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萍乡连载14 · 15 · 16 ,让你一次看个够

2016-03-31 萍乡市旅游局

点击上方“萍乡市旅游局”关注

写在前面的话:为让更多朋友了解萍乡文化底蕴、熟悉萍乡历史风景,微信公众号漆宇勤说、萍乡市旅游局、萍乡百科、萍乡百味、微爱萍乡、微东桥等(也欢迎更多公众号参与)从3月10日起原文连载《阅读萍乡》全书内容。

阅读萍乡(连载14)陈毅出山
导读

为了争取抗战胜利,陈毅来到了萍乡,在寻找活跃于湘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时险些被当成叛徒杀掉;在莲花县陇上村,陈毅按中共中央指示,负责将南方部分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为联合抗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中国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1937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将在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然而,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条件下,顺利完成游击队改编并非易事。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负责前往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并去武功山等山区寻找活跃于湘赣边的红军游击队。

当时,活跃于武功山区绵亘数百里崇山峻岭中的红军游击队持续损兵折将,湘赣省委与红六军团和党中央完全失去了联系。省委书记陈洪时经不起严峻斗争形势的考验,公然跑到萍乡叛变投敌。1935年7月上旬,省苏维埃主席谭余保在莲花的棋盘山主持召开有40余人参加的湘赣省干部紧急会议,稳定人心。但是,由于长年面对严酷形势,加之活动范围局限于山区,谭余保和湘赣游击队对于政局变化无从得知。即便偶尔从缴获的敌人报纸上看到诸如“朱毛投降”“陈毅跑到吉安商议投诚事宜”等说法,都认为是敌人在造谣,更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消息为反动派的圈套。

此前中国共产党派人寻找谭余保失败后,1937年10月中旬,国民党萍乡县政府也派已参加反共工作团的两名红军叛徒上山,通知谭余保带队下山接受改编,被痛恨叛徒的谭余保处决了。

1937年10月上旬,陈毅化装成大商人模样,戴礼帽坐轿子,从吉安出发,经安福过萍乡。联系上红军后,他和随从副官被蒙上眼睛带上山。段焕竞、刘培善得知是陈毅,不知如何处置,只好让黄炳光带上几名侦察员,将陈毅送至湘赣省委驻地莲花县棋盘山同谭余保会面,请谭余保做决定。

到赣湘省委驻地后,由于固有认识和国民党当局的扭曲宣传,致使陈毅此行的目的被严重误解。时任湘赣省肃反委员会主任的颜福华拿着一张登载了“江西省共产党首领陈毅投诚”消息的报纸,扔在陈毅面前,斥责他的叛变行径,随即将陈毅和随从副官捆了起来,吊在柱子上,听候谭余保发落。

陈毅后来在《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斗争》中回忆道:谭余保同志来了,他带支驳壳枪,戴顶红军帽子。我说:“你就是谭余保?”他说:“是呀,你认识我?”我说:“我晓得你这个名字。”然后,他说我在井冈山讲话,大报告几个钟头,摇头摇尾,神气十足,他在下面坐着听,说我把过去的话忘记了,现在投机了,不革命了。他讲来讲去,讲得恼火了。说你们去合作,他不合作,他要革命到底。我说:“谭余保同志,你光想自己,不顾大局。你是共产党员,你得相信组织嘛!”他还是不相信,我叫他到吉安、南昌,到延安去调查,他还是不相信。最后我说:“朱总司令到南昌,叶剑英在武汉,项英过些日子从南昌回来……”他说:“你就是斯大林、毛泽东派来的,我也要把你抓起来。”当时的情况确实很危急,但最终,经过陈毅多方解释,项英也从吉安捎来了证明信,谭余保这才打消了思想顾虑,同意接受改编。1937年11月,坚持在湘赣边区斗争的300多名红军游击队员(红军长征时在湘赣边区留下3000多人的队伍,在国民党三年的围剿下这时仅剩300多人),分别从武功山、五里山、棋盘山等地下山,在莲花县陇上村集中,进行改编前的训练。

1938年1月中旬,陈毅带着国民政府配发的被服、粮食等军需物品,再次来到莲花看望正在整训的部队,并向官兵们作了北上抗日任务的报告。2月初,这支380多人的队伍正式编入由陈毅担任司令员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编制为新四军一支队第二团第一营。随即,部队离开莲花,经安福、吉安开赴皖南,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的滚滚洪流之中。

