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大“和服赏樱”风波,何必上纲上线| 新京报快评

孟然 新京报评论 2019-05-14

武大的上千株樱花,大多是中日建交以后日本政府和民间友好团体赠送。这些樱花所代表的,不是国耻也不是狭隘,而恰恰是和平和包容。也真心希冀,由赏樱花衍生的话题更多的是关于和平与包容,而不是互撕和内耗。


▲资料图。 图/视觉中国


文 | 孟然

  
樱花盛开,万物萌动——樱花是春天的使者。每年三四月份,我的心仿佛也飘回武大,与母校一同见证一年一度的绚烂。武大赏樱,几乎年年都要登头条,本已宠辱不惊。可这次,樱花树下的一场意外冲突,却让我的心情有些复杂。

3月24日下午,武汉大学教五教学楼旁,校方保卫人员与两名赏樱花的青年男子发生肢体冲突。

据当地警方回应,冲突起因系其中一名穿着类似和服的男子入校赏樱,此事正在调查之中。而当事男子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喜欢唐朝文化,穿的是唐装吴服,不是和服。”

这事放到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有的指责校方粗暴对待游客,有的批评当事男子硬闯还狡辩;有的说,樱花是日本人种的,中国人穿和服去本就不合适;有的则表示禁止和服入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反正是自说自话,莫衷一是。如今在舆论场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事情没搞清楚不要紧,不耽误“抬杠”就行。很多人凭着脑洞,就构思出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民族精神爆棚的“硬核保安”和一个毫无历史敬畏感的“和服少年”,在樱花树下来了一场价值观的“强烈碰撞”。

当事男子一再重申“我穿的是唐装”,但仍不影响脑洞的情节发展。实在不行,可以用“即便”的句式来“硬拗”——

一方说:“即便不是和服,看起来也相似,实在不妥”;另一方则说:“即便是和服又怎样?谁规定不能穿和服赏樱花。”

于是,一件连前因后果都没搞清楚的事情,已然影响到了“公民权利”和“民族大节”。双方还都是理直气壮、盛气凌人。

穿和服去武大赏樱合不合适——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讨论。但其结果仍然与之前的类似争议一样,双方都难以说服对方,吵过之后,不了了之。

更何况,这次到底为何、如何起了冲突?都还未完全披露。如此抬杠,只能是场口水战。

正因武大樱花与日本有渊源,很容易引发类似不必要的“口水战”,所以学校保安的过分敏感其实也有社会舆论层面的压力。2009年武大樱花节期间,曾发生过一对母女因穿和服拍照而遭声讨事件,当时一些游人和学生围住穿和服母女高喊“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

我曾经在樱花节期间做志愿导游,也深知每年樱花节期间,武大上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既要避免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也尽力为游客营造舒心的游览环境,更要防止未知风险。武大会从避险的心态出发,对身穿和服或类似和服的人进行提醒或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也属无奈之举。

所以就这事而言,我希望涉事多方各行其道、各尽其责:游客能遵守既定规则;母校武大的秩序维护者能包容尽量包容,不必因品类难辨的服装就上纲上线;公众也不必用民族主义逻辑去评判此事——事实上,从那位游客的说法看,他自认为穿的是唐装吴服而非和服(二者“长得”比较像);保安拦人,也更可能是源于避免人群聚集等风险,而非附着在“和服”上的社会寓意。

让事实先行而不是让情绪主导,多些克制少点“过度联想”,理应成为该事件中几方的处事态度,也应成为舆论评判此事的逻辑基点。

如今武大的上千株樱花,大多都是中日建交以后日本政府和民间友好团体赠送的。这些绚烂的樱花所代表的,不是国耻也不是狭隘,而恰恰是和平和包容。也真心希冀,由赏樱花衍生的话题更多的是关于和平与包容,而不是互撕和内耗。

□孟然(媒体人)   


编辑:陈静   校对:王心



文章读完了,还有什么想说的,进群来聊聊吧。

“新京报评论”公号粉丝群自从开张以来,得到了众多粉丝朋友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有众多粉丝在群里聊得不亦乐乎了。

在群里,你不仅可以与评论大咖侃大山、聊时事,还能随时与小编就文章发表不同意见,目前“新京报评论粉丝群”(微信号:xjbplfans)已满,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又开通了一个粉丝群,机会就在眼前,赶快加入啦!

进群流程:“添加朋友——微信号:xjbplfans2——添加到通讯录”。


推荐阅读:

“刺死传销者系正当防卫”:权利“水位”又上浮了 | 新京报快评

创建“文明城市”材料造假,有违文明本义 | 新京报快评

劝退有心脏病史学生:学校别把人当“包袱”甩 | 新京报快评

深化经济改革,中国需有二次“入世”心态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招聘,我们在幸福大街等你的到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