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万林:在《阅读萍乡》中品味萍乡

2016-01-20 萍乡市旅游局

点击上方“萍乡市旅游局”关注

《阅读萍乡》一书由市委书记刘卫平亲自主编并写序。全书共18万字66篇文稿,并配有118幅各类图片,分为萍乡印象、历史风云、山水览胜、文脉悠悠、民俗炫彩、乡贤剪影6章,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度介绍了萍乡人文风情、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


在《阅读萍乡》中品味萍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黄万林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萍乡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赣西文化堡垒”。刘卫平同志到萍乡工作后,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传承好人脉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并亲自倡导、主编了《阅读萍乡》一书,作为一本探寻萍乡文化底蕴、打开萍乡文化之窗的大众读物,他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您在阅读中走进萍乡、了解萍乡、品味萍乡,找到这座城市的亮色。


      《阅读萍乡》辑为六章:萍乡印象、历史风云、山水览胜、文脉悠悠、民俗炫彩、乡贤剪影,共18万字,文稿66篇,并配有118幅各类图片。《萍乡印象》主要介绍人们想到萍乡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萍实、花炮、煤炭等6个萍乡元素;《历史风云》主要讲述从远古到现代萍乡历史上发生的12个重大事件,尤其是近代革命斗争的故事;《山水览胜》主要描述萍乡的9处奇山异水,从全国知名的成熟景区武功山到刚刚起步的新开发景点玉皇山,从萍乡的母亲河萍水河到天下第一洞孽龙洞等等都有讲述;《文脉悠悠》主要阐述萍乡的文化传承,包括古寺宝塔、古今教育、宗教文化等等,从12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萍乡文化的积淀;《民俗炫彩》主要讲述萍乡的民俗风情,尤其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别具特色的采茶戏、春锣、灯彩、方言等承载地方风情的内容;《乡贤剪影》主要介绍从古到今的优秀萍乡儿女,分17个篇章收录文化艺术、官宦楷模、革命先烈、军旅将帅、科技教育等方面的44名昭萍子弟的杰出代表。同时,还附录了历代诗人吟咏萍乡的部分篇章,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文艺作品里的萍乡形象。

萍乡《阅读萍乡》的出版发行是萍乡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好事,书中编撰了独具魅力的“萍乡故事”,激活了厚重深远的“萍乡记忆”,描述了让人向往的“萍乡印象”,解读着萍乡的过去、现在,也憧憬着萍乡的未来。我们期待,这本《阅读萍乡》能够留住萍乡文化记忆,唤醒萍乡人的文化自觉,增强萍乡人的文化自信。我们期待,所有热爱萍乡的人们能够喜欢《阅读萍乡》。我更希望,这本《阅读萍乡》能够打开一扇对外推介萍乡的窗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萍乡,走进萍乡,品味萍乡。

书 评



君自故乡来黎一君

萍乡阅读,其实是一场仪式化的心灵体验:在凝神静气的关注和思索中获得审美愉悦,或崇高,或悲壮;或激昂,或沉郁;或疏朗淡定,或悱恻缠绵。

萍乡阅读《阅读萍乡》,更需要一种仪式化的热身与铺垫。“建设一座城市,先要热爱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先要了解这座城市;而了解一座城市,必须先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文化”(《阅读萍乡·序》)。在此阅读中,萍乡自然进化的万年史呼之欲出;萍乡文明发展的千年史扑面而来;故乡风物如山花照眼,动人心魄;历代乡贤志士高标立世,仿佛还不曾远去;曾照彻历史天空的那一炬星星之火,至今熠熠生辉,光焰夺目。作为萍乡人,我们在阅读中圣诞,在阅读中涅槃,并由此找到自己精神的故乡。

萍乡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深情吟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萍乡英国诗人白朗宁为天下故乡点赞:去找故乡吧,找得到就是胜利!找不到,一切都是白费!

萍乡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阅读的仪式感被轻轻消解,对故乡的淡漠与疏离已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萍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标往往被锁定在异域他乡。

萍乡——《芈月传》《琅琊榜》之类“历史剧”热播,又有多少人了解家乡的前世今生,或愿意了解家乡的前世今生?

萍乡——自媒体上各种明星的情史、各类土豪的发迹史被津津乐道,但多少人会对故乡的人杰倾心低回、高山仰止?