从此,在陈毅司令员的直接指挥下,这支由湘赣边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驰骋沙场,在全民抗战的烽火硝烟中,成长为令日寇侵略者闻风丧胆的“铁军”新四军的一支劲旅。这支部队后来被称为“老虎团”,参加了韦岗伏击战、围攻新丰火车站、攻占句容县城、东湾据点歼灭战、延陵镇歼灭战、下会突围战、贺甲村伏击战等战役,战果辉煌。陈毅收到韦岗伏击战的捷报后,欣然写下了诗篇: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成为现在兰州军区某部机械师前身。

在武功山区寻找红军游击队的过程中,陈毅曾在玉皇殿墙壁上题诗两首,其一:久仰玉皇山,今日得赏玩。古神特别多,显灵在人间。其二:石阶层层,芳草簇簇,啊!这就是古今名山。有威武的神像,有和谐的钟磬,无苛政,无吏患,与世俗隔绝,如桃源仙境,真是古今名山!

人们以1937年陈毅不畏艰险,毅然出山与国民党赣南当局谈判共同抗日,以及寻找红军游击队并进行改编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创作了著名的话剧作品《陈毅出山》。这个节目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献礼文艺演出,获得了创作、演出一等奖,在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

阅读萍乡(连载15)徐霞客与武功山

导读

那10万亩高山草甸绵延不绝, 那几千年的古祭坛无言诉说,在这座神奇的大山里, 我们且放松身心, 感受天地和谐之美, 回味徐霞客、 陈霸先、 乾隆帝这些风云人物在武功山的经历……


公元1613年,明王朝,26岁的徐霞客开始了真正离乡背井游历山河,他背着行囊寻访名山大川,历尽艰辛,时达30余年,足迹遍及16个省,终写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在公元1637年正月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外出游历已有20余年的徐霞客来到了萍乡,登上武功山。此时他已经见过太多太多壮丽的山水,审美疲劳肯定是有的,一般的风景已经无法激发他的赞叹。但是,面对武功山的奇峰绝景,徐霞客却忍不住写下了一段精彩的记叙文字,并收入他的游记中。他在文中不禁发出感叹:“薄海内外,无如赣之武功山。登武功山,江南无山,观止矣!”

同时还留下一首诗,几百年过去,读罢仍令人顿生神往之思:

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

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

看得出,千古奇人徐霞客,对武功山情有独钟。

这座巍峨的武功山,坐落在罗霄山脉北段、萍乡东部,为江南第二高山,也是江西第一高峰。它的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达1918.3米,整座山起伏绵亘120公里,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横跨萍乡、宜春、吉安三地。它巍峨雄伟、风光旖旎,历史上与匡庐、衡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

据说,武功山原名“兹山”,因晋时有武氏夫妇双双在此修炼,终成正果,后称为“武公山”。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末年,“侯景之乱”突起,将军陈霸先起兵勤王,欧阳大将在长沙积极响应,不料想,军队行至武公山下却突然遭到叛军的围困,军情十分危急。正当他束手无策之时,山上的仙人武功王爷走进他的梦中,三言两语授以破敌之策,说完飘然而去。欧阳大将一觉醒来,细细回想梦中之言,顿时大悟。当日,他依计而战,果然打败了叛军,转危为安……

叛乱平定后,陈霸先代梁王自立为君,建立陈,这就是陈武帝。庆功之时,陈武帝听欧阳大将说起在武公山破敌的经历,这才知道武功王爷乃是他打下江山的梦中救星,甚为惊异。于是颁发御旨昭告天下,将“武公山”改名为“武功山”。

自此,武功山声名大振。古往今来帝王名臣、文人墨客、高僧道人纷至沓来。

除了徐霞客之外,陶渊明、陆游、杨万里、文廷式等均曾登上武功山,在灵山秀水间留下了赞美的诗、词、碑刻、笔记100多件,留下了美丽的传说,积淀起厚重而灿烂的文化。

四品翰林侍读学士、光绪宠臣文廷式在他的文集中,对武功山雄峻神奇的描绘也令人心驰神往:

吾乡东南,有罗霄山焉。山之高数千仞,仰攀云霓,俯临大壑,登之者累欷,危乎不可留,久焉则不复怀思尘世矣。其中多神仙,时见时隐,善为观者,三年五年乃一遇之。恍惚之间,希然无言,即言亦不可得闻。树之涛、云之影、鸟兽之奔骇,寥寥萧萧。天光临之,足以醉其性。既醉之后,或时有言,起辄书之……

