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岩声》夜读今晚试行开播!第一期:《上杭:客韵千秋》

闽西日报 2019-05-25




古田红色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编者按:

《岩声》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等一些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在1923年创办的,是闽西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今夜,为了更好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夜读栏目《岩声》试行开播。《岩声》将主要刊播闽西籍作家和外地作家的美文,推介红色圣地、客家祖地、养生龙岩。《岩声》将于每周六夜晚和您如期相遇。我们也真诚地欢迎您投稿(lymxxww@163.com),我们将择优刊播,共享美文,共度良宵。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


您好,听众朋友。感谢您收听由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您推出的夜读节目《岩声》。今夜,我们共同来欣赏张胜友、李迎春合著的《上杭:客韵千秋》。首先我们一起来听听作者李迎春的心声。


各位听众朋友们,晚上好!我是作者李迎春。上杭是我的家乡,我和你们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曾经无数次,我追逐落日的余晖询问她的过往;曾经无数次,我徘徊在汀江河岸寻找遗落的往事。更多的时候,我看着她美丽的容颜,心生无数的依恋与爱意。这座小城,寄托着千年历史的沧桑,记录着百年抗争的激昂,书写着七十年奋斗的梦想。六年前,我和张胜友老师合作,写下关于上杭的这些文字,呈现给广大读者,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也欢迎大家来上杭做客,谢谢!


接下来,我们共同欣赏一位热爱闽西的游子为我们朗读这篇佳作。

          

上杭:客韵千秋

 作者:张胜友 李迎春


千载笙歌地,百年红土潮。


文明之光源自华夏中原。万里长旋,筚路蓝缕,客家民系成于闽西,远古黄河文明伴随客家母亲河汀江奔流不息。


上杭,府志称“礼乐诗书,实多济美”,乃闽西客家祖地发祥之源,红色经典铸就之地。


客家母亲河汀江与其支流旧县河交汇处,天工造化,隆起一片美丽沃土——上杭县临城镇九州村。


距今1700多年矣。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闽西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在此设立,曰“新罗县”;454年后的唐开元二十四年,同样在九州村,闽西历史上首置州,曰“汀州”。


历史情有独钟:九州村原名长汀村,所以有了长汀县、汀州,而汀江也因长汀溪而得名。


“谢公楼上好醇酒,二百青蚨买一斗。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才倾黄蜜剖。”这首在闽西知名度很高的《题谢公楼》,出自“千古岭南第一人”、唐开元尚书丞相张九龄之手。张九龄以他绝妙的诗文,为汀州初年留下一幅宁静、祥和的太平景象。



千年时光,转眼即逝。


今日之九州,只是上杭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然而,繁华落尽的村落,惟其名留千古,作为闽西文明的首航站,也只有它才敢于骄傲地称自己为“九州”。


汀州置郡,领八县,促进了闽西的兴起。当客家先民从中原出发,来到闽粤赣边,“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与原住民交流融合中,客家民系渐趋形成。


上杭,得益于开化之初,大批客家姓氏先祖辗转聚居于此,沃野肥田,人丁兴旺,成为重要的客家发祥地之一。


俗语“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当汀江以飘逸的身段婀娜地绕过上杭城,繁忙的航运和喧闹的商贾,使这座客家古城变得动静相宜、温润多姿。一百年前,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曾流连于上杭的古街小巷之中,吟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的名句,让县城浸染在这幅淡雅的水墨画中。


新建成的仿古步行街曰“瓦子街”,有明代正德年间的流芳坊、王阳明手书的时雨记碑,明嘉靖年间的大忠庙。史家考证:五百多年前,客家先祖烧砖烧瓦筑房,“断砖可用,碎瓦弃之”,碎瓦越积越多,废瓦成片,人们在废瓦墟上来来往往踩着、踏着,成了“瓦子坪”;“瓦子坪”两旁盖起一座座民居,成为“瓦子巷”;天长日久,“瓦子巷”联成一片,便成了“瓦子街”。瓦子街是客家民系艰苦创业的写照,也是客家人永不忘怀的记忆。


上杭瓦子街


距“瓦子街”仅几步之遥,便是古色古香的“客家族谱博物馆”。馆内珍藏着客家地区141个姓氏2400多部20000多册客家族谱,为世界收藏客家族谱之最。


上杭“客家姓氏谱牒馆”堪称一部“世界客家人的家族史”和客家千年迁徙路线图。行者无疆,客家后裔们在瓦子街歇歇脚,又上路了,迁往两广、两湖、江西、四川、台湾等地者计千万之众。


