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萍乡连载17 · 18 · 19 ,孽龙洞传奇......

2016-04-06 萍乡市旅游局

点击上方“萍乡市旅游局”关注

在前面的话:为让更多朋友了解萍乡文化底蕴、熟悉萍乡历史风景,微信公众号漆宇勤说、萍乡市旅游局、萍乡百科、萍乡百味、微爱萍乡、微东桥、萍乡政协等(也欢迎更多公众号参与)从3月10日起原文连载《阅读萍乡》全书内容。


阅读萍乡(连载17)孽龙洞传奇
导读

有一段民间故事流传已广,故事里说:一条孽龙誓言将江西变成东海,杨岐山上且作钓鱼台。然后,许真君、观世音智擒孽龙……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江西志士许逊和一个叫乜龙的人同窗数载,起居饮食形影不离。有一天乜龙无意中得到一颗夜明珠,背着许逊悄悄地将夜明珠一口吞进肚子里。

从此以后乜龙既不想学习功课,也不理人了。他经常独自跑到附近的河流水潭里戏水,深夜才归。他的身上渐渐长出一片片麟甲,举手投足间对水的掌控也越来越熟练。一日狂风大雨、雷电交加之际,乜龙又想外出戏水,学堂里的先生和学友们劝他安心学习,乜龙非但不听劝,还对劝说得比较激烈的好友许逊大放厥词:“我已经有了仙气啦!等我能更加熟练地兴风布雨时,定要把个江西变成东海,让杨岐山做个小小的钓鱼台。”说完之后他就冲着山下的小村喷下瓢泼大雨。

许逊听了乜龙这般狂言,当时就怒发冲冠,气愤地斥责道:乜龙,你休要口出狂言、妄想残害人民。到那时,你将罪责难逃、死有余辜!

但是,面对有了法力的乜龙,许逊也没有办法。他下定决心,离开学校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学道得法。

过了三年,乜龙妖气愈浓,钻洞引水、行云布雨,每到一处,总要给人们带来洪水灾害,不是房倒屋塌,便是淹没庄稼、浸没村庄。灾难深重的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称为孽龙。

此时,许逊已从师傅云游真人那里得知此事,不由得心里焦急万分。师傅早已料知许逊心思,于是就赠他斩妖镇邪宝剑一把,让他去降魔镇妖。

孽龙与许逊大战一场,不敌而逃。最终狼狈的孽龙化作白衣秀士,仓皇来到杨岐山普通寺避难。住持见此情景允其所请,孽龙遂变作小虫,匿于菩萨耳中,许逊赶来,不见其踪影,以为潜逃他处,便急忙往西追去。孽龙为报住持之恩,询问住持有何所需。住持说寺居深山,粮米维艰。孽龙于是在寺后山,现出原形,翻滚甩腾,整山造田,峰岭崩坠,竟使寺庙亦遭震摇,屋瓦震落。住持大惊,忙击鼓鸣钟,以求菩萨保佑。孽龙造田之际,正拟引来地下泉水灌溉,忽闻钟鼓之声响起,害怕引来许逊,慌忙停止造田。现今杨岐山有“千丘田”,虽可栽种,但经常缺水干旱。许逊忽闻杨岐山寺庙钟鼓之声大作,知孽龙滞留未逃,转身返回,仗剑来斩孽龙,遥空一剑,剁下了孽龙鳞甲48片,鳞甲落地陷成洼地。至今杨岐山侧仍有“四十八窝”的地名。孽龙负伤潜藏地底,钻土掘穴,撞角摆尾,挖出一洞,潜影藏身,养息巨创。后孽龙伤愈复出,着实觉得有些饿了,便慌不择路闯入了一家小店哀求老妪讨口饭吃。老妪给孽龙吃了一碗面条后,却猛击了它一掌,喝道:“畜生,前面许逊捉拿你来了,还不快快受降!”