寥寥几笔,武功山就在笔底生动了起来。既虚无缥缈,又实实在在,山色树影触手可摸。

据说,乾隆南巡时也曾来过武功山,他白天游览,为山的奇特峻秀而惊讶不已,在山下遇见一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很受震撼,忍不住作诗一首,其中有一句“江南大树王”,后人遂以此称呼武功山的古银杏树。到了傍晚,乾隆皇帝又下榻武功山佛祖庵,忽闻山下溪水分外悦耳,循声寻去,乃是急湍溪水撞击一鼓形巨石所发出的声音。

乾隆用木棍击石三下,发出震耳鼓声三响,武功山金顶霎时祥云朵朵佛光灿烂。乾隆大喜,曰:“石能为鼓,世所罕见。”遂欣然举笔,赐名为“石鼓寺”。

如今,乾隆所题石匾已经不在,但寺庙前的石碑上还清清楚楚记载着这个并不遥远的故事。

武功山的自然景观集中在草甸、奇松、怪石、飞瀑。尤其是金顶景区的10万亩高山草甸,被人们称为“云中草原”。

从海拔约1600米的高度开始,越往上山上的树木就越少,天地之间蓦然开阔,起伏的山峦呈现出柔美动人的曲线。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铺满整个山头舒缓延展的碧绿,这高山上的草甸漫无边际,绿色仿佛一直延展到了天边。

柔软的绿草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萌芽、长高、开花、枯黄,将满山遍野覆盖得严严实实,齐刷刷的缜密、整齐,随山起伏,春夏里好似一片碧绿的海洋波涛涌动,秋冬里好似一片金黄的阳光覆满山坡。

这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在世界同纬度同海拔中绝无仅有。连中国著名的园林专家也为之惊叹:在海拔如此高度的山顶竟拥有10万亩草甸,世间难见,天下难寻。黄山风景区的负责人也曾欣然称赞:武功山的自然禀赋,绝不比黄山差。

除了金顶景区的高山草甸给人们的震撼,这神奇的武功山还有着更多让游客着迷的美丽之处:红岩谷景区的百道飞瀑、羊狮幕景区的奇松怪石、发云界景区的万顷云海,以及万龙山下已经声名鹊起的西海温泉……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武功山正以其独步江南的风光吸引着旅游者。它独特和无穷的魅力,让国内外旅游者惊叹。目前,这里已经荣列“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 “国家地质公园” 、 “国家自然遗产名录”等等。每年一届的武功山国际帐篷节、自行车大赛、全国大学生山地户外挑战赛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让武功山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这里,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生胜地、户外天堂。

阅读萍乡(连载16)杨朱泣歧

导读

战国时某日,一位名叫杨朱的哲学家路经萍乡翁陵山,只见山深林密,山道岔分,面临歧途,竟不知何往。顿时思绪万千,双泪长流,从此哭出个“杨岐山”的美名来;在这里,还有刘禹锡亲撰的碑文……


“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三国时期诗人阮籍的一首怀古诗道出了有关杨岐山的一段传说:战国时某日,有位名叫杨朱的哲学家路经翁陵山,只见山深林密,山道崎岖,面临歧途可南可北,一时竟不知往何处去。堂堂大学者由此想到人生中的一些道路选择,竟一时无措,泣泪如流。杨朱失路,杨岐扬名。这一哭,竟哭出个“杨岐山”的美名来。

而在此之前,这座位于萍城以北25公里上栗境内的山还曾有过很多别名:在汉曰漉山,魏曰翁陵山,唐曰杨岐山,而安陵山亦其别名。《水经》云:“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今日杨岐之萍川水,正从醴陵东流来,西迤其县。”

漉山,就是杨岐的古名。杨岐山的位置,从地图上看,在醴陵城正东,所以《水经》里这么说。魏朝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记载:“醴陵县南有渌水,水东出安成乡翁陵山,漉渌声相近,后人以渌为称;翁陵为异,而即麓是同。”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汉代时所称的漉水,到魏朝时已将字形改写为“渌水”;漉山,则改名为“翁陵山”。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杨岐在魏朝时被称为翁陵山。明代《一统志》对此进行了归纳:“安陵山,即翁陵山转音,而谓漉山、翁陵山、安陵山者,皆杨岐之古名或别名也。”

可见,杨岐山自古名声不小,见诸典籍多处。

这座山的风光也对得起它的名声,这里层峦叠翠,四时秀色,气候宜人,以峰峦之旖旎,岩石之突兀,溪涧之蜿蜒,云雾之掩映吸引着人们。杨岐素有“二十四景”,成为古今游人慕游之处。

