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谋划用好冬奥遗产,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 新京报专栏

马亮 新京报评论 2022-04-25
北京冬奥有力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也使中华文化元素和城市精神得到更广泛而持久的传播。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刘兴华 摄


“发扬北京冬奥精神”系列评论: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于4月8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新京报将对此推出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文 | 马亮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做重要讲话,提出冬奥遗产成果丰硕,“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

虽然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期短暂,但是赛前筹备、赛事组织和赛后管理的全过程,都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奥运遗产。这既包含看得见的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看不见但同样宝贵的赛事组织管理、文化、人才等非物质遗产。

发扬北京冬奥精神,就要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留下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充分利用,推动社会、体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并带动城市更新和国际交流。

做好冰雪运动发展战略规划布局

为了筹办奥运赛事,北京、河北等地都按照世界重大赛事标准,建设了许多优质冰雪场地设施。冬奥场馆、场地和设施都是世界超一流的,在举办期间广受参赛运动员的认可和好评,并帮助创造了多项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

相对于夏奥会,冬奥会的场地设施建设维护成本更高,如果不加高效利用和妥善管理,不仅非常可惜,而且会造成巨大浪费。未来需要把这些冰雪场地设施加以维护、开放和利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增强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获得感。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举办,实现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动中国进入冰雪运动的新时代。过去沉寂和不被看好的冰雪运动热情,也被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所点燃和引爆。据统计,全国有3.46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许多人因为北京冬奥而初尝冰雪运动的乐趣,一些城市的滑雪场、滑冰场甚至一票难求。

但是,相对于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旺盛需求相比,目前冰雪场地设施还很有限。未来需要做好冰雪运动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在更多地区建设一批冰雪场地设施,使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也带动了体育赛事、乡村旅游、民宿酒店、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迅猛发展,使冰天雪地大有可为、大有文章可做,成为民众创业就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金山银山”。未来还应继续举办大型冰雪赛事活动,大力发展我国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等相关产业,使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2022年2月28日,市民打卡首钢大跳台。首钢园目前采取预约入园,市民可提前预约打卡。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

奥运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文艺、科技、设计、新闻、外事、气象、建设、管理、安全等众多领域专业人才的参与和奉献。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举办,吸引了一大批冰雪运动、体育赛事组织、体育文化产业管理等领域的人才,他们为赛事组织运营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些人才遗产也需要在未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

北京冬奥使一大批运动员、教练员、建设者、工作者、志愿者涌现,培养和吸引了许多人才投身冬奥事业,也使他们结下了冬奥友谊。特别是广大志愿者不辞辛劳、任劳任怨,他们的奉献精神、靓丽身姿和青春笑脸,成为北京冬奥令人难忘的一道风景线。未来应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并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在体育赛事、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更多领域的作用。

北京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期间,北京市和河北省建设和改造了一批符合残疾人要求的酒店、场馆和设施,并赢得了参赛运动员的广泛好评。

传承北京冬奥精神,就是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建立完善助残爱残的保障服务体系,把更多城市的交通出行、商业、生活等领域的场馆设施改造成为残疾人友好型的,使他们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各项服务和设施。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信息的无障碍建设,使他们能够共享数字红利,使残疾人权益得到更好的尊重和保障。

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成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双奥之城”,中国也成为为数不多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国家之一。北京冬奥有力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也使中华文化元素和城市精神得到更广泛而持久的传播。

无论是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还是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全项参赛并创造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抑或是“冰墩墩”“雪容融”等冬奥文创产品的持续走俏和脱销,都使中国人民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也使中国文化迎来高光时刻。

为此,不妨继续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借助北京冬奥去传播中国声音和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和全球文化影响力。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