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你还在畅想诗和远方的时候,这些农民已经住进画里

2017-05-31 新华视点 新华视点

记得前几个月

火爆网络的“最美农民回迁房”么?


这片回迁房位于浙江富阳东梓关村,

白屋连绵、黛瓦参差,好像画一样。


最近,它还一举获得了

Architizer 2017 A+Awards

(号称建筑界的奥斯卡)

低成本观念建筑类最佳评审大奖

没骗你吧!

当我们还在畅想诗和远方的时候,

东梓关村的村民们已经住进画里!


600多年前,年过八旬的黄公望

蛰居富春江畔,

自桐庐下富春,云山烟树,沙汀村舍……

乃成传千古之名作——《富春山居图》。

    

如今,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

这个位于富春江边的小村庄,

却悄然将画卷里的诗意

带进了农民的日常生活。


这里是田园牧歌、是诗和远方,

也是梦中的江南水乡;

这里有淡淡乡愁、有似水流年,

也有将来的无限遐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082ngzi6&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6年9月,

东梓关村“迎来”了第一批共46套回迁房,

这批杭派民居,

刚一露面就引来了关注目光。


青瓦白墙,屋顶的线条

好似吴冠中笔下的江南。

闲散几笔,草草勾勒却简洁写意;

巨大的天井和落地门窗,

阳光和烟雨都好似触手可及;

一张躺椅、一盏清茶,

这就是带着江南气息的水墨氤氲。


“这是对传统要素进行了现代转换。”

设计师孟凡浩这么解释自己的作品。



“我印象中的东梓关好像不曾改变。”

生于斯长于斯的朱一新今年40岁,

如今成了村庄的义务讲解员,

介绍起村庄满脸骄傲。


“小时候的冬瓜塘、石榴树、许家大院、

安雅堂看起来也还是原来的样子,

只不过更加整洁美丽了。”


在她的记忆中,

东梓关既是一个热闹的渡口

也是一个宁静的村庄。

“原来在官船埠可以到杭州,

 两个小时可以到杭州城南的南星桥。”


因为交通便捷,东梓关从明清以降就是

一个官船来往、货物交易的重要集镇。


岁月流转,记忆更迭,

往昔的繁华被宁静的慢生活逐渐取代。

站在父母新近购入的回迁房门前,

朱一新浅笑嫣然。

她谈起家乡时眼神流转,

似乎还是当年那个扎着小辫

在村庄中奔跑欢笑的女孩。


 

“一家一家的瓦上,都盖上了薄薄的晨霜。

枯树枝头,也有几处似金刚石般地

在反射着刚离地平线不远的朝阳光线。”

——《东梓关》


灵感与文化总是如影随形。

几十年前,前往乡村养病的郁达夫,

也许也不曾想到,

自己将会在困顿的病榻上被灵感击中,

于是写就了小说《东梓关》。


多年后,东梓关的新民居让记忆愈发厚重。

“灵感的传递,得益于这水墨江南的美景。

建筑应该成为一种记忆的传承,应该让生活更美好。”孟凡浩说



每天清晨5点起床,去自留地里捣腾些蔬菜,

拿上一个水杯,在村子里逛逛跟人聊天,

每顿饭还要喝上农家自酿的三两白酒……


和朱一新一样,今年80岁的许再新

也是土生土长的东梓关人。

 “12月17号,我们是第一户住进回迁房的,

太漂亮了,就像在画里。”

许再新老人笑开了怀。


跨过门槛,农家小院简单朴素。

花坛里,月季和辣椒公整排列,

间或还有一些小葱、苋菜。

76岁的老伴王玉花正在另一边摘菜。

土灶台里,柴火熊熊,

锅里的猪肉已经香味满溢。


二老加起来5000多元每月的养老收入,

让他们在物质上感到满足。

搬进374平米,三层楼的新居,

老许家四世同堂都能在宽敞的大房子里,

找到自己的小天地。


“香港客人来了,不知道有多羡慕我们的房子,

英国导演还专门来拍纪录片呢。”

许再新说起这些故事,滔滔不绝。

“现在的期望就是身体好,让我再多享享福。”


活在诗画里,

不仅代表了居民们的“小幸福”,

同样也在更大的维度诉说着传统的“生活美学”。


据东梓关村介绍,随着二期工程的推进,

住进新民居的村民也将越来越多。


“现在大家一听说我是东梓关的,

脸上都会露出羡慕的神情。”

“80后”小伙许飞也是东梓关人,

“我奶奶现在还住在这里,

父母也已经申请了二期回迁房。”


许飞目前经营着“富阳范儿”公众号

推出了三期水墨民居的文章,

阅读量都在8000+

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卷中生活,

许飞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将来也许会把工作室搬回来,

毕竟谁不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呢?”


策划:何玲玲

文字: 商意盈 吴帅帅 魏一骏

图片/动图:张铖 (部分来自网络)

视频:沈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