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省内首次记录!快围观红头咬鹃孵化育雏全过程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闽西日报 2023-11-22




9月7日上午,观鸟爱好者又来到位于新罗区雁石镇莲台山的红头咬鹃巢穴,发现经过近一个月跟踪拍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头咬鹃雏鸟已安全离巢。(点击播放视频↑)2023年8月10日,龙岩市观鸟协会会长张闽等几位观鸟爱好者在新罗区雁石镇莲台山拍摄时,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头咬鹃的巢穴,巢穴中有三粒鸟蛋。鸟巢距离公路不到1米,他们就在巢穴附近搭建了一座伪装拍摄棚,开始全程跟踪孵化育雏全过程。雄红头咬鹃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孵化鸟蛋,雌鸟负责觅食。鸟蛋经过半个月的潜心孵化,于2023年8月24日出壳,其中一粒为白蛋(未受精),不能孵化。刚出生的雏鸟,鸟父母选择捕捉比较小的软体虫子,如蚜虫等来喂食,这种虫子比大的虫子更容易消化,营养价值也比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雏鸟越长越大,鸟父母也捕捉更大的虫子来喂雏。经过鸟父母半个月的精心喂养,雏鸟已安全离巢。这是我市摄影师在福建省内首次记录红头咬鹃繁殖的全过程。









相关链接








红头咬鹃(学名: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体大,体长约33厘米,体重75-110克。头、颈暗绯红色;背、肩锈褐色。两翅黑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密被白色细虫蠹斑纹,初级飞羽黑色,外侧具白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较多锈色。中央尾羽深栗色,具黑色羽干纹和端斑。雄鸟以红色的头部为特征,背部颈圈缺失,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雌鸟与其他雌咬鹃区别在腹部红色,胸部具半月形白环;而与所有雄咬鹃的区别在头黄褐色。虹膜褐色;眼周裸皮蓝色;嘴近蓝色;脚偏粉色。


01

生活习性


红头咬鹃多单个或成对活动;树栖性,或攀于小乔木的顶枝间啄食野果,或静立于树桠上俟机突袭飞过的昆虫,偶尔也尾随着飞虫而去,飞行力较差,虽快而不远,叫声有点像支离的猫叫声,一般似“shiu”的3声断续,从容不迫地发出,大概1分钟叫5、6次,冲击捕虫时或惊恐时也常发出似“krak”的单噪声,但平时甚静,不但栖止时不爱叫,来来去去也甚寂静。性胆怯而孤僻,常一动不动的垂直的站在树冠层低枝上或藤条上。飞行时多在林间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飞行。


02

繁殖方式


红头咬鹃的繁殖期为4-7月。在密林深处选朽树桩的天然洞穴或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为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有时它们自己也在枯朽的树上自己掘洞营巢。洞内无垫物,卵直接产于洞中,每窝产卵3-4枚,卵为钝卵圆形或卵圆形。颜色为淡皮黄色或咖啡色,非常光润。卵的大小为26-33×22-26毫米;平均29×24毫米。雌雄参与孵卵和育雏。雏鸟为晚成性。


03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一起来看红头咬鹃的成长日记



8月10日

发现公路边上鸟巢中的鸟蛋。


8月14日

雄鸟在巢中孵化。


8月24日

出壳第一天。


8月29日

等待喂食的雏鸟。


9月2日

雌鸟在给雏鸟喂竹节虫。


9月3日

雄鸟把捕捉到的螳螂交给雌鸟,由雌鸟喂养。


9月4日

雌雄鸟一起捕捉昆虫,共同归巢喂雏鸟。


9月7日

雏鸟安全离巢。


观鸟爱好者为更好的拍摄,在鸟巢对面搭建的伪装拍摄棚。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出品融媒体记者:郭亦斌 通讯员:张闽 卢鸣浪编校:廖志坚 黄达杨审核:王尚华 王沐监制:王仰华总监制:高营光

版权归龙岩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往期推荐


总投资约240亿元!龙岩市各地8月份集中签约开竣工一批项目→

90多年前的一段谈话,共产党人的那份初心!本期红色文化周刊带您了解

广龙携手向未来 | 展现国企担当!广武对口合作结硕果~



让更多人知道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