萍乡“法不孤起,仗由境生”。凡此种种,皆因文化上的不自觉、不自信。要改变这种尴尬和窘迫的困境,就必须进行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的再整理、再发掘,并推出与时俱进的话语表达。《阅读萍乡》无疑就是一册完备而精致的乡土教材,一幅通览萍乡社会文化的清明上河图和一座城市集体主义的励志故事。

萍乡一千年前,宋人笔记《东轩笔录》曾描述萍乡盛世景象:“自入萍乡县境,驿传桥道皆完葺,田莱开辟,野无惰农。及至邑则廛肆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好一派上古羲皇之乐,好一个创建文明城市的经典案例,好一则《阅读萍乡》的生动注脚。

萍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任何地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力量在牵引,在驱动。感谢《阅读萍乡》一书的主创团队,在萍乡转型发展的临界点上,《阅读萍乡》的出版发行可谓顺天应人,功莫大焉。当然,一定有史料和话题在《阅读》中遗漏,它可能来自你的偏爱;但也一定有文字和观点从《阅读》中走出,直接进入你的内心。

萍乡萍乡人,欲翻越,且翻阅。

黎一君,萍乡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在194米高程》《且看萍乡市民的精神高度》等13件作品获江西新闻奖一等奖、江西报刊新闻奖一等奖。先后担任《大地春秋》(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副主编、《天南海北萍乡人》执行主编、《阅读萍乡》编委。

书 评



在《阅读萍乡》中品味萍乡胡野秋

萍乡几年前,我在凤凰卫视做《纵横中国》栏目,带着节目组到过国内的很多名山巨川、大城小镇,却独独没有去过有1700多年历史的湘赣边城萍乡。

萍乡对于我们这代人,其实在知道萍乡之前,是先知道的安源。那时候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毛主席去安源》,在课堂上看着那幅油画:一个英气勃发的年轻人夹着油纸伞匆匆而行,耳边听老师介绍安源煤矿,介绍萍乡,才知道远方有着一个与我生长的江南水乡如此不同的地方,那里波澜壮阔,那里赤色一片。心里便念叨着长大以后一定要去安源,去萍乡,去看一看那个油画里的世界。

萍乡工作以后做了记者,陆陆续续地去过江西,到了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地方,却总是与萍乡擦肩而过,想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直到今天,一本素雅的《阅读萍乡》放到了我的面前,把从来没有去过萍乡的我带进了萍乡。于是我便在深圳开始读萍乡。

萍乡《阅读萍乡》是一本厚重的书,捧起来沉甸甸的,读起来也是沉甸甸的——萍乡悠长的历史都浓缩在这本书里。

萍乡开卷之后,我便看到了远古时代曾经是恐龙王国的萍乡,看到了炎黄蚩尤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昭萍先民;看到了3000年前的那座楚萍古城,看到了古城所代表的久远的历史文明,看到了“山水明秀、拱揖环抱”的萍乡;看到了中国钢铁工业在萍乡崛起,看到了萍乡修建了江南最早的铁路;看到了作为辛亥革命预演的萍浏醴起义,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安源开始了第一次创办经济实体的实践、开办了最早的党校、建立了最早的工会;看到了中共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建立在安源,看到了中国少先队在萍乡诞生;看到了安源成为秋收起义出发地……

萍乡如此密集的历史沉积,让读者一时几乎难以消化。

萍乡但厚重的历史却并不妨碍《阅读萍乡》成为一本轻灵的书,它的轻灵来自于书中萍乡人对家乡山水的尊崇和依恋。读《阅读萍乡》时,我们走进了徐霞客在游记里咏叹过的巍峨雄伟的武功山,走进那10万亩绵延不绝的高山草甸,走进那风雨中屹立几千年的古祭坛,走进“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的杨岐山,走进被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园林学家陈丛周先生誉为“天下第一洞”的“孽龙洞”,走进自古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先后前往避难的莲花县。这本轻灵的书,还领我们登上玉壶山,踏上“三相台”,在山中弥漫的“道仙之气”里忆古思今,在玉皇山寺缅怀曾为凡人的玉皇大帝。我们还能仰望一代文豪黄庭坚曾写下“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的五峰山,以及1070年前的《方舆记》中的毛仙山……

萍乡《阅读萍乡》就是这样一本丰富多彩的书,就像主编刘卫平先生在序里写到的:热爱这座城市,先要了解这座城市;而了解一座城市,必须先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

萍乡于是,我们看到热爱这座城市和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史工作者,精心编纂并奉献给读者这本十分翔实的地方风物志。

萍乡地灵必造人杰,读过了萍乡的历史和美景,我们更能领略萍乡的人文风貌。著者把读者朝纵深之处引领,让我们浸淫到了萍乡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让读者知道了发祥于萍乡杨岐山的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让读者在杨岐宗的发祥地知道了原来动画片里“萌萌哒”一休哥竟然是杨岐宗传承下的一脉,还有那个电视观众极熟悉的疯疯癫癫的济公和尚,竟然是杨岐宗的第六祖,这些人和事的关联,若是没有《阅读萍乡》的细述,普通的读者恐怕是很难知道的。

萍乡作为一本介绍地方风物的书籍,很容易流入考据、征引等等枯燥乏味的陷阱,多数人都会随手翻翻就丢在一旁,再也不会碰它。而《阅读萍乡》却与一般的地方风物志不同,它让人拿起来一看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中间有史、有据、有人物、有故事。

