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疫情官方通报严重滞后,问题出在哪儿 | 京酿馆
“算出多门”,基数既小、数据又来源不一,靠谱度自然大打折扣。
▲资料图。
文 | 陶短房
近日国内有网传文章称,针对新冠疫情传播,美国疾控中心(CDC)等官方口径数据统计及通报严重滞后,导致包括CNN 在内的各大媒体不得不“自己动手”,通过组建自家的数据库来靠“手算”提供数据。
事实果真如此吗?
“网传”的多重乱象
质疑美国官方通报滞后的声音,之前就有。
有人通过自行搜集美国媒体和机构数据,认为CDC“并未及时收集地方政府上报的数据”,在显示“最后更新为3月10日”的文章中,称CDC当时显示累计确诊人数为423人,“恰与部分美国媒体3月7日手算数据一致”。
网传文章就指出,“截至北京时间3月10日12时”,CNN所统计的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包括两艘邮轮上相关数据)应为717例,其中死亡26例。
而《纽约时报》统计称,截至北美当地时间3月10日凌晨,全美确诊人数“至少728例”,其中死亡26例。无独有偶,另两家媒体也采用了“搜集三级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实时通报数据而后人工累加”的“土办法”。
▲纽约时报:累计确诊至少728例。资料图。
此外还有采取“洋办法”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自1月22日起建立新冠疫情信息中心网站,提供全球各地不间断实时数据,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美国。
该网站自2月1日起开始汇总全美各地卫生部门数据,并参考权威媒体录入数据。照该文章的说法,截至发稿,该口径显示的全美累计确诊数为752例,其中死亡26例。
网传文章指出,CDC官网同日数据和CNN等媒体不符,且往往较低,如3月9日CDC官网显示累计确诊423例,同日CNN统计的是437例。
在3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联邦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阿扎尔表示,“无法给出有多少美国人接受核算测试的确切数据”,并批评CDC自3月2日起以“数据不准”为由停止公布接受检测数和检测阴性数等做法,造成“无法直观了解美国疫情”。
▲美国护士匿名曝光当地病毒检测中心:无处洗手,没有洗手液和纸巾。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CDC官网的注释
关于美国官方通报滞后的指摘是否有道理,有几分道理,从CDC官网所设的新冠疫情主页能窥探一二。
截至3月11日上午时,该网站公布的数据为累计确诊647例,死亡25人,在全美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中,有36个发现确诊病例,更新时间为2020年3月10日。
官网注释中称,该数据包括“自2020年1月21日以来向CDC报告或在CDC进行检测的确诊和推定阳性病例”,但“从中国武汉和日本撤回美国人员的检测结果除外”。
该注释称,鉴于各州和地方部门正测试并公开报告其辖区内病例,“如果CDC数据和州/地方公共卫生官员报告病例间存在差异,则‘应认为各州报告的数据是最新的’”。官网强调“CDC数据并不包括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所有测试”。
诚如网传文章批评的,CDC网站并非24小时实时更新,而是“周一至周五定期更新,每天16点停止当天更新”,“网传”所列“差异巨大”的几组对比数据,正是这种“双休日不工作”所造成的。
客观说,质疑者列举的很多事实,如CDC数据更新不及时、同日数据CDC口径总低于其他口径,还有“礼拜天休息”,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CDC官网也并未讳言这些“梗”,并解释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还强调“数据不符应以各地数据为准”,应该说,这种差异,更多地应理解为技术上或体制上的统计出入。客观指出是对的,但过多阐发“微言大义”,未必切中肯綮。
这并不是说,CDC或美国有关政府部门在疫情应对方面“没毛病”——只是,最大的毛病并不在网传文章所点到的地方。
最大的毛病在哪里
近几日有两组数据“相映成趣”,一方面,中国大陆疫情明显好转,除湖北外大多数新增确诊病例都是输入型,湖北、甚至武汉的情况也显著改善;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形势骤然严峻,其中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先后出现疫情密集发生区,并很快成为新的全球传染源。
同为海外疫情发生国,情况却有微妙的差异。一类是“核酸检测基数大,确诊数也多”的,如意大利、韩国;另一类则是“确诊数不算多,但核酸检测基数有限”,如大多数欧盟国家。还有个别“确诊数多但核酸检测基数不大”的国家,如伊朗。
▲意大利成欧洲疫情重灾区,总理:医院管理有失误。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对于这几种情况,人们的担心程度是不同的。
“核酸检测基数大”意味着“对疫情摸底扎实”,确诊数少固然最令人放心,即便确诊数大,多少还有个“准谱”。至少能知道情况到底有多糟,也好歹有个对症下药的准头;“核酸检测基数小”,则意味着“现在的所有数据都可能不能准确反映疫情形势”,这种情况下不论本国防疫或外国应对,都可能是“盲打”。
已知确诊数高固然可怕之至,即便不高也令人胆战心惊:谁知道还有多少“暗藏的危机”?
美国疫情应对的最大问题恰在于此。
非但核酸检测基数不大,且因为此前准备不足,疫情发展后不得不修改法律,允许尚未获得批准的检测机构、方法上阵。
如此一来,“算出多门”,基数既小、数据又来源不一,靠谱度自然大打折扣。疫情数据的关键要素不仅是快、更必须准,如今这个“快”字CDC固然谈不上,但神通广大的美国媒体和学术机构还能给补上。
不过,“准”是建立在统一标准、统筹管理前提上的,CDC在现有模式下固然“测不准”,其他媒体和口径又何尝例外?毕竟它们的统计来源都大同小异,录入方式和逻辑也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
“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疫情和防疫形势又何尝不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对美国疫情和传播前景“捏把冷汗”,关键并不在于确诊数是600还是700,或死亡数是26还是28,而在于这些数据所依据的统计方法、检测手段、防疫路径……迄今都给人一种“摸不透”的感觉。
更何况,美国联邦政府层面似乎对这种“摸不透”的感觉仍然若无其事。如果这种疑虑得不到根本性消除,即便从技术上实现所有外报数据的口径一致,又能给人增添几分安全感,恐怕也不好说。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 王心
推荐阅读:
“照抄应急预案”:疫情防控岂能如此“拿来主义”?| 新京报快评
美国与塔利班签署“和平协议”,能否带来阿富汗持久和平?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