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快递起纠纷,别轻易扣“黑恶势力”帽子裹挟舆论 | 新京报快评
涉事高校在通告中不加辨别地乱用该词汇,将利益分歧说成“社会黑恶势力干扰”,实在是“有辱斯文”。
▲涉事高校关于快递问题的说明。
文 | 熊志
备受关注的青岛工学院快递纠纷,有了新进展。
11月8日,青岛工学院发布情况说明称,学校工作人员与快递驿站经营者的矛盾纠纷已化解。同时就此前在告学生书中,错误使用“黑恶势力”等言辞表达歉意,并对有关责任人依规处理。
近期,青岛工学院学生反馈,学校与快递驿站的合作终止,很多快递送不进校园,取快递需要排号,还得付2元-10元不等的代收费,经媒体曝光后,这一纠纷进入舆论视野。
针对此事,青岛工学院在此前发布的告学生书中,将纠纷原因描述为“黑恶势力干扰”。
朗朗乾坤之下,竟有“黑恶势力”公然阻挠快递进校?这一解释让事件性质瞬间升级,当地公安机关就此展开调查。广大网友也好奇,背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恶势力团伙。
然而警方调查显示,学校相关工作人员与快递驿站经营者确实存在冲突,该经营者确实也有过言语威胁,但并没有任何涉黑涉恶的问题。
综合各方反应来看,这场纠纷谈不上有多复杂。学校方面称,曾邀请过快递公司进校,提供免费存放点,但受到了“黑恶势力干扰”。而快递驿站经营者称,是“学校向快递公司要的费用太高”。
双方说法莫衷一是,但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利益纠纷的问题。对学校而言,快递已成为校园基础性服务,学校不能动辄上纲上线,给对方扣上“黑恶势力”的帽子,甚至鼓动裹挟学生去投诉快递公司,进一步激化矛盾。
▲资料图。
众所周知,“黑恶势力”是一个有严格法律定义的词汇,现实中也是国家重点打击的对象。而因其涉及公民的个人权利,因此针对类似事件的定性,需要无比谨慎,必须以法律为支撑。
涉事高校在通告中不加辨别地乱用该词汇,将利益分歧解释成“社会黑恶势力干扰”,实在是“有辱斯文”。类似强行扣帽子的做法,不仅容易造成社会的广泛误解,对警力资源和公共注意力资源,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就舆论反应来看,随着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当初控诉对方为“黑恶势力”的学校,反而成为网友批评的靶子。这种“反转”说明,对待利益纠纷,就事论事是最优解,乱扣帽子只会适得其反。
目前,学校已经就该言辞道歉。同时,已有8家快递公司进驻校内,收发快递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但对高校的管理者而言,此事仍是一个提醒——高校应全力服务好学生,而不能老想着将快递经营权当做一门挣钱的生意,把学生当做谈判的筹码;高校之于社会而言,公共性高于私利,这一点高校的管理者应当明晰。
另一方面,要再次提醒的是,不管是高校,还是其他机构,在舆情发生之后,面向公众进行公开通告或者情况说明时,应该诚恳而严谨。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在具体的措辞表达上,不能动辄通过扣帽子的方式来裹挟舆论,甚至“顺我者‘合作伙伴’,逆我者‘黑恶势力’”。
无论如何,“黑恶势力”的帽子不能想扣就扣,法治思维不能丢。
□熊志(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校对:吴兴发
推荐阅读:
考第一后招聘被取消,“面试不规范”代价别让考生承担 | 新京报快评
蓬佩奥亚洲行:印度不做“避雷针”,斯里兰卡送上一枚“钉子”| 京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