萍乡《阅读萍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仅是历史尘烟,不仅仅是人文风貌,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民风民俗。它像一阕诗歌,不管是编者信手拈来的诗句,还是有证可考的古诗词,配上美轮美奂的照片,顿时让人沉迷在一片诗情画意之中;它像一串故事,娓娓道来,微澜起伏中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传说,让人一边读一边张开想象的翅膀。

萍乡作为一个颇为挑剔的阅读者,我在深圳“阅读萍乡”。读完,也间接了却儿时的那个愿望:去安源。不管去过还是没有去过,《阅读萍乡》带我去过了。

萍乡中国人现在是越来越不熟悉自己的故乡了,因为在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我们的故乡都变得越来越相似,以至于每座城市都有个万达广场,都有个麦当劳、肯德基,都有条一模一样的步行街。小时候的家乡面目都日益模糊和陌生,很多人已经在担心,未来我们的精神空间里还有没有“乡愁”的位置?

萍乡在这样一个物质上的故乡正日渐远去的时代,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能够让我们留连,需要一本文字的故乡去帮助我们留住记忆。只有留住了记忆,才能延续我们的精神血脉。《阅读萍乡》正是这样一本帮助我们留住记忆的书,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重新打量司空见惯的风物,重新回响日渐弱化的乡音。

萍乡我对《阅读萍乡》感兴趣的另一点是,这本书的主编刘卫平先生正是这座城市的市委书记,作为一个城市的主官,他对城市人文历史的关注和重视令人感佩,在当今某些领导的眼里,出一本书这样的“小事情”是不能和上一个项目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却取决于它的历史、人物、艺文、风情,很多年过去了,没人记得住你的城市的GDP是多少,但能记得住你那里有什么古迹,出过多少名人。在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和竞争史上,大抵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比拼经济,第二个阶段是比拼管理,第三个阶段是比拼文化,中国的城市现在正站在第三阶段的门槛上。所以他做了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情,也许写不进政府工作报告,但却为萍乡书写了重要的文化篇章。

萍乡假如当年我在拍摄《纵横中国》的时候,能够提前读到这本书,我想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走进萍乡,解读这个湘赣通衢、吴楚咽喉的千年文化古城。此刻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仍与萍乡未曾谋面,但我想这样的邂逅不会太远了吧。

胡野秋,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总策划、主持人,长期从事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及传媒研究。曾数次获国家级新闻奖,包括“中国新闻奖”、“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等新闻界最高奖。

书 评



一杯浓浓的乡愁肖平

萍乡前不久,友人赠我一本《阅读萍乡》,素净雅致。细细拜读之后,我如饮美酒,如品香茗,心中泛起浓浓的乡愁,久久挥之不去。

萍乡我是土生土长的萍乡人,大学毕业后,因为回本地高校从事写作教学的缘故,便特别关注萍乡地方文化。我从1989年便自费订阅《萍乡报》,悉心收集萍乡地方文化著述,大量剪辑萍乡的地方文化史料,到2000年后已经攒有一麻袋之多。其后,我曾将萍乡最璀璨亮丽的地方史料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吟诵成叙事诗,配以图片,出版过一册《诗画萍乡》。所以,当我捧读海天出版社新出版的《阅读萍乡》,看到那些更为翔实的史料,品到那些更为优美的文字和图片,不得不让我又回忆起一串串家乡旧事,勾连起自己对家乡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唏嘘不已。

萍乡我们的家乡,是我非常挚爱的地方。它人文厚重、生态优美、物产丰饶,它红旗飘飘、龙腾虎跃、万众瞩目,它有山有水有平原、不会大旱不会大涝、也不太冷也不太热、没有地震没有台风,非常适宜休养生息,是世代生民的仙乡福地。正因为对桑梓之地的爱之深、恋之切,所以我一到党校工作后,便立即自己开了一门课,叫做《谈谈萍乡的软实力》,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萍乡,从而更加热爱萍乡,不遗余力地让萍乡变得更美好。我相信看过了《阅读萍乡》一书的读者朋友,应该也会有此同感。如果说我的专题讲授,只是为大家了解萍乡打开一扇窗,那么在窗内的书桌上,摆放的教科书,应该就是这本《阅读萍乡》了。

萍乡习近平同志说,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对城乡建设的要求,也是对文化建设的希望。《阅读萍乡》的出版,就是要让我们记住乡愁。

萍乡比如书中说到的1924年至1925年举办的中共安源地委党校,习近平同志没有忘记,我们萍乡人更不能忘记。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明确地将安源地委党校认定为我党兴办党校的肇始之作,要求各级党校不要忘记我党一贯重视党员干部教育的历史,扎扎实实抓好党员干部教育。作为萍乡党校人,我感触良多,一为萍乡历史之辉煌而骄傲,二为党校使命之光荣而自豪,三为我们责任之重大而焦虑。

