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山甲通经下乳,是因为它会打洞?

2017-02-16 苏叶猫 技术宅


最近借着保护穿山甲和“穿山甲公子”的东风,网上又掀起一阵批判中医的热潮,这回他们说:“中医用穿山甲通经、活络、下乳,是看到穿山甲能穿山凿洞,而臆想出来药效,实在是愚昧”。


呵呵,说得好像中医是跳大神一样。


其实,这类恶意抹黑早就见怪不怪了,毕竟黑一黑中医,是个无本万利的事,不费劲,还显得自己爱智求真懂科学。


不过,这次黑中医黑得太没水平,纯粹拿不学医的人当傻子耍呢。


今天就还原一下真相,看看所谓的“穿山甲通经下乳,是因为它能穿山凿洞”是怎样一种构陷:


穿山甲在南北朝至唐代时,虽有记录,但基本是少人问津状态,直到了宋代,才开始有人深入研究穿山甲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基本来自经验总结,就是给病人吃了看看有啥效果,一点点摸索,最后汇总出一个药的作用。就像最早的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写得都是:

药A,能治XX,治XX;

药B,善疗XX,治XX。

别的一句废话没有,纯粹是疗效汇总。


宋代人研究穿山甲就是这样,慢慢实验摸索,时间久了,就发现穿山甲外用能治一些皮肤病,内服能通经络,治吹奶(乳腺炎一类),乳汁不通,疟疾等等。所以宋、元时期的人,就把这些现象原原本本记载下来了,根本没人提过:“穿山甲钻山洞,所以能通经络”之类的话。


按说这种“根据人体实验总结药物作用”的模式,除了不太人道之外,还是蛮科学的,但后来到了明代,就出问题了。


怎么回事呢?明代有个坏风气:牵强附会,强行解释(这个毛病在明代登峰造极,其他年代也有)。就是一味药,究竟是如何起效的,非要强行给出个解释。


他们发现前人记载穿山甲能通经下乳,于是就回到卧室泡上一壶茶开始琢磨:“为啥穿山甲能通经下乳嘞?”想了一天,突然灵光一闪,:“想必是穿山甲在土中穿行,甲片得穿凿之性,所以能通经下乳吧!”


嗯,真是重大发现,年底或许能评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呢,然后大笔一挥,记载下来。


看到这各位应该就明白了,穿山甲的药性,是来自临床经验,而所谓“穿山甲钻山洞,所以能通经络”,其实是后人的牵强之词。


按说这事就这么完了,最多最多麻烦一下我们这些学医的,读书的时候,得费七八力地把这些无聊玩意摘出来。


可是不,这事没完,有人稍稍一操作,这就成了大新闻。


怎么操作呢,很简单,专门挑这些荒诞不经的记载发布出来,造成“中医很愚昧”的印象,然后给中医冠以“愚昧的产物”帽子。这样,假的变成真的,真的变成假的。


搞得大家都以为,是中医看到穿山甲能穿山凿洞,所以用它通经、活络、下乳。没人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中医给病人用过这个药,才发现它能通经、活络、下乳,但后来有人往穿山凿洞上附会。


这种颠倒是非的笔法呢,没啥技术含量,但忽悠普通人,就是一唬一个准,写到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在网上看的一段文章,原文找不到了,凭印象给各位讲讲故事吧。


当时,有人问了一个问题,说有没有三国时期的冷知识?下面有一个点赞数特别高的回答,是这么说的:


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有个叫张仲景的人,在中医界非常出名(注:张仲景之于中医,类似老子之于道教,孔子之于儒家的感觉),后代的中医都研究这个张仲景的著作,并在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


可是有个大秘密,你们都不知道!这个张仲景,其实是个大庸医,治死了很多很多人,中医就是从这种庸医那发展起来的,而证据,就在他自己的书里明明白白地写着: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翻译: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


你们看,他连自己家人都治不了,死了三分之二,这中医是有多害人!


再往下看,评论区惊愕赞同之声无数。


当时我心里一堵,万万没想到,人可以卑鄙到这种程度,只要去百度一下原文,就明白此人卑鄙在何处。


附上张仲景的原文,请好好读一下: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翻译: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


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


看完之后,你理解“颠倒黑白”这个词了吗?


因族人病逝,而立志学医,终成大家,本来蛮励志的故事,结果呢?稍稍掐头去尾,就能让一代大家变成害命庸医。


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


再仔细想想,这穿山甲的故事,不也是相同的手法,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可惜这套路简单好用得很,我澄清一篇,就有十篇新的来泼脏水。


再去网上看看,你就会发现,网络上已经遍布这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诬陷,平时大家都说,中医亡于药,现在看来,若我们继续坐视不语下去,在亡于药之前,中医早就亡于口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苏叶猫

ID是suyemaomh

是几位学中医的在校学生办的,文章都很好看。


其实说白了,中医就是古人经验的总结,虽然有不严谨的成分,但哪一种学说,能说自己百分之百正确呢?中医西医也各有所长,那些逢中医必黑的人,不过是故意以此显得自己水平高而已。


不粉不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