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女救子”:个人求助不宜变成无底线卖惨 | 新京报快评
怪招一出,立马见效。长此以往,互联网个人救助将变成各种无底线比惨——就如同胸口碎大石的街头表演。
文 | 姚遥
近日,一张父亲举着“转让女儿救儿子”广告牌的图片引发社会关注。广告牌中写道,4岁的儿子患有白血病,家中无力负担治疗费用,如果有人愿意出钱治疗儿子,可以将同样4岁的女儿送给对方。
根据《新京报》报道,孩子病情属实。孩子母亲介绍,家里六口人,“平均每个月家里有七千左右的收入”,但对孩子的治疗费用来说仍捉襟见肘。谈到为何会“卖女救子”时,当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此举只是希望能引起社会关注,并非真的要“转让”女儿;并透露“是和某网络募捐平台的工作人员一起想的主意”。
在该事件中,我们或许无需苛责当事人,身陷厄境的他们剑走偏锋地“向噱头要出路”,有可以理解之处。但就“卖女救子”噱头本身而言,它已很难用“欠妥”二字来形容。
“卖女救子”不是一般的卖惨,还有自我贬损、歧视女孩、贩卖人口等多个违反现代法律伦理的因素在其中,这样损害人伦情理的做法,显然值得警惕。作为求助者,需要的也是互相尊重的平等个体之间基于共情的互助,而非以人格尊严受到贬损为代价的“求关注”。
如果不谈伦理道德,用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来思考,这起“卖女救子”事件兴许应被奉为个人求助虹吸眼球效应的典范。据家属自己介绍,“卖女救子”的策划出来前,他们家在某平台上只筹得了一万多元。策划引起轰动效果后,这个平台上的数字迅速增长到了4万。
怪招一出,立马见效,可以推想,如果放纵这样的事情不理,未来的互联网个人救助,将变成各种天方夜谭的大秀场,求助者为了获得快速的救助而无底线比惨。卖儿鬻女这种违反现代法律的事情,当事人固然不敢公然去做,但是拿这种噱头来吸睛求助,难免会把个人求助变成胸口碎大石的街头表演。
当下的社会大众不都是低俗的审丑群体,很多人看到这起事件的第一反应,仍是强烈的不适;甚至有求助平台终止了这个项目,暂停提现。这样做,看起来对于着急用钱的家庭来说不够公平,但是长期来看,需要为个人求助建立道德伦理的底线非常重要。
在个人求助的互联网平台上,每天都有新的求助项目出现。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个体家庭来说,得到救助的机会并不是完全公平的。在互联网平台上,有更好图片和文案能力的家庭,有更广泛社交网络人脉关系的家庭,即便并不是最贫困的群体,往往也会有好的效果。在卖女救子的个案中,当事人只是普通工人家庭,要想在诸多求助者中脱颖而出,拿出最激进的卖惨,一方面制造成为奇观事件引起互联网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激发捐赠人的同情心,的确是种“策略”。
但这样下去会形成两个极端,有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的家庭或者敢于拉下脸面比惨的家庭,都能通过互联网的工具放大自己的求助。而更多的家庭,会被逐渐排斥在网络求助之外——这是目前网络求助中已经开始出现的苗头。
作为慈善本身,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支撑,容易滑落成为表演家和伪善者的舞台。四川“卖女救子”的案例,这个家庭的苦难是真实的,但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无底线卖惨损害伦理的行为模式,则不值得肯定。这本质上也对社会保障和救济机制提出了要求:应该让有需要的人得到真正的帮助,而且是站起来得到帮助。
□姚遥(公益人士)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请戳“阅读原文”。
编辑:孟然 实习生:钱璐 校对:王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