萍乡教学和科研,是党校的左手和右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做、在走的时候,必须接上萍乡的地气,融入萍乡的乡愁。萍乡是一座革命传统的金山,是一座人文精神的富矿。比如,我曾经在党校的教研务虚会上讲过,毛泽东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进步为一个社会主义者,是在萍乡完成的,这有毛泽东本人的书信为证;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一正确道路,是在萍乡完成的,这有秋收起义战略转移的史实为证;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的党建思想,虽然始于永新三湾改编,实际上也是对秋收起义大撤退时一路惨痛教训的经验总结;以至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精髓的基本形成,与他在萍乡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秋收起义也密不可分。《阅读萍乡》限于篇幅,主要是介绍了史实,我认为在这些史实的背后,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体味、去研究、去利用它。

萍乡近些年来,我经常一逮到机会,就会声嘶力竭地为萍乡的地方文化鼓与呼。当看到《阅读萍乡》这样的佳作出现在眼前时,我当然十分兴奋。近日,萍乡在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又公布了一批文化工程重点项目,对全市的文化建设进行布局,文件不长,含金量极高,如果能够一个一个做好,我坚信,萍乡的地方特色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肖平,中共萍乡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长期致力于萍乡地方文化研究和领导科学研究。

书 评


文化的温度夏汉宁

萍乡谈到乡土读物,人们似乎并不陌生。在古代,各地乡贤都曾整理、发掘、介绍过自己故乡的乡邦文献。仅以江西为例,两部同名的《豫章丛书》(一部为晚清陶福履编,一部为清末民初胡思敬编),堪称江西乡邦文献的经典,而曾燠的《江西诗征》、杨希闵的《乡诗摭谭》等等,也是人们常常提起的重要的江西乡邦文献。在当下,全国各地对自己乡土文化的介绍,更是空前繁荣,似已成为时代潮流,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体,几乎都有各地乡土文化的宣介。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萍乡》(刘卫平主编,海天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时代潮流所驱生的乡土读物。然而,仅限于这个层面,似乎又不到位,为此,我把《阅读萍乡》定位为一部具有文化温度的乡土读物,这种定位好像更加贴切一些。

萍乡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以下的认识。曾记得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德谟克利特在两千多年前说过这样两句话:“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他这里所说的“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显然是指文化。还有一个反面的例证,似乎也能说明文化的温度所能产生的巨大能量。希特勒就曾叫嚣:“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有人对这正反两个例证作过这样的解读:为何文化的价值会高于一切物质财富?这主要取决于文化自身拥有一切财富均不具备的“温度”。而这个“温度”,就是渗透于文化内外的力量,看似不真切,却无处不在,沁人心脾,给我们以精神的激励和满足,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对生命的尊重。文化的温度从何而来?它从民族的记忆中来。所以,对于文化只有不遗忘,才能延续;而只有延续,才能令温度持久永恒。基于以上理解,把《阅读萍乡》定位为一部有文化温度的乡土读物,应该是名实相符的。

萍乡《阅读萍乡》作为一部有“温度”的乡土文化读物,其“温度”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萍乡历史文化积淀所储蓄的“温度”,二是本书的编撰者对家乡充满真挚情感所形成的“温度”,正是这二者的有机融合,便形成了《阅读萍乡》的特有魅力。

