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香港IPO,AT为何都青睐港交所 | 新京报快评
阿里此次拟回到港交所说明,作为全球老牌金融中心的香港特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拥抱中国商业趋势,已经是不可抗拒的生存发展法则。
▲阿里巴巴赴港上市获批 募资超千亿港元 或成港股九年来最大IPO。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文 |沸雪
据新京报报道,11月13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纽交所代码:BABA)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确认在香港IPO。与此同时,香港上市股份与纽交所上市的美国存托股可以互相转换,阿里将继续在纽交所上市并交易。届时,阿里将成为首个同时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是,阿里此次在港上市完成,也意味着,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的两大巨头AT将齐聚香江,阿里将与“港股之王”腾讯控股(00700.HK)同台竞技。而港交所也成了继纽交所之后,“集邮”中国互联网巨头最多的证券交易所。
除了AT之外,诸多本土新经济孕育的巨头,也在近两年纷纷选择登陆港股市场。以2018年为例,港股市场最大的两个IPO项目分别是小米和美团。
互联网经济和科创实力均不算前沿的香港,其资本市场为何能对互联网新科技公司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追根溯源,还是与阿里当年与港交所“擦肩而过”产生的巨大“刺激”有密切关系。
几年前,由于未能满足香港《上市规则》所设定的条件,阿里巴巴的千亿美元 IPO 被迫放弃香港,改道美国。港交所错失了当时的阿里巴巴,随后的教训也是深刻的——远赴纽交所上市之后,阿里创造了资本市场历史上最高的IPO纪录。
阿里因港交所的“刻板规定”转道,之后产生了示范效应,诸多内地公司上市的第一选择都是大洋彼岸。
然而近年来,中概股在美国的遭遇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此前就有消息称,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将中概股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除牌。
除此之外,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本土商业发展的远距离眺望,并不足以使得他们真正理解这些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而在市场上频繁遭遇空头机构做空,更使得中概股们应对乏力。
而鉴于此前的惨痛教训,港交所近年来的改革不断提速。2017年底,港交所宣布二十多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同股不同权和不盈利企业上市。
2018年4月,港交所宣布已拟定《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在这项“港交所IPO新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容许实行不同投票权架构,即“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企业在香港上市。
不断适应内地经济商业新机会新形势的港交所,近两年推动的一系列改革颇具针对性。其实,基于香港交易市场更为国际化的特性,相比内地的资本市场,港交所理应成为中国新经济公司全球化的一个窗口。
而且,相比其他证券交易所,香港具有地理邻近及文化邻近的优势,语言沟通上更为便捷;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港交所也能够节省赴港上市企业的沟通成本和融资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继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之后,内地投资者同样能够通过这些渠道投资这些标的,避免内地投资者错失新经济的增长红利。
在内地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科创板更是初露锋芒的当下,交易所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对于诞生于新趋势中的内地商业新贵们来说,拥有的证券化选择正越来越多。
作为全球老牌金融中心的香港特区,适应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拥抱中国商业趋势,已经是不可抗拒的生存发展法则。如何与内地资本市场相互配合、互通有无、差异化定位,共同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已经是摆在港交所面前的未来发展第一要务所在。
□沸雪(媒体人)
编辑:陈静 校对:刘军
推荐阅读:
1年4次取保候审被拒:谁该为病重女企业家之死负责|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