孽龙料定无法逃走,走到桥上,不禁心慌意乱,内心翻腾不已,一副铁链从他嘴里呕吐出来。原来老妪是观音菩萨所化,用铁链化成的面条锁住了孽龙的心。最终,孽龙被许逊遣送回湖南,囚禁于长沙白沙井内。

后人为了纪念许逊为民除害立下的功勋,封他为“真君”,祝愿他万寿无疆,特意在上栗福田建了一处道观—万寿宫,并在道观里面的左侧特设观音殿,以此感谢南海观音助真君降伏孽龙。此处至今依旧香火旺盛。

至于故事里的孽龙钻出的洞穴,后来被人称为“孽龙洞”。它曲折回绕,全长近5公里,上下翻转形似巨龙摆尾,洞穴厅廊相连、蜿蜒曲折、溪水相伴,平坦处溪水静如玉带飘荡,断层处溪水跌落成瀑,汹涌澎湃声如春雷轰鸣,岩缝中清泉涌出,其声如铃似琴。洞中钟乳石有的如玉雕玲珑剔透,有的似雪山绵绵相连,似人似兽、惟妙惟肖。石笋、石花、石幔千姿百态,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天然雕塑的艺术长廊;落差9米、宽7米的洞天飞瀑涛声如雷、澎湃回响,形成洞中奇瀑的壮观。虎啸龙吟之声,令人为之一振。如此奇观,在全国的溶洞中可谓绝无仅有。清风、怪石、流泉、飞瀑被称为洞中四绝。无怪乎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园林学家陈丛周先生誉其为“天下第一洞”。



阅读萍乡(连载18)玉壶山与“三相台”


导读

历史上萍乡莲花虽属边关蛮荒之地, 却是移民生息繁衍极佳的地方。 自古以来, 一些世家大族遭遇世乱纷争先后来到莲花, 到今天已绵延成大族, 玉壶山就与其中几个著名人物有缘。 山中至今有“三相台” , 与史上三位名相有关: 唐朝名相姚崇、 牛僧孺, 南宋丞相周必大……


沿莲花县城新街或走外资路转环山公路往东,在离县城一公里处有一座山,名叫玉壶山。

玉壶山古称壶山,因远看似酒壶而得名。这是一个山岳型的自然风景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80米,山峰绵延数十里。玉壶山曾有“小南岳”之称。但秀丽只是此山诱人的一面,更让人们肃然起敬的是玉壶山上弥漫的“道仙之气”。曾有一首石刻的“神仙”诗就藏在这座山中。历经数代,岁月如烟,石碑早已不存,好在“仙诗”仍然留传在世,诗云:

偶过元阳抚旧栽,琳宫几度杏花开。

洞天怪我多生别,五百年间又再来。

有人说,这首所谓的“仙诗”其实是唐朝一名叫杨筠松的高人所作。杨筠松是个得道的风水大师,莲花县城的得名也是出自这位高人。

他细观莲花山川风貌后,发现莲花城青山拥抱,如观音坐莲,登高望远,莲江发于西北高山之中,一步三回头,处处生情,留恋回环,形成一种极佳的气场,断定此地必是风水宝地,于是取名“莲花”。

莲花虽属边关蛮荒之地,却是移民生息繁衍极佳的地方。自古以来,一些世家大族遭遇世乱纷争先后来到莲花,到今天已绵延成大族,玉壶山就与几个大人物有缘。山中至今有“三相台”,就与史上三位名相有关。

一是唐朝名相姚崇,幼时就随母读书于此。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上写道:“隔十里为元阳洞,旁有元阳观,唐姚元崇读书其中。”又云:“开元宰相姚崇,布衣之时,曾至其处,爱此殊状,卜居于侧,读书数载,业成而去,位登台辅,今遗墟松竹犹存。”

唐朝另外一个宰相牛僧孺也来莲花避难。牛家不幸遭人劫杀,血泊之中仅剩下母子二人,逃到莲花后,因敬佩名相姚崇,也在姚崇小时用功的玉壶山元阳观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多年,莲花便成了他藏身保命之地。

另外,南宋还有一个名叫周必大的人,是吉安县永和人,听说也曾落魄来到莲花,在这里办学教书,后来也官拜丞相,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也许正是山川形胜造就了莲花,在乱世之秋,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不但接纳了世家大族、名相名臣和杰出的文人学子,同时也接纳了腐朽世界的叛逆者。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曾率领工农红军驻扎在这里,居地正是姚崇操琴的地方琴亭镇。毛泽东在这里做出向井冈山进军的决定,井冈山这才成了革命的摇篮,成了中国共产党藏龙卧虎之地。后来,湘赣苏区省委、省政府在花塘官厅成立,这里成了党在湘赣两省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的机关。在这个机关里工作过的不乏几十年后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包括当时还只有15岁的胡耀邦……