萍乡要传递萍乡的“温度”,作者仅有热情、真情和激情还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功底,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功底,才能够准确地把有“温度”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才能够把作者的热情、真情和激情融入到对萍乡文化的叙述当中,从而产生感人的“温度”。关于这一点,《阅读萍乡》的作者把握得十分到位。如,本书开篇第一章——萍乡印象,其中关于萍乡的由来,就很能反映作者的历史文化功底。笔者曾经对“萍乡”之名发生过兴趣,也曾翻阅过相关文献资料,如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卷第十一中就曾提到过“萍乡”,其云:“萍乡令以选为国王侍郎,出为绵竹令,国王归之。”唐人杜佑在《通典》卷一百八十二中也曾记载:“萍乡,汉宜春县地。”然而,当我看了《阅读萍乡》一书后,感觉自己过往对“萍乡”的文献检索有断裂之处。《阅读萍乡》的作者从“萍实”溯源,以《汉书·艺文志》、《东周列国志》等记载为据,从源头上厘清了发展脉络,这也为读者准确理解乐史《太平寰宇记》所载“萍乡县西一百二十五里今七乡,本汉宜春县地,属豫章郡。吴宝鼎二年分立萍乡,先隶吉州,隋开皇十一年属袁州。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名县”,提供了依据。也使我对“萍乡”由来的“文献断裂”得以连接,因而对其名的演变脉络更加清晰了。类似这样的“权威发布”,在《阅读萍乡》一书中并不少见,像“江南煤都”、“花炮传奇”、“恐龙王国”、“蚩尤后代”、“株萍铁路”等等,均能反映编撰者的文献功底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萍乡《阅读萍乡》作为一部乡土文化读物,编撰者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全景式展现萍乡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亮点,因为这种全景式的表现,更能以萍乡文化的亮点,将“温度”传递到每个读者的心胸。《阅读萍乡》共分七大部分(正篇六章,另加附录),这七大部分几乎囊括了萍乡文化的精华,从历史文化,到绿色文化,再到红色文化;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工业,到近现代工业,再到风土民俗……《阅读萍乡》一册在手,萍乡文化尽收眼底。当然,这种全景式的展现,并非没有选择的拼凑。恰恰相反,书中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经过编撰者精心选择和编排的,也就是说,《阅读萍乡》一书的内容,都称得上是萍乡文化的经典再现。比如说,关于近现代史的选择,编撰者就选取了“萍浏醴起义”,因为这次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预演;再如安源工运,我们了解到毛泽东八次到安源,与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了闻名天下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又如莲花一支枪、号称“中国的小莫斯科”安源党团建设等等,都让人回归到令人感叹的红色文化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讲述红色文化的同时,编撰者也未忘却对其他文化的叙述,比如他们就列有专章介绍萍乡的山水文化。武功山堪称萍乡第一山,这座山的高原草甸直至今天仍然是人们流连忘返之地,然而,这座山既是一座自然景观,同时更是一座承载了诸多文化意蕴的人文景观,“然吾闻长沙王圣与言,环吉、袁、潭三州八百里,有武功山,山深绝无人之境,有僧志一猛兽之与居枯木,之与徒创为道场,一作一息,视如丛林,虽开创甚不暇给,不废是事。嗟乎,禅之不禅,其已久矣!”这是宋人刘辰翁在《武功寺记》中的描述;“其山(指武功山)自萍乡诸山,蜿蜒而来,特起为二峰,曰泸、曰潇,武功当二峰之间,二峰高耸,而武功博大而顶平,号为三奇”,这是宋人赵仪可在《武功山记》中描绘的武功山……历代关于武功山的诗文,使得这座名山成为了一处绚丽的文学景观。如此等等,在《阅读萍乡》一书中“俯拾皆是”,于此可见编撰者匠心独具。

萍乡文化是人创造的,因而人也是乡土读物所必须表现的重心。萍乡自古人才辈出,早在唐代,萍乡就有进士唐廪,他是萍乡进士第一人。说起唐廪,在唐代名气不小,他能诗善文,据文献载,“唐廪,萍乡人,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登进士第,官秘书正字。”“集贞观以前文章为《贞观新书》三十卷,见《唐·艺文志》。廪有诗十四首,在《宜阳集》。”《全唐诗》中录其诗一首,名为《杨岐山》,诗云:“逗竹穿花越几村,还从旧路入云门。翠微不闭楼台出,清吹频回水石喧。天外鹤归松自老,岩间僧逝塔空存。重来白首良堪喜,朝露浮生不足言。”这首诗也许是现存萍乡人歌咏萍乡景观的第一首诗。清代萍乡人文廷式曾说:“萍乡人著述见于《唐·艺文志》者,惟唐廪正字《贞观新书》,今已不传。而廪所作诗,《全唐诗》亦仅存《杨岐山》一首。然《萍乡县志》尚录数篇,当是宋嘉定志旧稿,今钞存之,亦足补《全唐诗》之逸也……”清代刘凤诰,被乾隆皇帝称为“江西大器”,“乾隆己酉(公元1789年)探花”,著有《存悔斋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人称其集杜诗“尤觉天衣无缝,语如己出。盖刘凤诰才思横溢,殊能辟易千人也。”清代萍乡还出了一位著名人物,这就是文廷式,胡思敬曾这样评介他“文廷式,字芸阁,号道希,江西萍乡人。初以举人入京会试,即负才名,与王懿荣、张謇、曾之撰称‘四大公车’。庚寅举进士,翁同龢得其策卷,置一甲第二,声誉噪起。假归,道出天津,李鸿章大加礼遇,资赠甚丰腆。”萍乡人才,除上述者外,元有释惟则、明有刘元卿、清有颜培天、李友棻及末代帝师朱益藩、辛亥英烈黄钟杰、现当代有宣传家凯丰、“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中国声乐奠基人喻宜萱、著名二胡演奏家黄海怀……萍乡养育了这些名人,而这些名人所取得的成就,既提升了萍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同时也为萍乡文化添注了“温度”,至今依然温暖人心。

