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还在城市看海?学学不涝的古村!

2017-06-30 新华视点

强降雨还在持续,各地仍然严阵以待:在家门口看海,一定得记着带上渔网。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愿望,大水漫灌,能不能放过我家门前以及回家的那条必经之路?别以为你的愿望只是个梦想,这世上真的存在这样神奇的地方。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一些古村,洪水围村不进村、村内积水不进屋。这些古村中的水,还真是世上最听话的水!


  严台村外富春桥(肖晓摄)



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建于东汉光武年间,站在后山俯瞰,村庄宛如一片树叶,青石板铺就的主街道为主茎,那些辐射在两边、又无限连接的小巷是支脉。树叶像被一只大手放在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中,清澈的严溪自北向南流过村口,抵山甩首向西而去。


  严台村全貌(肖晓摄)



村庄整体坐北朝南,但各家房屋朝向不一,均依山就势而建。在严台村76岁的江双安看来,这一顺应自然的布局,正是古村历经千年洪水而不涝的关键。十多年前,从县城退休回老家的江双安开始研究古村的不涝之谜,他发现先祖们在建村时就抱定了用水来保护村庄的理念。


  76岁的严台村村民江双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村内水沟绕流,上接后山水脉,下承村外严溪。一个外地人来到古村一定会被告知,迷路时就顺着水流走,一定能走到村口。如果不了解这个秘笈,漫步这巷巷相通的古村中,一定会让你找到迷宫的感觉。始终能让你在一排排相似的古建筑中保持清醒的,也就是那不知从何处来却一直都萦绕在耳边的潺潺水声了。



  古村排水沟系


石头砌成的水沟,如血管般穿梭在古村之内,从高至低,时缓时急,一时藏于小道下,一会又从大宅下流出,穿过小小的一孔拱桥,又隐入一块青石板之下了。


  古村排水沟系




很多水沟上方覆盖的石板上凿有方孔,大的能容成人手臂探下捞取杂物,小的也能插下竹竿借以疏通。大宅里由天井落下的雨水,经自家的暗沟连接水沟,人们便会养些黄鳝、泥鳅游走暗沟,辅助疏通水道。


  古村排水沟系石板方孔



古村已经和水和谐相处了1000多年,处处都体现着村和水的互相成就。在30多年前,古村中很少有古宅破损倒塌。但近来却出现了不少。人们在几经对比后终于找出了原因。


  古村收风塘



原来这都和村尾那个收风塘有关。古村民居多砖木结构,每逢秋季,空气干燥造成白蚁繁殖,白蚁毁木导致房屋倒塌。而村尾的收风塘边遍植大树,树阻北风折向水面,风挟水气吹向村庄,调节空气湿度,减少白蚁繁殖。


发现了这个奥秘的古村人,如今又在废弃的收风塘不远处挖了一个新的水塘。


不管是依山就势的自然成就,还是精妙设计的人类智慧,能让古村千年不涝的还是离不开人的管理。



  沧溪村全貌



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同样有着这样的神奇,洪水在村外打了一圈转转,终究还是只能留在村外的河里。


沧溪村民多朱姓,根据族谱记载,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村人大多能熟背《朱氏家训》,这个载于《沧溪朱氏宗谱》的短文,以650余字,涵盖了朱氏历代先祖治家理念,涉及持家、立业、礼仪、教化、为官、做人等诸多内容。


  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封面



与《朱氏家训》一同传承后人的还有《传家必读诗文集》,由清朝中晚期的朱氏族人汇编而成。书分上、下卷,现存的下卷收集了94篇治家诗词、警句和故事,以此训诫朱氏子孙忠君爱国、明礼诚信、遵规守法、尊长护幼、勤俭和睦,对教育子孙后辈、涵养朱氏家风和当地民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沧溪村口半月塘



“表面看是自然地势和排水系统,内里却是良好家风、民风使然。”在沧溪村党支部书记朱军全看来,家训和古村不涝不无关系。“如果某家某户的水沟堵塞却不加以清除,或者大家只管自家门前,不清理公共水塘淤泥,贯穿村庄的水沟也就会受到影响。”


  《古村遗韵》(肖晓摄)



古村的人都相信,只有尊重自然,周围的山山水水才不会给古村带来灾害。所以,古村人有些固执地坚守着天人合一、和谐平衡的生存理念。后山的树木植被不可砍伐破坏,以免造成滑坡泥石流之害。流出村口的水不可直接排入河流,要在村口的半月塘中自然净化后方可排出。


记者:高皓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