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盛大暗恋”的三四思考

2014-02-12 武太白 武太白英语教学

在开始正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条消息:1月31日,拍摄过程仅为五天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票房收入9200万元,是国产片2D放映的历史新高。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这档明星电视节目的五萌娃勾起了全国小朋友和他们父母的观影欲望,为了孩子,合家前往,这是此片的观影常态。我相信主要冲着某位爸爸去的家庭是极少的,尽管电影名为“爸爸去哪儿”,事实上正如一般家庭的定位,“宝宝是核心,妈妈是关键,爸爸是基础”,大家观影的核心需要还是看孩子。这就说明,在人类的一般认知中,少年儿童有着天然的可爱萌劲,让人产生保护和疼爱的愿望。

接下来要看的就有点令人不痛快了,但同样凸显出“少年儿童有着天然的可爱萌劲、让人产生保护和疼爱的愿望”这一特点:2013年,北京大兴发生当街摔婴案,当事人遭全国人民同声谴责。在就连药家鑫这样补八刀的杀人犯都有人(主要是些律师)为之辩护的时代,能够形成这样一致的舆论,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上述特点。而本篇拟阐述的“盛大暗恋”之思考,就是从这一点出发,探讨教师职业的一个天生劣势:工作对象为少年儿童,不管教师本人受到何种冤屈,“不能对不起孩子”。

早在我上世纪90年代初当教师的时候,教师这个群体就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各种不公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国家每次调涨教师工资,到了内地省份的县乡基层,基本上都要打很大的折扣,以至于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以为发达地区教师工资“就是比内地高”,而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不但国家、省涨工资都全额涨上去,而且还有地方补贴。但是,知道这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甚或行政主管部门的问题又能怎样呢?两种思想支撑着我们的“精神”:首先,天塌下来又不是压死我一个人,别人都不出头,我为什么要去撞这堵墙?此所谓“集体无意识”,或者说“集体不要意识”,因其有一定的主动放弃性;其次,再怎么样,也不能“把情绪带进课堂”,苦谁也不能苦孩子。


 

 


然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教师这个群体一天不发出抱怨声,大家的问题就一天得不到解决。“你们不叫嘛”!!上级领导会说。然而,自打从教就受到的师德教育告诉老师们,绝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旷工、缺课,老师们也因为跟孩子们的深厚感情而绝不会罢课、起而要求自身权利。可是,大家在心里忍着,照顾着“有可爱萌劲”的孩子们,给他们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熏陶文化,并不能告诉任何人“我们愤怒”,主管部门同样看不到,所以我们的问题只能永远忍着,忍着。

如果是做别的工作的,比如是一位建筑工人,或者是一位会计,那么哪一天厌倦了,完全有可能义无反顾、毫无留恋地转身走开。大楼再高,没有我立锥之地;钞票巨万,哪有咱一分一毫?对于水泥、瓦片、砖头、榔头、脚手架,算盘、帐本、签字笔,就算有感情,也不会多么难以割舍。但是,我们是老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孩子,是和我们有了相当感情的孩子。你能弃之不顾吗?有几位老师有这样的硬心肠,能在学期正中间毅然辞职,抛下一整个班、两个班?我是没见过。非但如此,每到利益冲突的关键时刻,可爱的、萌翻人的孩子们总是会让老师们瞻前顾后、下不了决心,故老师在整个职业生涯的各个关键阶段、博弈层面,都天然地处于劣势。

 

 


前面我曾在说说里转载过一位老师的感人微博,内容为:

------------------------

昨晚在电话中帮班上的一个女孩解决了一个小问题,正要挂电话时,女孩脆生生地补了一句:“老师,我要亲下你!”随之电话那头便传来“啵”的一声!顿时,心里的暖漾漾地泛滥开来......于是,一切的舍弃便有了理由!

------------------------

我相信几乎每一位老师,只要不是太粗心,都有若干、乃至数不清的这样的“小确幸”。但也正因为如此,就形成了教师行业的一种“有而说不出”的苦:我如不顶住,孩子要受苦;不是我亲生,胜似吾所出!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在1993年,也就是说,整个教育行业为此已经默默地等待了20年。20年!人生不过三四个这样的时长也就过去了,多少新老教师在这20年中白了头发、走下讲台、半身入土!为什么是教育行业而不是其他行业在等待?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整个社会的明白人都明白,这个行业“闹不起来”,有孩子拴着他们呢。当然,也许也有别的行业在等待,但我相信不可能是所有行业都在等待。不可能的!

我写此篇,绝非为了鼓动谁起来;唯一的目的是告诉不清楚教师行业内情的人,不要再继续冤枉这些孩子王了!说得狠一点: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