萍乡编撰乡土读物,这是一项体现编撰者文化眼光、文化情怀、文化责任、文化魄力的工作。当下,讲好中国故事已成文化界的热点,而作为一个地方,讲好自己地方的故事,就是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支撑。《阅读萍乡》的编撰者,以文化担当为己任,讲述了独具魅力的萍乡故事,激活了“萍乡记忆”。如果类似《阅读萍乡》这样的乡土读物越多,那么中国故事也就越加丰富,中国文化的“温度”不仅可以温暖国人,亦将温暖世界。

夏汉宁,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研究所所长、中青年文化名家、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省古典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了《一代文宗欧阳修》、《中外文学欣赏》等多部作品。

书 评


为萍乡人文史导航陈菲

萍乡大凡外出的旅游者,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往往会购买一张当地的地图,仔细查寻有何值得游览的风景名胜,然后前往观光。地图起到导游的作用,地图在手心中了然。阅读刘卫平主编的《阅读萍乡》一书,颇有阅读萍乡人文地图之感,字里行间透出的密集信息,导引我领悟萍乡人文的底蕴、内涵与特色。我以为,这不仅是一本萍乡乡土气息浓郁的书,更是一本勾勒萍乡人文风貌的书。此书围绕萍乡人文,聚集视角,集中笔墨,凸显出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萍乡一曰,篇章设置突出人文主线。此书设置“萍乡印象”、“历史风云”、“山水览胜”、“文脉悠悠”、“民俗炫彩”、“乡贤剪影”六个篇章,所有的篇章都清晰地突出人文主线。例如,向读者介绍“萍乡印象”时,并非着眼于地理位置等方面作一般化的泛泛而谈,而是从挖掘、搜集、整理人文资源入手,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讲述萍乡冠名与楚昭王、孔子的历史渊源,中国所有城市的冠名与孔子有关,可能是独此一家;讲述萍乡因煤而兴、以煤立市被誉为“江南煤城”,乃是升起中国近代工业文明曙光的地区之一;讲述爆竹始祖李畋诞生于斯,蕴含着上千年的爆竹文化,延续至今且闻名遐迩的“爆竹之乡”;讲述新世纪以来,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发现出土258枚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化石和恐龙化石,表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这里曾经是恐龙的乐园;讲述远古时期,萍乡曾经是以蚩尤为首领的三苗九黎部族的一支,萍乡人乃是敢与黄帝争雄的蚩尤的后裔;讲述“文革”时期,因为一幅发行数量达9亿多张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让全国人民都知晓了萍乡的安源。由此,无须面面俱到,单凭这光彩夺目的六个亮点,必然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对萍乡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谋篇布局,体现张开五指不如握成拳头,更有力度,更有效果。例如,在萍乡“山水览胜”一章中,不是单调地叙谈山清水秀,而是将山水与人文相融,讲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武功山留下足迹、留下游记;讲述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遇岐路而泣,由此流传杨岐山冠名的传说,以及禅宗“五家七家”之一的杨岐宗;讲述被誉为“天下第一洞”的孽龙洞,不仅具有清风、怪石、流泉、飞瀑的洞中四绝,而且流播许真君擒拿孽龙的神奇传说;讲述两位唐代丞相一位南宋丞相,曾在玉壶山潜心攻读,日后发达的励志事迹;讲述传说中的玉皇大帝与玉皇山的传世佳话;讲述宋代大诗人黄庭坚赠诗五峰山寺院住持密老;讲述莲花罗汉山老虎坳发现汉代候王刘苍墓,出土“安成候印”的金质章等一批珍贵文物;讲述毛女成仙的传说,留下南宋大哲学家朱熹等历代文人诗咏毛仙山;讲述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著名唱段“家住安源萍乡水头”,由萍水引出萍乡五水蜿蜒,碧波荡漾。这些山水,不仅风光秀丽,更于秀丽中彰显人文,惟有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山水更美、更迷人。这里仅仅挑选两个篇章阐述,其他四个篇章更是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人文色彩耀人眼目。

萍乡二曰,时空交错编织人文之网。考古发现证明,距今十余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萍乡是江西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萍乡进入农耕社会。萍乡历史上出现三座城垣:大约建成于西周时期,废弃于春秋晚期的田中潭台古城,为江西最早的三座古城之一;三国时期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萍乡立县时的芦溪古岗古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萍乡县治由芦溪古岗迁至今址的古城。故此,萍乡正式冠名立县已有1700多年历史。《阅读萍乡》一书,没有采用编年史的叙述方式,而是分门别类设置六个篇章,并且六个篇章行文过程中,为了突出人文主线,时空交错编织人文之网,时间跳跃,空间穿越。调动一切手段,运用各种方法,繁简结合,浓淡相宜,多姿多彩,跌宕起伏,让读者从时空交错中凸显的人文,看到萍乡故事,听到萍乡声音。例如,第二章“历史风云”,开篇写3000多年前的田中潭台古城;跳跃写1700多年前的芦溪古岗古城;笔锋一转写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大举开发安源煤矿,随即修筑江南最早的铁路——株萍铁路;然后着墨于辛亥革命的先声:萍(乡)浏(阳)醴(陵)起义;跳跃到上世纪20年代,浓墨重彩地书写安源工人运动、秋收起义、引兵上井冈山、莲花一支枪等红色史迹的辉煌;结束于陈毅来到武功山区,将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此外,“文脉悠悠”、“民俗炫彩”篇章,同样如此,时空交错编织的人文之网,那么细密,那么绚丽。

