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盛大暗恋”的五六思考

2014-02-13 武太白 武太白英语教学

请朋友们多多转载扩散。


关注本公众号,请点击页面上方标题下面作者“武太白”三字后面的“武太白金星人”蓝色文字链接,选择“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shanrenwutaibai(“山人武太白”的全拼)直接添加。感谢关注!


------------------------


长文,不喜莫入。

------------------------

要说教师这个职业有多不好,其实也不一定是,比如说现时不管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陆地区,教师资格证和教师编制的考试都是很热门的,录取比例低得可怜,很多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的人都想挤进来。老师们会说,这是围城效应,我们里面的人说不定还想出去呢!这是另外的话题,且不谈。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想当老师,既要接受长期的、系统的、专门化的训练(师范院校的学习),还要参加专门的资格考试,才具备这种资格。反过来,当家长呢?有谁听说过当家长要上什么培训班、学什么专业知识的吗?

这里我不禁要援引微信公众号“张文质家庭教育研究”的一篇文章《你要培养正常人,你就要用正常的方法》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

父母角色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需要好好规划,需要不断学习与示范,需要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写到:“应当在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教育学应当成为一切人都有用的学科,下面的话也可能对某些人来说好像是夸大其词:我认为,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这无非强调了学习在父母职业中的重要地位。有些人会用高尔基的话——“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的”来作为自己疏于管教孩子的说辞,可是,他们却忽略了这句话的后半句“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而这却是一桩伟大的事业”,现实中,有多少人羞于把家教当成人生的一大事业,无须赘言。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那又绝不仅仅局限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青年教育学者王东华先生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成长三棱锥说”,他认为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等四方面构成的,越是后面的因素对人的成长越重要。(王东华著:《发现母亲》修订本,2003年版)
 
------------------------

2009年,我的孩子来到上海,到去年小学毕业,在上海读了四年书。别的撇开不谈,这四年给我的最大印象之一是,上海的小学似乎生怕学生在学校多逗留哪怕半分钟。这和我自己读书的十几年所形成的学校印象几乎是截然相反的,特别是在我读小学初中的农村学校,校门都没有站岗的,你说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当时我们甚至比着早到,家长为了我们尽早到校而特别早起做饭,至今仍记忆犹新。而在上海,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学校对学生在校逗留的态度竟然如此严厉,一开始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思考,我终于慢慢明白,原来这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发生责任事故。循着这个逻辑推想下去,不用说是曾经有家长不由分说,把不管学校该不该负的责任都算到学校头上,而学校由于处于天然的劣势(详见本系列第二篇“三四思考”),加上也是“公家单位”,也就捏着鼻子忍了;接下来,由于教育行业本身的若干问题,也由于家长的得寸进尺,向学校的索赔事件一起接一起、越来越恶劣,以至于学校不得不出此下策,尽管几乎每一科的任课老师都需要学生更多地留在学校以解决课业上的遗留问题,学校还是严令学生只要不是上课时间,就不要在校园里逗留。对于上述情况,我们当然不能说都是家长的错,但相对来说,作为承载着巨大得不当的社会期望值的学校,一般说来不可能去挑衅家长,相反,素质不高的家长挑衅学校、冤枉学校的可能性更大。



女儿跳河,要求学校负全责 

 
 

 


从以上可以得出推论,就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家长素质亟需提高。事实上,不少教师对于教学的责任感的逐渐减弱、个别教师身上甚至出现责任感的幻灭,与家长的素质欠佳、胡搅蛮缠肯定不无关联。作为教育的具体责任方之一,而且理论上是最大责任方之一,我国中小学生家长的素质欠佳有多种表现,具体有:

一、缺位型:全责托付、不闻不问

这种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表现基本上没有要求,老师跟他们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上只能得到“嗯”、“啊”之类反应,而且就算答应帮着老师管教孩子,那也只是口头上应承,指望他们对孩子有切实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不现实的;

二、过严型:家教严酷、学生胆小

这种家长——现在很大部分是小学阶段的全职妈妈——对孩子的成绩、表现只有两个标准:做到最好,拿到第一。在如此之高的期望值之下,家长往往采取严酷手段对待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幼小的心灵背上过重的负担,从小谨小慎微、畏缩不前,严重的可能对生活、学习基本失去兴趣;老师也在这种家长的超高期望值之下不堪重负,压力山大。

三、落后型:不求上进、误己子弟

这种家长不但文化知识水平欠佳,而且不求上进,不愿学习,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明明孩子要学习,家长却在玩游戏,肚里没几滴墨水,当然答不了问题。老师在学校辛辛苦苦给孩子上的课,到了家就被这种坏榜样破坏殆尽了。

以上三种并非泾渭分明,有不少人是兼而有之,甚或三面齐全的。相比较之下,第二种情况是最多、也是危害最大的,因为这种人对自己、对孩子的定位从一开始就不准确、不正确,根本上是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太会因为外界因素而改变,造成了损害、伤害而不自知。此外,还有家庭残缺型、家庭内部矛盾型等多种。

