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岩声丨《家乡七月糍粑香》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闽西日报 2022-11-13

点 击 音 频 收 听

难忘糍粑味,

难忘家乡人。

追忆那回不去的岁月,

怀念可爱的故乡。







小编说





倾听岩声,爱上岩城。



今晚,我们一起欣赏的作品是巫庆明的《家乡七月糍粑香》






《家乡七月糍粑香》





七月初一,故乡洋贝,家家户户打糍粑,逾两百年也。


打糍粑,又叫“做糍粑”。先选糯米,大冬糯为好,打出的糍粑光滑细腻可口,给人舌尖上的享受。将糯米浸泡、晾干,倒入饭甑,燃起大柴火,蒸熟,倒入圆圆石臼里,用“T”字形木槌,沿石臼数圈,趁热擦压,粘连后,男执槌,先轻后重,对准石臼中心击打,不能打偏,翻糍粑者为年轻村妇,一男一女,配合默契,一打一抓,轻车熟路,把糍粑饭快速灵活翻入中心,使之均匀。


石臼旁备有一盆干净水,打一槌,蘸下水,使槌不粘糍,不断抓,反复打。几分钟后,全部黏成一团,表面有气泡,大功告成。进入下道工序,提起糍粑置大盆,双手抓起一小团,有技巧地再抓成几个小鸡蛋般圆团,放入红糖(或白糖)盆中。粘红糖的糍粑,金黄色,喜欢的人粘上炒熟黄豆粉;粘白糖的糍粑,雪白透亮,撒点炒香芝麻。端上桌,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此前,本村人或搭口信,或步行至亲朋家中邀请,扫榻以待。说是吃糍粑,其实不限于此,有钱人买鱼砍肉,贫寒家赊肉、酿酒,敬备菲酌,恭候光临。此次活动,是亲戚之间增进情感的一次良机。于主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姑婆嫁曹坊,每年提前来,开始携儿,儿大带孙,住一宿。探“外家”,诉衷肠。来时,精制曹坊粉干一担;回程,洋贝特色糍粑两箩。到家,转送糍粑,传递情谊。


打糍粑旨在庆丰收,敬天地,还送人。糍粑送给谁?本村“归门”(结婚)媳妇,本地曰“新人”。她归门时请大家品尝类似没馅汤圆的本地小吃,结人缘,现还礼。圆圆扁扁,半斤来重的白糍,周围用红靛画圈,中间写喜或福字,好看,寓意。妻子归门不久,村里许多人送来糍粑,带上祝福。还要再往亲房中当年新生小孩的家里送。送的送,收的收,礼尚往来,糍粑小,人情大,老家淳朴之民风淋漓尽现。


七月初一,打糍粑的人打的是一种情怀,吃糍粑的人吃的是一种心境。每家每户来客人,三亲六故也到齐,村里人流骤增,人声鼎沸。鞭炮声声,山村沉浸在节日气氛中。邻近村庄如佳湖、文坊,这天也打糍粑。吾以为,老家打糍粑此举与他村不同,风俗人情重,乡土气息浓,蕴含文化内涵。小时候,曲指数日,盼着那天,吃糍粑,穿新衣,蹦蹦跳跳,穿梭来往于全村。可以说,糍粑伴我度过童年、青少年,留下美好记忆。每每这天,自然而然想起那时热闹情景,半个世纪来,糍粑美味至今萦绕唇齿间。


如今,家乡多年没人打糍粑。石臼孤独一旁,可怜兮兮,和它一起打出糍粑的工具也无处可寻,叫人感叹不已!当年环绕家乡妙不可言的那此起彼伏的打糍粑声、鞭炮声、锣鼓声组成的山村协奏曲,何日重现?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家乡人民打糍粑,旨在敬天地酬祖宗庆丰稔,意为聚亲朋厚情感,乐趣无限也!小小糍粑,满满乡愁,令人勾起回忆,思绪无限,感慨横生。七月初一糍粑香,飘溢乡村,飘进人们心中!






作者简介







巫庆明,连城县宣和镇人。1993年10月开始发表处女作。20余篇散文散见《福州晚报》《闽西日报》等报刊。其中部分作品入《宣和雅集》《象湖奇光》等书。现为龙岩市散文学会会员,监事会监事。






朗读者简介





马凌云,长于汀州,学在鹭岛。爱写作,爱“说话”,希望用文字和声音描绘出世间好风景。曾获国家奖学金,在全国有声阅读大赛、江苏台未来金话筒大赛、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赛等赛事中斩获奖项。






作品征集





♥ 如果您有适合岩声栏目朗读的文章,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文章篇幅在2000字以内为宜)。


♥ 如果有适合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可选择岩声栏目往期作品试音),和我们一起传播龙岩故事。


♥ 投递邮箱:lymxxww@163.com,请在邮件标题处注明【岩声+文章投稿】或【岩声+音频投稿】,并附上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闽西风景

客家人文

红色故事


点击文章顶部

话题#夜读·岩声

关注我们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音频:马凌云

制图:汤熹 邓可炘编辑:黄婷 徐鸣珂(实习)

检查:林加涛

审核:陈良锦 蔡添高

监制:王仰华

总监制:王传龙 高营光

版权归龙岩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推荐阅读
岩声丨《丰收时节说稻草》
岩声丨《桃李芬芳话岩山》
岩声丨《叉泥鳅》
岩声丨《家乡的味道》
互道晚安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