存在,又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一代又一代地扩大巩固;甚至连权力这种非财产性质的资源,都能找到它的路径进行有效的代际传递与增殖。

 

或者再具体点来说,就说高考、就说考北大这事吧。上世纪90年代初,北大录取新生的城乡户籍比为6比4;而到了最近几年,农村子弟的比重虽然在跌破10%的基础上有所回升,但绝对比例仍不高。说明了啥?这个年代穷人家孩子逆袭更难了呗。更何况,你们以为背景不同的考生上了同一所大学就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吗?才不呢,一毕业走上社会,你马上就会发现你和各种“二代”同学们是再也没有机会公平竞争了。

 

▲王心仪的奖状图片来源:“河青家长会”公众号


王同学的文章热传以后被很多人赞也被很多人踩,赞的人觉得这很励志很感动;踩的人则觉得这根本就是搞错了对象,需要感谢的分明就是即便贫穷也依然努力的自己,而不是贫穷本身。但我觉得双方至少在一点上是可以有共识的,那就是:真让你选的话,没有任何人会选择贫穷;贫穷这样东西,在别人身上还可能是故事,在自己身上那就是真真切切的苦难了。苦难故事的浪漫化,在不少人眼中,多少有点以正能量叙事模糊社会不公现状的嫌疑,而这才是许多人们反感“感谢贫穷”的真正原因。

 

但我也必须指出,网络上的这种反感基本上都不是针对王同学个人的,王同学很棒,大家都很祝福。事实上,我甚至觉得对王同学自己来说,她确实有立场说出“感谢贫穷”这四个字。因为,既然贫穷已然成为了她人生中不可抹去的经历,那么她“感谢贫穷”,其实就意味着她完全接纳了经历过这一切的自己。哪怕吃过苦、受过累,可是由于她依然足够喜欢自己,所以才会连那些让她变成现在的自己的所有经历都一同拥抱了,那就包括贫穷。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状态。毕竟看这世上,多少人不喜欢自己、无法接受自己,怨自己天生不够美丽的、恨自己出身不够富裕的。但是或许,真正值得拥有幸福的人,莫过于对于命运所给予的甘之如饴,对于自己所愿望的又全力以赴;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接纳自己热爱自己。王同学正是这样的孩子,所以才会有办法打动这么多人吧。


□陈迪(媒体人)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阅读原文”。


编辑:陈静  实习生:范娜娜  校对:王心


推荐阅读:

寒门学子707分考入北大,背后的贫穷不值得感谢

出租车为饭店拉客,别让宰客套路再伤青岛口碑 | 新京报快评

运输通行证17天未过审批,本无需省委书记批示| 新京报快评

老人档案弄错性别跑5个月未果,“证明我是男的”这么难?| 新京报快评

北大研究生住宿紧张:与其“学校办社会”,不如改变寄宿制| 新京报快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