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两会声音,继续优化首都营商环境 | 新京报社论

社论 新京报评论 2019-03-20


代表委员是营商环境最灵敏的“探测器”,通过两会了解各方痛点,才能进一步为首都的改革开放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探索。


▲1月13日,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召开部分界别联组会。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参加,听取委员意见建议。  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摄


文 | 社论


12日下午,随着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开幕,北京正式进入2019年“两会时间”。13日,北京市政协召开首场记者会,就“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答记者问。


2019年北京两会,各方高度聚焦。特别是今年1月11日,北京市四套班子在城市副中心正式挂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市级行政中心首次“乔迁新居”。北京城市发展已拉开新的骨架,新的一翼也展翅欲飞——在新的框架下,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挖掘新动能,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成为摆在各位代表委员面前的“开年之问”。


而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无疑是挖掘新动能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北京市政协会议首场记者会聚焦这一主题,也体现出对这个问题的强烈关注。


2018年,北京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精准制定“9+N”系列政策措施,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开办企业时间从24天缩短到5天、压缩近80%;率先开展小微企业获得电力“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专项服务,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约12亿元;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办理时限从原来的109个工作日压缩至45个工作日以内。北京市营商环境的综合指标,在国内22个城市试评价中排名第一。


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北京作为首都,“领跑全国”是成绩却不应是目标。对标全球、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才是北京继续努力的方向。


▲北京商务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要对标国际标准,除了政策层面不断加码之外,“用户体验”好不好,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具体而言,这些惠企政策在落地过程中遇到哪些新情况,企业的获得感是否与改革力度匹配,企业顺利开办之后又有哪些“成长的烦恼”——可以说,用户的痛点,就是政策的“靶点”。离开了对实际问题的体察,对痛点的深入了解,政策的改进无从谈起。


从这个角度看,每年的两会,也是一次难得的用户集中反馈通道。这些代表委员是营商环境最灵敏的“探测器”,通过两会了解各方痛点,才能进一步为首都的改革开放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探索。


例如在13日的小组讨论中,市政协委员、知乎首席执行官周源,市政协委员、58集团首席执行官姚劲波,市政协委员、当当网董事长俞渝等就提到了北京正出现高端人才流失的苗头。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京营商环境改善的政策红利。


以往营商环境的改善往往依赖于“政府让利”,也就是通过拼资源、拼政策来吸引企业入驻;但随着新兴经济发展加速,土地、资源等要素的作用弱化,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作用凸显。这就要求北京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着重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留得住企业,更要留得下人才。


提出真问题,才能为改革出实招。两会其实也是一次高水平的“头脑风暴”,“平等”和“务实”是两会的鲜明特色,只要各方敞开心扉说亮话,明明白白说出痛点,真诚协商,凝聚共识,才能够为改革和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编辑:井彩霞    校对:范锦春


推荐阅读:

副市长“兼任”46个组长:有些议事协调机构该精简了|新京报快评

“数百贫困户被曝有小汽车”,还需有个交代|新京报快评

遭政府“公函”干预,检察院也不该“自废武功|新京报快评

厦马“替跑”:即便“传递正能量”也别漠视规则|新京报快评

GDP统一核算,告别统计数据“打架”|新京报社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