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场“反伊朗大会”能带来中东和平吗?| 新京报专栏

刁大明 新京报评论 2019-03-15

就美国而言,华沙会议显然是吹响了进一步向伊朗极限施压、落实其新中东战略的号角。


▲当地时间2019年2月13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到访波兰,将出席中东问题会议。图/视觉中国。


文 | 刁大明


2月13日,为期两天的中东问题会议在波兰首都华沙拉开帷幕。这是一场由美国一手推动举行的、号称有60多个国家代表参与的国际会议。虽然在公开的议题设置上弱化了指向性,但仍不可回避地剑指伊朗。作为并不会出场的主角,伊朗将此次华沙会议抨击为“反伊朗马戏团”。

    

而无论如何,一贯单干的特朗普政府这次却转回了多边轨道,其中有不少耐人寻味之处。


就美国而言,华沙会议显然是吹响了进一步向伊朗极限施压、落实其新中东战略的号角。虽然此次会议的级别并不太高,除美国和波兰两国高级别政要外,只有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英国外交大臣亨特等人前来捧场,但如此规模的国际会议,无疑将对伊朗在国际社会上制造更大的政治与话语权压力。


同时,此次会议也可以被理解为,特朗普政府继去年8月、11月两次对伊制裁无果后,对今年5月再次施加制裁做国际舆论准备。


对美国而言,波兰在伊核问题上的参与以及对美国支持,也可能发挥分化欧洲对伊朗态度的催化作用。因为即便英法德三国仍坚持伊核协议,却也对伊朗发展弹道导弹的威胁与伊朗在中东地缘格局中的持续做大表示担忧。而波兰的存在,恰恰会在欧洲各国之间散布并扩大这种担忧情绪,进而可能弱化英法德坚持协议的强硬立场。


▲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同样重要的是,由以色列领导人与阿拉伯世界温和派国家领导人同框出席的中东事务会议,实属少见,上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1991年的马德里和会期间。而这个剧本刚好契合了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战略新思维,即弱化巴以或者阿以矛盾,转而团结以色列和阿拉伯盟友共同应对伊朗。


与美国诸多层次的考量相比,波兰的目标则更为直白。背负着长期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摇摆与抉择的惨痛历史,如今的波兰在战略安全方面更期待借助所谓“第三邻居”,即美国的力量来维持平衡;而在美国的支撑下,这一次波兰也借助中东事务将全世界的视线吸引到了华沙,对提升其国际地位与地区影响力颇有助力。


在美波两国各取所需的同时,选择波兰这个“欧洲的十字路口”召开会议,也就预示着中东事务或者是伊朗问题仍旧处在“十字路口”。特朗普政府在多轮制裁效果不彰的情况下,一面采取继续制裁施压,一面也只好通过多边场合制造国际舆论,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特朗普政府不会轻易军事介入的判断。


虽然此次会议有可能在美国的集结下抛出某种形式的多边表态,却无助于真正改变各方在伊核协议上的坚持立场。英法德等主要欧洲国家以及欧盟将捍卫伊核协议,尤其是英国脱欧、美退出《中导条约》以及从叙利亚撤军等各种情况,也在降低相关方改弦更张的概率。


同样,华沙会议不但不会软化俄罗斯的站位,反而会适得其反地因为美波关系的持续升温而激怒俄罗斯。或者说,华沙会议的最大效果,其实是进一步搅动了原本就一团乱麻的中东事务,带来的绝不是和平,而是各方持续堆叠的矛盾与分歧。


中东事务无疑是牵动全球秩序的关键议题。特别是在当前中东恐怖主义与极端势力尚未平息、传统大国退场、区域大国角力加剧的大变局下,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确需要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推进这个过程、最终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国之间的平等协商、尊重彼此关切基础上的相向而行,而非完全为了某些国家个别利益的算计与布局。

    

□刁大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编辑:李冰冰   实习生:李文隽   校对:刘军


推荐阅读:

“生三孩未交抚养费”,能否不急着冻结存款 |新京报快评

用“讯问合法性核查”,堵住刑讯逼供的口子| 新京报快评

吃面包致癌,是无稽之谈| 新京报专栏

工读学校招生难,源于模糊了“教育”和“司法”|新京报专栏

从“象征落后”到“春节法定” ,国外为何越来越讲究“过年”| 新京报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