这两年有一句话传遍了网络: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在孩子的教育这项伟大的工程里,家长无疑就是教师的队友,而这样的队友是怎样的,不问可知。可以这么说,学生就算智力不够好,只要能有好的家长,都能教好,至少不会教坏;但就算学生再聪明,如果家教不行,那早晚也是白搭。

当然,我很清楚,以上言论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传扬出去,肯定会遭到误解,因为其有说家长是“猪一样的队友”之嫌。但我也是一名家长,肯定不能这样说自己。我这么说,当然也不是要为教师开脱责任,说什么学生教不好都在于家长不好之类的话;我之所以指出这一点,其实是为了告诉可爱的同行们,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我们不要再抱什么幻想,要么维持现状,偶尔发发牢骚,要么干脆在做好教师本行的同时,肩负起那些缺位家长的责任,从而真正对他们的孩子负责到底。至于说回报,难道孩子们开心、快乐,健康成长,这还不够吗?

至于说家长,山人在这里也有话要说。上文也说了,家长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事实上,许多学校的门口都是挂着两块牌子的:一为某学校,一为“某家长学校”。问题是,学校在起作用,家长学校却很难起到什么作用。这种学校一不考试、二不发文凭,三没有就业前景,当然是没什么约束力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我们是否可以采取某种手段,以另外的形式实施对家长的教育?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区正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希望下面的图片能给同行们带来一丝新的希望:

 



 

 

 


前些时山人转载了一条说说,内容为:

----------------
 

再忙的父亲也能成为好父亲

 
 

 

一谈到教育孩子,许多父亲都说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其实,这是一句谎言。

如果给你一个一天挣几千元或几万元的机会,或者一个特别好的朋友约你喝酒,你会因为忙而拒绝吗?不会吧,因为你可能会觉得很重要、很值得。

那么,孩子没有挣钱和朋友重要吗?当然不是。面对我这样似乎居心叵测的质问,父亲们或许会愤怒了:你怎么可以把我们说得那么没有爱心?那么势利小人?

其实,我完全理解,虽然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是一句谎言,但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语言下面有语言。即在父亲们这句谎言背后,还有千言万语。

父亲们放弃教育孩子的责任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多一些投入,可能难以立足,更难以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也谈不上维护男人自身的尊严。其次,教育孩子既费时间又费心,相比母亲的爱心和耐心,父亲往往自愧不如。再其次,教育孩子需要改变许多旧观念,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父亲常常望而却步。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对父亲的特殊责任和巨大潜能认识不清。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人生下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对于培养孩子的亲密性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职责,父亲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职责。

近日热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其最大的看点就是父亲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节目的价值在于,一是表现了父亲外冷内热的爱心,二是显示出父亲教育的巨大潜力。我相信,最喜欢这个节目的人一定是母亲,因为孤军奋战的她们终于看到了同盟军的身影。

那么,忙碌的父亲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呢?作为一个有40余年教育经历的研究者,我试着给出如下五条建议。



第一,多给妻子一些关爱和支持。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没有好的夫妻关系,不可能有完善的亲子关系。

一位美国母亲来到中国青岛工作,被青岛妇联评为优秀母亲。她回忆说,小时候,曾经问父亲什么是给她的最好的礼物?父亲沉思良久,说永远爱她的母亲。


第二,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从父亲身上,孩子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同时会思考什么是独立和勇敢。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独立宣言,是孩子勇敢的教科书,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

我曾经问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如何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他说他的父亲陈伯吹在雷雨天给童年恐慌的他做摩擦生电的游戏,使他开始迷上科学探索。陈伯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却尊重孩子的科学兴趣,陪他看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传记电影。


第三,陪孩子运动。哈佛的研究发现,婴儿从5个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不一样。当爸爸抱他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惊奇于爸爸的力量,因为爸爸把他举得很高,让他四肢伸展。所以,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第四,带孩子体验职业生活。研究者建议,家庭教育的责任分工中,婴幼儿阶段以母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中学阶段以父亲为主。中学时代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期,父亲的优势可能大于母亲,自然应该多为孩子创造拓展性的体验机会,激发孩子的职业梦想,选择适合孩子的人生道路。


第五,即使走遍天涯海角,都把孩子记在心里。工作忙碌的父亲往往加班多、出差多,这固然会减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但是,如果你心里有孩子,就可能把父爱带到天涯海角。

一位女博士回忆说,她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回来都给她带不同的转笔刀,积累多年居然有上千个转笔刀,她珍藏至今。她过10岁生日的时候,父亲从遥远的地方发来电报,祝贺她生日快乐。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电报,那种惊奇的感觉永远难以忘记。

------------------------

这些了不起的话语,时时向我们展示真相,指明方向。一起努力吧,老师、家长,把孩子培养到他们应有的高度,让他们飞越过去,去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