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绣出新时尚:深山里原来有一群这么厉害的绣娘!

2017-07-02 新华社记者 新华视点

71岁的苗族绣娘潘玉珍做梦也没想到,绣了一辈子的纹样,有天也会成为时尚。她绣制的图案经设计师提炼加工制成衣服,将亮相今年9月的伦敦时装秀。

(71岁的苗族绣娘潘玉珍在刺绣)

在信息快速发展、时尚国际化的时代,源自东方的美学态度愈加迷人,这些一针一线缝制出的“美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品牌和设计师的目光。得益于技术进步和产业整合,被称为“深山遗珠”的非遗绣艺和纹样,通过平台与全球对接和推广。越来越多大山里的绣娘,抱着娃、绣着花,引领着最新的时尚。

穿越时空的邂逅

(模特展示非遗服装)

青石叠错的恭王府,光影如梦的T台上,外国模特身着中式华服一一出场。灵动的刺绣、古朴的纹样,辅之以现代的剪裁,为现场嘉宾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这场近日由国内服装品牌依文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吸引诸多目光。

依文董事长夏华说,这些服装全部是非遗绣艺,出自云南、贵州上百位绣娘之手。

缂丝、云锦、苏绣……在国家已公布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纺织类非遗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这些传统工艺和民族服饰,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东方美学和时尚的灵感源泉。

(图为绣娘设计纹样)

古老绣艺源自代代传承。每家绣法,每户擅长均不相同。比如独臂绣娘梁光美擅长蝴蝶刺绣,更有老人将家族迁徙图绣进服装。通常,一件好的绣服从织布、染布到绣成,要四五年的时间,不仅图案,服装本身也是岁月和文化的注脚。

“五分钟才绣一针、才能扣个扣,还染线呢,还织布呢,哪有工厂这么快。”绣娘潘玉珍说。

“就像一些国际品牌灵感取自圣经一样,绣样中的文化积淀让服装拥有生命,是品牌价值的源头。”夏华说。

把手艺人找出来。从2006年创办中国手工坊开始,依文团队走过几百个寨子,每年徒步4000多公里,发现绣娘、整理纹样,寻找刺绣作品和承载其中的文化图腾。

时尚是态度和时光的积淀。传统手工让中国时尚界着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目光抛向深山,寻找散落在民间的“遗珠”。

雪莲集团与20余位手工技艺大师签约,将曾经用在嫁衣上的珍贵工艺缂丝融入现代服装生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在全行业范围推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甚至一些国际品牌,比如爱马仕,都将东方图案纹样作为灵感,体现在新一季的流行趋势中。

商业与文化的博弈

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日子的延续。人走了,手艺也就消失了。留住绣娘,成了摆在现实面前的最大难题。

没有商业驱动,非遗传承也难以持续。如何让绣娘挣钱,成了不少企业家最头疼的事情。“隔了一年再去,有的改卖水果,有的外出打工。”夏华说,她曾因找不到商业模式焦躁、痛哭。

不少企业曾试着让绣娘走进工厂。实践中发现,根植于一方水土的民族艺术是一群人的日子,只有在属于它的土壤里,才能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就地创作,在家门口抱着娃、绣着花、挣着钱,才是非遗保护最理想的状态。

(图为绣娘设计纹样)

共享经济是个突破口。夏华说,依文与绣娘签约,将绣样进行整理提炼,打造数据库,成立互联网平台。来自各国的设计师、品牌都能从数据库中查阅绣娘的技艺“身份证”、订购绣样。“某种程度上,我们变成了‘滴滴’,将供需双方对接,提供服务。”夏华说,目前,数据库集合数千位绣娘和纹样,已有200多名绣娘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其中不乏Jimmy Choo等国际品牌。这些绣娘月收入也超过千元,有的可达万元。

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要引发年轻人关注。体验经济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如果非遗不能让年轻人用上、爱上,就无法避免只进入博物馆的命运。”婚纱品牌名瑞集团总经理蔡中涵说,非遗保护不仅有文化价值还有市场价值。

(图为非遗绣艺制成的商品)

这其中既有模式的创新,更有技术创新。比如,可以在产品中引入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数据标签,消费者通过扫二维码等方式,看到制作过程,带来更直观的体验。通过虚拟试衣镜,消费者可以在“试穿”中了解这件服装的传统文化和手工做法。

工信部将支持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等,并推动形成产业、财税、人才、土地等扶持政策体系。

广阔的发展空间

搭建多元化产品体系、拓宽产品和服务、打开广阔市场,非遗保护也走出了一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夏华说,中国手工坊在云贵等地山区建立100多个工坊、13座博物馆,打造多条传统手工艺体验之旅,非遗产品不仅成为人们眼中“看得见的风景”,更是“带得走的情怀”。

此前,杭州新天地文旅集团在杭州浙江千岛湖姜家镇文渊狮城建设文化体验基地,玻璃艺术工坊、木工坊、陶艺工坊等各类工坊相继落地。随着旅游线路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

(图为非遗手工艺品)

模式一旦打通,就会带来裂变效应。三五个绣娘成立小微公司创业,品牌也来搭建设计资源。非遗绣艺除了演变为服装、家纺、书本、钱包等终端产品,有的甚至作为元素吸纳进壁纸、地毯甚至品牌标识中,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说,当前传统工艺振兴迎来了最有利的条件和历史时机。创新传承理念,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材料、制作,就能构建出更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孙淮滨说,中纺联将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保护链”和纺织工业的“产业链”有效衔接,探索“文化+产业+互联网”新模式,并将于11月在杭州举行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构建纺织非遗保护新思路和产业发展新生态。

记者:张辛欣

编辑:胡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