萍乡三曰,故事迭出贯穿人文地图。《阅读萍乡》一书主编将此书定位为关于萍乡文化的通俗读本。我在阅读中,感到六个篇章就是六组萍乡人文图,而且每组人文地图中不乏一个个故事迭出,也就是说采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由此引起阅读的兴趣、阅读的快感,在阅读故事中,萍乡人文汩汩地流入心田。书中讲述萍实触舟、花炮传奇、恐龙王国、蚩尤后裔、萍浏醴起义、安源工运、引兵井冈、莲花一支枪、陈毅出山、杨朱泣岐、孽龙洞传奇、玉皇大帝的故乡、毛仙山、一休大师与杨岐、济公活佛、朱元璋与屏山寺、萍乡古傩、三侯庙、如愿塔、张学良在萍乡等篇,故事出彩,读来有味。“乡贤剪影”篇章,即使是介绍人物也避免干巴巴,尽力融入故事,使之人物丰满,可读性强,尤其是江西大器刘凤诰、清代廉官颜培天、官宦楷模李有荣、声乐泰斗喻宜萱、二胡名家黄海怀等篇更为出色。对于书中介绍的萍乡八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萍乡人甚感自豪,地域不大、人口仅180多万的萍乡,孕育出八位当代中国科学界的拔尖人物,这从一个侧面证实萍乡确是人文昌隆,代有英才。此外,附录部分收录历代诗人咏萍乡的19首古体诗词,以及其他3篇诗文,补充丰富了正文的六个篇章,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陈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出版了多部散文集、诗集,多次获全国、省文艺奖项。

书 评



乐读萍乡习嘉裕

萍乡我是在萍乡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萍乡”,自以为通了萍乡。今读《阅读萍乡》,方知,我对萍乡不过一知半解,白活了几十年。读完,掩卷凝思,昔日对萍乡认知的片片断断,理解的点点滴滴,纷纷向卷内汇集,与之交融,形成了对萍乡文化的进一层的认识。

萍乡萍乡,一方天赐神奇的热土

萍乡萍乡是一方神奇的热土。其东南,北上的罗霄山脉北段,与其西北南下的幕阜余脉在这里作钳形对接。罗霄在这里标立着上擎云天的武功山,幕阜则为之缀上了钟灵毓秀的杨岐山。杨岐之北,栗水漂萍实;武功南麓,莲江出芙蓉。远在地球幼童期的地壳构造运动中,地球内力特将这方壳体推到赣西丘陵的最高处。这里高、中、低山陵相间,不乏名山胜地,颇受佛、道家青睐,且地扼吴楚通道,又为兵家必争。这里地下宝藏丰富,高山水流不竭,萍乡源头水,自武功、杨岐,经萍、袁、莲、栗、草等江(水),东流入赣,西流进湘,连两湖,达三江,通四海。这里,虽两山钳形对接,却偏偏接而不衔,留下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低平谷地,是为吴楚通衢的重要路段。因之,内聚却不封闭。自古萍乡县崇凤,莲花县尚莲,现今相合,版图恰似一蓄势待飞的灵鸟——凤凰。凤凰、萍实、莲花,兆吉祥、报盛世、崇圣德,这山、这水、这地,何等神奇!

萍乡萍乡,一部书写奇迹的大书

萍乡萍乡人得天独厚,世世代代享用这天设地造的神奇。他们经营开发,追梦创造,把智慧和理想播入这天赐的神奇,生发出一串串让国人赞叹的奇迹,演绎出一篇篇令世界震惊的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史诗。

萍乡萍乡源头水常年外流,滋育了本土生灵,也润泽着广袤邻乡土地。这种千年常态的自然暗示,让萍乡人视开放、协作、共享和奉献为天理当然。经一代代心理积淀,成为支配萍乡人本能行为的集体无意识。

萍乡外流水上的舟楫、吴楚通衢上的车马,源源不断为身处丘陵山间的萍乡人,带来外界信息。信息运用的优势使他们认识了信息的价值,于是奇迹出现了;丰富的萍乡地下矿藏开采、运销,得以迅速健康发展。萍乡煤炭竟支撑了半个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起步和发展。萍乡“三山六水一分田”,老天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耕地,萍乡人却精耕细作育良种,农耕文化一度冠赣湘。“萍乡老农”和良种的输出,曾充实了多少“社队”的粮仓!

