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向往的生活丨他们,住在如诗如画的风景里

2017-06-05 新华社记者 新华视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10rgmnmy&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观看视频,了解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里的美妙生活)

与雪域高原上的其他藏族群众一样,56岁的都杰一家放牧、种青稞,生活平静而自然。

2017年3月24日拍摄的普达措国家公园门口一景。

不一样的是,都杰的家位于普达措国家公园内,家里藏式房屋、山林草场、马匹牦牛,甚至放牧、种植等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外来游客可以近身体验的“景点”。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碧塔海日出、莲花神泉、杜鹃醉鱼、老熊捞鱼,也可造访都杰等村民的家,体验民族风情,但你得买张门票。

“瞧,我们村子成为景点。大家不砍树不打猎,把山水保护起来,子孙也能享受到,多好啊!”都杰黝黑的脸上堆满笑容。

2017年3月24日在普达措国家公园里拍摄的小松鼠。

雪山皑皑、湖泊清澈、鲜花遍地……普达措国家公园平均海拔近3500米,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这里风景如画,藏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大山中。

2017年3月24日拍摄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一景。

牦牛成群、炊烟袅袅、藏房高耸……洛茸村民小组是个藏族村落,像迪庆众多村寨一样,村民世代沿袭着农耕和放牧传统。

现在,公园内洛茸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甚至一草一木都是“风景”。如画的风景和浓郁的风情,起初并未给村民们带来舒心的生活。

都杰从小就看见村民砍树建房、捡树枝当柴火,读书时一周能有5角的零花钱就让他高兴不已,贫穷匮乏的景象深深烙在都杰的脑海中。“为了生活,大家也没更好的办法。”在村民的眼中,山水很美,但生活贫困,只能靠山吃山。

2017年3月24日拍摄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里的洛茸村一景。

属都湖、碧塔海曾属两个景点,周围村民自发组织“牵马游”的项目,马匹最多时超过800匹,还在草甸上卖食品、烤烧烤……人马践踏对地表、植被等产生了严重干扰,无序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令人忧心忡忡。

2006年,按照“政府主导、保护优先、特许经营、社区共荣、社会监督”的原则开始了国家公园方式的尝试,将属都湖、碧塔海等区域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

2017年3月24日,一些中外游客在普达措国家公园里游览。

尝试开始后,保护区由约141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约602平方公里。“公园以4.58%的面积开发利用,有效保护了95.42%的区域。”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唐华说,明确了功能分区,使更大范围的动植物和人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017年3月24日拍摄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一景。

国家公园既不是单纯供游人游览休闲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园”,也不是主要用于旅游开发的“风景区”,它是由国家划定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旨在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

2015年初,我国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当年6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前,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进行,相关试点省市正按照试点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一些游客在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里自拍留影(2015年10月13日摄)。

国家公园、生态反哺、环卫工人……这些“新词儿”刚传到洛茸33户村民耳中时,大家很懵懂,毕竟放牧、打猎、耕种已成为习惯。但变化已悄然来临。

为了草甸不再受到马匹践踏,森林得到保护,这里实行景区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模式,村民退出景区内的烧烤、摆摊、骑马等经营活动,公园给村民发“补助”。这在都杰等村民看来,是共赢的好事,大家也尝到了甜头。

2017年3月24日拍摄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一景。

“国家公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实现开发,更要保护好园区内百姓的利益,实现一举多赢。”唐华说,重要的是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

藏族姑娘卓玛在香格里拉普达措景区内捡拾垃圾(2008年10月13日摄)。

为此,严格限定了可开发范围,出台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反哺社区的方案,对公园涉及的2个乡镇、785户村民实施反哺。按照约定,公园社区的利益补偿合同实行五年一定,第一轮每年反哺资金近1000万元,现在每年反哺资金2000万元左右。除反哺资金,迪庆州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普达措旅业分公司优先聘请园内村民,并实施相关帮扶举措。

2017年3月24日拍摄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一景。

两层土木结构的藏式民居屋顶覆着铁皮瓦,院内的面包车、屋内的各类家用电器不断映入眼帘……都杰的家传统而时尚。“领着补助,赚着工资,还不耽误放牧种地,你说这生活有多美?”都杰喃喃自语。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里的洛茸村的藏族男子都杰(右)一家合影(2017年3月24日摄)。

厅堂内,炉火映红了都杰的脸庞,13岁的孙子杜吉七林手持遥控器调试着电视频道,火塘上茶壶冒着热气。都杰给记者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后,便打开了话匣:

12亩地种青稞、土豆等作物自家食用;养了30头牛,放牧主要由都杰母亲七林卓玛负责;公园给一家的补助5.4万元;捡松茸至少赚几千元……

都杰是护林员,巡山、开会、宣传禁伐禁猎、森林防火都是他工作的内容,现在年收入24000元。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里的洛茸村的藏族男子都杰(右)在家门口打电话(2017年3月24日摄)。

都杰的妻子53岁拉追达瓦去年轮值当景区环卫工人,年收入24000元。“我负责5公里的属都湖栈道,旅游旺季时一天能清理几百公斤的垃圾,景区干净了辛苦也值得。”拉追达瓦脸上笑容羞涩。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秋日美景(2015年10月13日摄)。

都杰的儿子32岁的拉参批楚是景区的巡护队员,还要救助出现异常、发生高原反应等情况的游客,去年6月他救助了一名突发高原反应昏倒在地的女游客,提起这事他满脸自豪。现在,他月收入2000多元。

这是两名藏族保安在普达措国家公园里巡逻,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2015年3月15日)。

都杰的31岁的儿媳布布也在景区当环卫工人。

护林员、环卫工、巡护员,放牧、种地,谈及家里的老老少少在公园里的“活计”,都杰十分欣喜:和其他村民一样,我们身份是牧民、农民,还是园民,干着公园里的工作,天天免费看着你们花钱才能来看的风景。

这是一些游客在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里游览(2015年10月13日摄)

公园内,传统藏式民房散落在山箐里,一条小溪从村旁流过,村前草甸里,成群结队的牦牛和马匹在觅食,周围群山连绵,松林苍翠,白云悠悠。洛茸村山水依旧,但村民已成为景区生态的维护者和受益者。

这是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里的高山林区和湖泊(2015年10月13日摄)。

不打猎不砍树,也不烟熏火燎弄烧烤,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全家年收入超过十万元,而当年也就几千元。谈及变化,都杰感叹不已。而在香格里拉市里读小学的孙子杜吉七林能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更让都杰惊讶。

2017年3月24日拍摄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一景。

“我们的村子有美丽的森林和湖泊,我要画下这里的美丽的山水和人。”杜吉七林说。

策划:唐卫彬

文字、图片、视频:王长山、杨静、杨牧源、蔺以光

新媒体编辑:胡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