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蹲点手记:村里开起了养貂场

2017-05-12 高亢 新华视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02mugol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小高来到高岭村蹲点一个星期了,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渐渐融入这边陲山村的生活中来。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是国家级贫困县,而南坪镇高岭村曾经是和龙市最困难的村屯之一。大山深处的高岭村,曾因耕地少、农村空心化等因素饱受贫困煎熬。

“村里贫困户以老弱病残为主,少数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大多没有土地或相关技能。”吉林省委办公厅扶贫帮扶工作组驻村第一书记刘东明说,在省、州各级部门齐心协力下,和龙市出台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金,积极引入企业,实施精准扶贫,在高岭村大力发展养貂、养驴等产业项目,让贫困户就近就业的同时还可获得企业年底分红,促进村民收入日益提高。

经过长时间调研和筛选,扶贫帮扶工作组决定与毛遂自荐的来自和龙返乡创业的李威合作,在高岭村西侧的“山沟”里兴建种貂培育基地,通过村集体入股和创造就业机会等形式,引领贫困户增收。

不到一年的时间,高岭村的“貂场”拔地而起。小高骑着自行车,不到10分钟,便从村里来到还在继续建设中的貂场。远处一望,三面环山,沿着小河,整齐的蓝色现代化貂舍格外显眼。

刚到貂舍门口,小高就碰到了貂场负责人李威正在组织工人干活。李威是典型的返乡创业者,早年间走出和龙到广东打拼,做服装生意起家。但他始终惦记着家乡,希望有朝一日回到和龙,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目前,貂场一期工程已建成,二期工程正在马不停蹄地建设中。”李威指向貂舍前面正在施工的空地,对小高说:“2月份貂场从丹麦引进了1.5万只丹麦种貂,目前小貂不断降生,急需有新‘房子’住。”

“咱们的貂分为5个品种4种颜色,即珍珠白、米黄、岗蓝、咖啡色,貂一般每年可产一窝貂宝宝。”护理员付俭告诉小高,当前这批种貂的平均产仔数每窝达到5只,高于国际平均产仔数,这群外国“移民”很适应高岭的水土和气候。

据了解,高岭村养貂项目目前已完成22栋貂舍和办公室、宿舍、门卫室、化验室、淋浴室、仓库、锅炉房、餐厅等建筑,还完成了6000立方米冷冻室、800平方米饲料间建设和相关设备购置工作。

在上百米长的貂舍里,小高碰到一位戴着口罩胸前“挂”着一个口袋的大妈,攀谈得知57岁的张淑珍有18年的养貂经验,是远近闻名的貂类育种和护理师,说简单点她就是貂的“月嫂”,专门负责貂的配种和貂宝宝出生后的护理工作。

据张淑珍介绍,公貂一年一般可以和4只母貂配种,但有的公貂很“痴情”,一旦认准了哪只母貂,这辈子就不再会与其他母貂配种。小高感叹,原来貂也可以是情种啊!

张淑珍从胸前的口袋里摸出2只刚刚降生的貂宝宝,告诉小高这是她从笼子里救出来的,因为不是每只貂妈妈都有能力很好地照顾好一窝貂宝宝,所以需要有人把看起来情况不好的小貂带走,稍后放在比较温和的母貂窝里养育。

“小貂的成活率将直接影响貂场的收入,目前来看一切都好于平均水平。”张淑珍说。

今年44岁的白灿杰,家里五口人都在村里居住,是高岭村比较典型的贫困家庭,以往只能依靠他一个人种地养活全家,生活举步维艰。

如今,他为貂场开拖拉机运送树苗、饲料等,月工资2500元,算上去年底貂场给他家里5口人每人3000多元的分红,家里收入一下就增加了近2万元。有了固定收入,生活水平提高,让白灿杰不必再像以前一样,总为明天发愁。

李威告诉小高,下一步,貂场将开展村民养殖培训和扶贫代理养殖项目,高岭村民可以“代养”或以购买种貂形式进行养殖,每只种貂可为农户年增加经济收入200元。

吉林省办公厅扶贫帮扶工作组成员邱双南介绍说,目前村上有5名像白灿杰一样的贫困户村民在貂场工作,随着貂场的逐步完善和村民技能培训的开展,貂场将为高岭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按照规划,未来貂场附近将建成融育种、养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为高岭村带来更大收益。

想知道更多高岭扶贫故事?请持续关注小高,蹲点手记未完待续……


记者:高亢

摄影、摄像、视频制作:高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