萍乡自古萍乡人右文重教。这里书院棋布,寺、庙星罗,儒学与佛教、道教交流相融,传统文化在萍乡一度辉煌。

萍乡受儒学影响,萍乡人常忧国忧民。国难当头时,历代多少萍乡热血儿女为国家民族献身奋斗。萍浏醴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预演”;安源工运的星星之火,燎原全国,迎出了新中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枪声和火光,都首先响、亮在萍乡,是历史的奇迹,却非历史的偶然。

萍乡安源工运是写在萍乡土地上的中国革命和国际共运的奇迹。当年萍乡煤炭总局,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工运领袖们则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运信息。资本主义文化、国际共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统治文化等诸多不同品质、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在这里交汇,或交流、或交融、或交锋,在工运实践中,逐步胜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这种文化以创建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强大国家和公正社会为价值取向,主张工运不是破坏而是保护、发展民族工业,因此,着眼于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劳动者,“养成极健全的奋斗者”,“跳起来做世界的真正主人”,是为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建设。而逐步完善的工人俱乐部,则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崭新国家雏形,是为优质的制度文化建设。从这由先进的物质文化、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和优质的制度文化构成的文化圈里走来的安源工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是最能战斗的中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人。安源工运把萍乡文化提升到更新更高的境界。

萍乡数千年来,萍乡人一路辉煌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与自然环境互动中,创造了丰盛的物质文化,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丰富、提升了精神文化,从而创造了高品位的萍乡文化——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特色鲜明的优秀亚文化。反之,萍乡文化又造就了一代一代萍乡新人,在他们心灵里,烙下了“开放协作,乐于奉献,智于创新,勇于奋斗,敢于担当”的价值理念。

萍乡萍乡是一部满载奇迹和智慧的厚重的书,当代萍乡人理当认真研读。

萍乡《阅读萍乡》,萍乡通志的菁华版

萍乡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当下,萍乡正处转型的攻坚阶段。市委、市政府深信,萍乡虽地下资源已近枯竭,但萍乡人的智慧资源仍很丰盈,而且可进一步培育、激活和调动,这是再创辉煌的永不枯竭的无价资源。为此,市委书记刘卫平同志亲自主编了《阅读萍乡》,旨在让萍乡人民认知自己城市“千百年的文脉底蕴所在”,更“热爱这座城市”,建设好这座城市。

萍乡《阅读萍乡》从《萍乡县志》、《昭萍志略》、《莲花县志》、《萍乡市志》等诸多史料中选取精要,并遴选市内多位文史名家单编撰写。全书正文59篇,辑为六章:萍乡印象、历史风云、山水览胜、文脉悠悠、民俗炫彩、乡贤剪影。《历史风云》、《乡贤剪影》两章,按历史顺序,叙写具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和有代表性的人物,从“田中古城”至当今的龚全珍和几位院士,涉时萍乡有史的3000多年。《山水览胜》章,以旅游价值和地方文化意义为取向,在全市三县两区精选9处山、水、地作精细描述。《文脉悠悠》和《民俗炫彩》则从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两个侧面介绍萍乡文化。它以多侧面精要介绍萍乡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选材精,时空覆盖全,堪称“萍乡通志的菁华版”。通过它,读者可轻松地把握萍乡文脉,清晰地读懂它的底蕴。萍乡好读。

萍乡《阅读萍乡》由单篇散文组合。每篇都最少讲述一个故事(或传说、神话、佚事),且述而不评,让读者在阅读趣味中品味萍乡文化。萍乡乐读。

萍乡59篇中,除个别外都是优秀散文,其中不乏精品。精美纯正的文学语言,诗情画意的描述,意蕴深深的娓娓道来,让你在阅读中享受审美愉悦。萍乡悦读。

萍乡《阅读萍乡》的出版,是萍乡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好事。它将让当代萍乡人在乐读、悦读中,读好萍乡,从萍乡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发挥“跳起来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翁”的精神,投身于城市转型的历史性决战,在萍乡再写奇迹,再创辉煌。当然,该书还有材料删补、编排调整的“空间”,相信在再版时,一定更加完美。

习嘉裕,原萍乡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教务处长;原江西省文艺学会理事、萍乡市文艺学会理事长。退休文艺学教授、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研究员。

书 评

来源:萍乡发布



推荐美文,点击阅读:

萍水乡逢  缘聚天下——2015 萍乡旅游集锦

挑战舌尖上的诱惑,萍乡美食系列大片即将上线!

[美文欣赏] 一杯茶汤里的闺阁闲情

2016旅行精美日历,跟我一起玩转萍乡

建设文化萍乡  重塑赣西文化堡垒  我市组织实施一批文化工程


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小编微信号:zjh9922    欢迎赐稿:25816866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