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管服”变“管卡压”,甘肃人社厅的政策执行为何变样了 | 新京报专栏

马亮 新京报评论 2019-12-09

甘肃省人社厅从政策执行到最终被发现历时半年之久,反过来也反映了政策反馈“通路”的不畅。




▲资料图。 


文 | 马亮

 

据新华社报道,因在全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任性用权、处处设限,甘肃省委、省政府日前对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和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和组织处理,并向全省通报了问责处理情况。

 

这起“放管服”改革走样的案例,揭示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甘肃引人政策变人才枷锁

 

甘肃省等西部地区饱受“孔雀东南飞”之苦,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甘肃省政府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将过去的事前审批改为备案制,大大精简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流程。

 

但是,这样一个好政策在真正执行时却变味走样,并使要引进的人才迟迟进不来。

 

甘肃省人社厅在具体执行“放管服”改革时将其转变为“管卡压”,名为备案实则是变相审批。用人单位要想在人社厅备案,必须到其他两个部门多次盖章后才行。这使人才引进政策迟迟无法推进,政策出台半年了还没有人才被真正引进来。原本为了吸引人才的政策,反而演变为桎梏人才引进的枷锁。

 

甘肃省人社厅是参与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制定的主要部门之一,但是其政策执行却为何扭曲了呢?

 

究其原因,同该部门任性用权有关,也同政策执行的监管不到位不无关系。

 

首先,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过去的事前审批模式并迷恋审批权,不愿意下放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即便是“放管服”改革要求简政放权,但一些部门仍然通过变相审批的方式使行政审批死灰复燃。

 

审批意味着民众和企业有求于有关部门,而备案则使权力关系发生反转,使部门过去掌握的权力不再。这使一些看似好意的改革却迟迟无法落地,并使企业和民众叫苦不迭。

 

其次,一些部门有强烈的避责意识,害怕承担备案而可能出现的责任。很多政府部门并没有转变执政观念,仍认为监管就是事前审批,而对以备案制为代表的事中事后监管缺乏充分认识。在问责力度较大的情况下,一些部门担心未经审批而仅备案的项目会发生问题,所以宁可不予通过,也不希望因此而承担责任。

 

再次,甘肃省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是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四个部门共同制定的,简政放权无法落实,也与跨部门沟通和协调力度不够有关。

 

省人社厅设置的备案要求用人单位到省委编办和教育厅多次盖章,而参与政策制定的这三个部门之间却没有进行充分沟通和必要协调,致使政策执行最终走样。

 

此外,“放管服”改革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推动,也离不开中央部委的大力支持。但是,一些服务于部门自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却远远滞后于改革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的改革力度。

 

比如,甘肃省人社厅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改备案为变相审批,就在于既要简政放权,又要满足人社系统内部的政策要求。这使其不敢逾规,并最终向既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做出妥协。

 

政策反馈通路不畅

 

甘肃省人社厅从政策执行到最终被发现历时半年之久,反过来也反映了政策反馈通路的不畅。

 

如果涉及该项政策的相关部门能够及早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也不至于使甘肃在半年内无法引进一位高层次人才。

 

这意味着,政策执行面临严重的“中梗阻”,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无法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政策反馈难以及时到位。

 

甘肃省人社厅的政策执行偏差,揭示了“放管服”改革等相关政策执行遇到的挑战。当然,此类问题不仅局限于甘肃省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和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推进力度。特别是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增强跨部门协同能力并提高政策反馈效力,使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项利好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并惠及企业和民众,增强民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似水  校对:王心 


推荐阅读:

香港,距离和平安宁有多远?| 新京报快评

老人劳教获释后失踪6年:该协力找人而非扯皮 | 新京报快评

襄阳为郭靖立像,有何不可 |新京报专栏

公园悬赏70万征下联,可为何拒收“投稿”?|新京报快评

阿里在香港IPO,AT为何都青睐港交所 | 新京报快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