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萍乡艺匠】九佬十八匠之——剃头匠

2017-03-10 魔器 萍乡市旅游局

▲点击蓝色「萍乡市旅游局」,一键轻松关注!


问天下头颅几许

   ——九佬十八匠之剃头匠



             文 | 黑子书于【如果的果】

摄影 | 寂寞的眼


剃头,斯文人称之为“理发”而萍乡土话却叫“剃脑”,就像把洗头叫做“洗脑”一样,那粗鲁彪悍、凶狠无比的俚语,或令外地朋友不寒而栗——“这脑仁,也能随便剃、随便洗?”


                    1


剃头这行当,属旧时“九佬十八匠”之列,“九佬”有赶仗佬、打榨佬、弹花佬、钻磨佬、补锅佬、阉猪佬和渡船佬、杀猪佬、打掛佬。(萍乡人本土有:车古佬、炭古佬、兵古佬和药古佬之说,其他五佬小编不知,请知者不吝赐教,在此谢过。)


而“十八匠”则包括金匠、银匠、铜匠、铁匠、皮匠、石匠、瓦匠、木匠、篾匠、锣匠、鼓匠、秤匠、雕匠、画匠、染匠、漆匠、剃头匠等。

剃头匠在过去是个出门“讨饭吃”的苦行当,挑着一副沉重的剃头挑子摇着铜铃或铁唤头走村过户找营生,到了人家做事亦是小心翼翼,主人客气留餐,按行规剃头匠只能偏坐八仙桌的一角,决不能居中落座。


就连手中装剃头工具的箱子想暂放歇手,也只能摆放在桌子一角,决不能搁桌子中间,否则会被人轻视、责怪甚至数落。

旧时大多剃头匠少有银钱回报,多是以物换,或鸡蛋或大米或其它东西,手艺精运气好的帮富裕人家婴孩剃“满月头”,将孩子的胎发用红布包了说几句吉利话再交还主人,或能得到主人赠予的一个红包,便是满心欢喜了。

2

继承家传剃头手艺,在安源古城大门前开着一间“杨氏理发”的杨师傅谈起这些时有些淡淡的愁绪。


古城石门坊左侧石狮子旁的那爿小店,古中式构架的木屋旁树下放着一个盛水的大石缸,树荫下风中飘着一面镶着红边儿的黄色店招旗。

屋里很简单,一面镜子,镜子前一张铸铁的老理发椅子,灰白的漆皮泛着岁月的黯淡辉光,椅背上挂着一条荡刀布。


大铁椅子前有一张小桌,上摆一老木匣子,匣子开着,上盖内整整齐齐地插着各式剪子、剃刀,下盒内则盛着推剪与梳子之类理发用具。


这时我发现木匣子里还有个铜钱大小口径长十几公分左右样子竹筒,不知为何物。

杨师傅反倒问我有没听过“一只蟋蟀筒,内藏九条龙”的谜语,看着一脸无知的我杨师傅笑了说这是传统的采耳工具,接着便边从那“蟋蟀筒”里倒出八样东西边如数家珍地说着什么龙上天、龙入地、龙头、龙尾、双龙……


无知的我独对龙尾感兴趣,其实龙尾就是我们掏耳朵用的棉签,可杨师傅的龙尾上缠的却不是棉花而是鸭绒,而且是鸭子尾羽下藏着的白绒,杨师傅说这样制作的龙尾不易被污垢沾染,清洁且耐用。

接着杨师傅拿出了他的“镇店之宝”,那是一把纯手工生铁煅造镶木柄的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剃刀,这把剃刀一看就比普通剃刀宽许多,黝黑刀身表面满是暗哑不平的凹凸,刃口泛着冰冷雪白的寒光……


这是目前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一把剃刀了。

3

“生命不息、好奇不止”的我正“唐僧般”向杨师傅问东问西,在影视城做雕刻的马师傅来找杨师傅剃头,忽然想着去年马年今年羊年,看着眼前即将发生的“羊给马剃头”一幕的我,不禁哑然失笑。


杨师傅说了声少陪了便转身忙开了,倒热水、洗头脸,一袭净白披布往逍遥地躺在老式铁椅子上等着剃头的马师傅脖前一围便盖住全身。

看着老马在杨师傅行云流水般的梳、剃、刮、剪、掏的娴熟手法下享受的样子,让好奇的我忍不住想体验一把,真有老马表情那么夸张的爽吗?


