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封城抗疫”何以效果打折?|新京报快评
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强大,也势难在旬日间扭转数十年、数百年形成的一些东西,某些让“封城”百分之百发挥效力所必需的“配套”,同样不可能“一步到位”。
▲资料图 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李厚何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一个又一个欧美国家成为疫情重灾区,并或先或后、或主动或被动地采取了“封城”措施,期待通过减少人群聚集、减少人与人间相互接触的办法,切断病毒交叉感染的渠道,从而控制疫情传播的范围和速度。
但毋庸讳言,“封城”在欧美各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截至北京时间4月5日,海外累计确诊病例已达113万(其中死亡6.2万余人),已有三个欧美国家累计确诊病例突破10万,8个欧美国家累计死亡人数逾千,其中一些国家(如意大利)付出惨痛代价后才勉强控制住确诊、死亡人数扶摇直上的趋势,另一些国家甚至至今拐点遥遥无期。
何以在中、韩等东亚国家防疫行之有效的措施,到了欧美却效果打折?
日前中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欧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封城”措施效果并不奏效,是因为他们未严格执行“封城”的具体措施,“并非真正的封城”。
的确,许多欧美国家由于国情、文化习惯和客观现实等复杂原因,所采取的“封城”措施实际上远不彻底,有的对餐厅、咖啡馆等公共聚集场所的关闭仅仅是“建议”、“呼吁”而非强制,有的虽然是强制但实际执行并不彻底。
在欧美各国政府中,意大利因疫情突出,其“封城”措施执行公认是较为严格、认真的。即便如此,“封城”之初仍不断有人从“封锁线”突围,“封锁线”内一度也是“马照跑舞照跳”,待疫情蔓延、重症增多,医疗卫生系统被“烧穿”,即便再“收紧”,也为时已晚。
不仅如此,许多欧美国家或以小密度住房为主,或多为开放式小区、无人管理式住宅,难以效仿中国等东亚国家以小区、街巷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如此“封城”只能是“封而不闭”、“封而不密”。
许多欧美国家无法做到封城期间通过政府指令、社会配送或商业快递等手段,让被封闭在家中的居民足不出户,也能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民众外出购物成为生存之刚需,在这种情况下,也确实难以彻底封死。
还应看到,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社会舆论、普通民众,至少在防疫之初对“封城”之类“限制自由”、“压抑个性”的措施,普遍不理解、不支持,民众的不配合,也严重影响了“封城抗疫”的效果。
如今疫情形势已高度明朗化,越来越多欧美国家政府、民众也终于恍然大悟,开始更积极落实、配合“封城”措施。
但尽管如此,一方面“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强大,也势难在旬日间扭转数十年、数百年形成的一些东西,某些让“封城”百分之百发挥效力所必需的“配套”,同样不可能“一步到位”。
但还是希望,在关乎生存的特殊时期,世界各国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能将疫情真正重视起来,如果有“封城”措施,就积极配合,以期早日渡过这次疫情难关。
□李厚何 (专栏作者)
编辑:井彩霞 校对:李铭
推荐阅读:
“防粮食危机囤米囤面”:2011年抢购的盐吃完了吗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