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李氏大宗祠”,座落在上杭稔田镇官田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世界李姓客家人共有的“麦加”。


像李氏始祖李火德公一样,从中原南迁来到上杭的客家开基始祖,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至少有三十多个姓氏,这些客家人无论漂泊到何方,都认定上杭为他们的祖居地。


上杭被史家称作“客家族都”——显而易见,从宁化石壁村到上杭瓦子街,当之无愧地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历史渊源。


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上杭县城东门学坪建起了一座孔庙,也称学宫、儒学、文庙。整座孔庙端庄雄伟,巍然壮观,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孔庙作为弘扬儒学和官办学校所在地,成为上杭文脉最兴旺的场所。福建第一位武状元丁锦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坛大师华嵒,先后由此登上历史的高台。直至今日,上杭翰墨飘香,书画盛行,仍为闽西之冠。


强福


距孔庙百米之遥的丘氏宗祠,于1905年诞生了福建历史上第一所民办师范——上杭邱祠师范传习所。这所由丘逢甲首倡设立的师范学校,成为培养新式教师的摇篮和新文化的重要传播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风云际会的1929年暮春,中国一支最年轻的红军队伍下井冈、由赣入闽,开启了上杭客家历史的新篇章。


有人说,上杭是一个宜于怀想的地方。走在小城不宽的街巷中,走在临江楼、才溪乡、古田会址之间,走着走着,便走到了历史的面前……瞻仰这些古旧的建筑物,似乎在聆听它们诉说着当年的悲壮与豪情。


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凹小镇,一座栉风沐雨的廖氏宗祠,在1929年那场大雪飞飘的隆冬,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曾在这里驻留三天,毛泽东、朱德、陈毅曾在这里召集了一个会议,中国革命史便在这里拐了个弯——从此,《古田会议决议》犹如一盏夜空中升起的明灯,指引着这支人民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孔庙


1930年1月5日那个不眠之夜,古田赖坊村协成店一楼左厢房,一灯摇曳,毛泽东笔走龙蛇,用诗一般的语言对中国革命作了这样一番描述:“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到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此刻,历史站上了制高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横空出世,中国革命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之路。


毛泽东先后九次来到上杭,足迹踏遍上杭的山山水水。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阙《采桑子·重阳》,伟人的胸襟与情怀,如滔滔汀江水浩荡奔流,使上杭临江楼永远凝固在了1929年的重阳佳节。


据闻,毛泽东一生只题过两处亭名:长沙的“爱晚亭”和才溪的“光荣亭”。


才溪和古田一样,是上杭的又一革命圣地。当年,仅有1.6万人的小山乡,有3762人参加红军,占全乡青壮年男子(16-55周岁)的80%,建国后涌现出10位开国将军、21位地师级以上干部,被誉为“将军之乡”;同时,才溪乡有1192位烈士为中国革命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又被称为“英烈之乡”。


从1930年6月到1933年11月,毛泽东于戎马倥偬之间,三下才溪,深入田头、村舍调查研究,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


汀江绿道 郑献兴(老枪) 摄


上杭从历史风烟中走来,绰约多姿,今日更加美丽迷人。


魅力无穷的客家古邑,永放光芒的革命圣地,叹为观止的绿色宝库,璀璨夺目的黄金之都……百里杭川,人杰地灵,看不完的风景名胜,说不尽的英雄往事。


啊!客韵千秋,流芳百世……


作 者 介 绍


张胜友


张胜友(1948.9——2018.11),福建永定人,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出版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闽西石榴红》《破冰之旅》《穿越历史隧道的中国》《世纪回声》《张胜友语文教材作品集》等散文、报告文学集多部。撰写《十年潮》《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海南:中国大特区》《让浦东告诉世界》《百年潮·中国梦》等电影、电视政论片多部。荣获(1985-198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被授予“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称号。

作 者 介 绍


李迎春


李迎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协青年作家委员会副主任,龙岩市作协副主席,现任职于上杭县文体旅游局。作品多次获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榜)等奖项。


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音频:语丹

编辑:黄婷

审核:陈良锦

监制:林琳

闽西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

重磅!刚刚发布!福建高考新方案:3+1+2!(附全文)

这部关于冰心的微电影在龙岩开拍,取景双友楼、红旗厂……

【走进七景区】快!坐上火车!小铁带你游览长汀历史文化名城

龙岩小区楼顶种菜普遍!邻居在楼顶圈地种菜种花 ,你同意吗?全城大调查~

实小分校拔地而起!龙岩东山板块这些小区居民有福了!

点这里互道晚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