杨师傅告诉我,他师傅当学徒时,除了最基本的剃头、梳头、编辫和刮脸外,还要学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须、放髓以及头、面、颈肩部的按摩,哪像现在的理发店那么简单快捷,夸张点说整个头都归他管。

终于杨师傅“收拾完了”,马师傅转头问我“试试吗?”还用问?我一滋溜就爬上了那比我还老的铁椅子,还没忘交代:“头发不理、眉毛不动、胡子不剃,其他随意!”


只因以前听过阿凡提装剃头匠使坏的故事,阿凡提问扒衣老爷“头发要吗?” 扒衣老爷说要结果全剃掉了,又问“胡子要吗?” 扒衣老爷说不要结果胡子又没了,最后问“眉毛要吗?”扒衣老爷当然说要,结果小伙伴们看见一个流光锃亮的大葫芦从理发店里滚出来,都惊呆了…… 


于是杨师傅只能给我修面、采耳…… 


4

旧时剃头匠有句行话说“朝阳取耳,灯下剃头”,为客人掏耳朵必朝着太阳或光亮处,剃头在灯光下也能行。说的是剃头匠掏耳朵,凭的是眼神,借的是心细,靠的是经验。

穿着青色长褂挽起雪白的袖口,三指捏刀右手斜着向上干净利落地一扬,起刀,这修面的起手式透着无比的自信与说不出的空灵飘逸,(后来在一旁的朱军告诉我那感觉太潇洒了!)刀落,锋利的刃口如微风吹过我裸露的皮肤,从眼睑、面颊、鼻翼、耳轮到喉头、后脖颈。


当锋利的剃刀刃口神奇地在后脖颈从上到下规律地震颤着、弹跳而过时,才知道什么是老剃头匠行当所说的“城墙跑马”!这才是剃头匠的真功夫。

转而采耳,杨师傅从“蟋蟀筒”里首先取出“龙上天”,“龙上天”可也是一把窄窄的刀啊,没体验过一把锋利的刀沿着耳道旋转向内深入,怎能领会“龙上天”的滋味?


动作舒缓柔和的杨师傅屏气凝神,一根挖耳勺、一竿耳绒、一把镊子,在耳朵里连掏带捻,接连使出“龙入地”、“龙摆尾”、“黄蜂进洞”几招,随着“双龙”震颤的玄音在耳边如涟漪般荡漾开来,阵阵轻松、惬意与舒坦的感觉如微微的电流一般在全身绵延,躺在椅子上的我,真一动也不想动……

5

就在这动也不想动的舒适懒散中,似乎能看到很多年以前,雾气刚散开的村头,起起伏伏的圩堤之上,剃头师傅挑着担子走来,一头是带抽屉的小木箱,装着推剪、篦梳、剪刀、剃刀、胡刷、扑粉、香皂,箱架旁边挂一条荡刀布,讲究的用的是牛皮,通常是厚帆布的,剃刀钝了,按着“阴七阳三”的规矩蹭一蹭。

另一头是搁着铜脸盆的脸盆架,盆里搁着方方正正洁白的毛巾。下面是土炉子、木炭、火钳、扇子…… 而此景此际便如影像般一帧帧播映,那铁唤头或铜铃悦耳的长音,仿佛和着此刻耳边“双龙”的弦鸣,荡入了那时深深的记忆……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如果说石达开一副“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的剃头对联,令天下“剃头匠”腰杆笔直气势如虹,长了剃头匠的威风与士气。


那么,另一副“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的对联,却将剃头匠凭手艺、凭真本事吃饭的内在的自信与骄傲书写得痛快淋漓。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江西卫视《为你而战》看杨师傅艺匠精神

阅读原文观看视频

来源:魔器   ID:pxmoqi


推荐美文,点击阅读:

龙山造纸匠

那些将要绝迹的古老榨油坊


一坛藏在民间的老酒——湘东傩舞

雕刻时光 —— 湘东民间傩雕艺人赖明德印象




微信软件开发 | 营销创意

江西泽思睿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