张口狮子岭,杨岐山上的一座奇峰,也是萍乡北部的第一峰。它雄踞中央,直插云霄,站在天宝坡仰望张口狮子岭,确似巨狮张开大口,狮子的头部、眼睛、鼻子、嘴巴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从张口岭远眺,丘陵起伏,阡陌纵横,村落如星,栗水似带,百里风光,尽收眼底。站在张口狮子岭上能够望到长沙城,曾有人作诗云:

长沙牵出一根藤,走到杨岐结个瓜。

瓜叫张口狮子岭,站在瓜上看长沙。

而张口狮子岭一侧的万仞峰和龙峰,则如笔架横亘两边,万仞峰高峰冲天,陡峭奇险;龙峰则盘旋如同游龙。杨岐山地势险要,是个战略要地,自古关卡甚多。位于寒婆岭的“寒婆关”、黄泥坳的“同庆关”、新坝水库之上的“案山关”,统称为“杨岐三关”,案山关两峰高耸,左右并峙,中平如案。

好山有奇石,杨岐山上嶙峋的奇石形态万千,无不神妙奇特,让游人叹为观止。

“禅石”,高数十丈,中间虚空如笼,静寂无声却能听出声音,嗡嗡嘤嘤,似在念经。悬石,高20余丈,叠成七层,远远看去,若空若悬,如同一座悬塔。“仙棋石”,石面天然平整,纹路纵横有序,俨然如一个棋盘。“猴子扒石”,石形酷似猕猴,如蹲如坐,憨态可掬,惟妙惟肖。

在杨岐山弥漫着古老、神奇和禅意的气息中,依山坐落着普通寺。普通寺,原名广利禅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于盛唐时期,历时1300多年。直到宋庆历初年,普惠禅师才改名为普通寺。该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发祥地。殿宇巍峨,梵音缥缈;寺周围青山环列,古木参天,佛迹胜景,珠连玉串。

寺内的一轩一阑一柱,似乎都在编织金灿灿的传说,诉说过去的辉煌:唐时之名望,宋时之昌盛,清时之繁衍。据史载,康熙年间,全国高僧700余人,杨岐宗派就占了500人,且东渡日本的就有29人。

在寺院右侧,一座已经历千年风雨的乘广禅师塔建于唐贞元十四年(798)。悠悠岁月,高僧一生为“普度众生”潜心修法,修得一身佛骨,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据说,塔成九年之后,一个名叫还源的僧人总觉得建塔存神还缺少些什么,一定要建铭才算得上圆满,就想起让乘广禅师的生前好友,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刘禹锡来为此塔作个碑文。这时,刘禹锡因遭贬任朗州司马,离杨岐山有千里之遥,还源和尚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州串府找到了刘禹锡。刘禹锡痛惜好友的离世,更为还源的真情所动,提笔写下了洋洋千言的碑文。这就是现存的《唐故袁州萍乡县杨岐山禅师广公碑文》。

碑文赞颂了佛教的昌明尊显,佛法的宏博精深,简述了乘广禅师的生平,以及他结庐杨岐、传播佛法、感化邑民、扩建禅寺的经过,并赞扬了护法的官民。刘禹锡写好之后,又由他的兄弟刘申锡细心篆刻。碑成于唐元和二年(807)的五月二十七日,立于乘广禅师塔下。许多年后,塔倒塌,门人弟子将碑移至寺中,嵌于墙内,这才留传至今。

如今,这块由刘禹锡亲撰的乘广禅师碑文,成为普通寺的镇寺之宝。千年过去,刘禹锡一生亲书的碑文幸存的已寥寥无几,保存在杨岐山的乘广禅师碑可称得上是中国文苑瑰宝、艺圃奇珍。

在普通寺左侧还立着一座石塔,这是唐大和元年(827)建造的甄叔禅师塔。塔高1.78米、宽0.88米,形似方亭,又称油盐塔,其甄叔禅师塔铭,也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普通寺背后,一棵千年古柏苍劲挺拔,听说是甄叔禅师所植,故称“甄叔柏”。树高约30米,树干直径为1.2米,虽经千年风霜雨雪,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实为人间奇树。

如今,杨岐山风景名胜区已经被评定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融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杨岐山全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推荐美文,点击阅读:

武功山——天上草原   醉美瑜伽

世界那么大, 风景这边独好——最美萍乡名片

[美文欣赏] 萍乡的乡—— 萍乡乡村印迹   文:一弓

萍乡印记:记忆中的南正街

清明小长假高速免费,最全出游攻略看这里,快收藏!


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小编微信号:zjh9922    欢迎赐稿:25816866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