群山环绕的小县城吸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而承载着这种文化的就是玉壶山。

让我们再回到这座氤氲着历史的余风流韵的山。

沿宽阔的山道一路行去,进入玉壶山森林公园的山门,一股沁人肺腑的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让人顿觉心旷神怡。这里,山势雄奇峻拔,峰峦叠翠,典雅幽静。峰、石、瀑、洞、云、林共处一山,以雄、奇、险、秀、幽著称。元阳洞、蕊珠洞和石洞三大洞景,乃别有洞天的奇境,扑朔迷离,怪石林立,与凝乳堆雪的石构景观以及悬挂于玉壶山顶的天外飞泉,统称为玉壶山风景“三绝”。景区内还有仙人古杏、铁笔诗、仙人弈棋、灵峰观梅、凤台览秀、须弥灵地、百步云梯、东峰叠翠、平湖泛舟、丹书古剑等30多处景点。古往今来,众多重臣名士、骚人墨客来此探幽览胜,留下了大量诗文词赋。

徐霞客在饱览莲花东北面壮丽的武功山后,就曾经从大山西麓进入莲花,经闪石来到玉壶山和石门山,所见所闻在他的游记《江右游日记》一章中都有记载……

这是一块蕴藏着古老文化的宝地。山上有法藏寺、文峰塔、焕文阁等佛、道、儒文化遗址,还有姚崇洗墨池、晚唐道家名士杨筠松铁笔诗、刘元卿诗碑等人文景观。

来到玉壶山,元阳洞是必定要拜谒之地。关于元阳洞,徐霞客登临此山时曾有记载:“元阳洞,洞外列三门,内可深入,以不知竟去。”这个洞有着宽宽的洞口,却不高,入洞便豁然开阔,垂落的钟乳石如同悬挂着的帷帘。洞中,供奉着太上老君及各路道家所信奉的神仙。香烟缭绕,烛火闪烁,一片肃穆让人肃然起敬。

“仙人不知何处去,年年惟有白云还。”周必大在做宰相前曾来到玉壶山,发出这样的感叹。岁月悠悠,树木森森,谁也不知刻有仙诗的石头如今藏身何处。

只有大唐开元名相姚崇用过的洗墨池还静静地留守玉壶,让人想起姚母为儿子筑就的读书台,琅琅读书之声犹在耳边。据说,姚崇原本以打猎为乐,无志于学业功名。姚母为激励姚崇发奋读书,在元阳洞前筑就了读书台。母子俩忍受着清苦和寂寞,一读就是数载。不料,几年后母亲突然病重,撒手人寰。姚崇含泪掩埋了母亲,从此更加发奋,果然高中金榜。他在长安得到了狄仁杰的赏识,成为朝廷重臣,竟做了三朝宰相,死后被唐玄宗谥封“文献公”。姚崇不畏权贵,敢于直谏,与房玄龄、杜如晦和宋璟并称唐代四大名相。

如今,姚母的墓葬就坐落于玉壶山下的莲花村,与玉壶山的元阳洞隔水相望。只是,萋萋荒草中惟剩一对残缺的石兽,这是传说中的辟邪神兽,似狮而带翼,被称为“姚相石”。



阅读萍乡(连载19)《方舆记》中毛仙山


导读

大约1070年前的《方舆记》 中传说: 萍乡高坑境内的毛仙山上有毛女成仙……


出萍乡市区往东朝宣风镇方向的公路,古时即为驿道。驿道系我国古代为驿马通行而开辟的大路,路旁设有驿站,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古时萍乡县城往东设8个驿站,往西设6个驿站。往东临近高坑镇的路旁,有个毛仙驿。这个驿站名称的来由说来还有故事。相传,此地古来就有毛仙山。《萍乡县志》说:毛仙山在县东二十三里,宋时置毛仙驿于山下,为往来通道。

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六年(920)的徐锴,是南唐时期的重要政治文化人士,他著有一本后来成为典籍的《方舆记》。该书记载:“昔有人过此山(萍乡高坑毛仙山),逢一人,遍体有毛,言辞异常,后不复见。”故人相传,有毛女在这里成仙,因此就将山下的驿站称作毛仙驿。

其实,毛女成仙的传说自从魏晋以来就连绵不绝,《列仙传》中的华山毛女、《集仙录》中白日飞升的谢自然等等,都是中国文化里有着特殊神秘感的女仙传说。萍乡这个毛女洞(毛仙山)也不例外。

宋代文人周兑写有一首《题毛仙山》:

仙翁辟谷缘毛深,假向人间作姓称。

应与桐君为伴侣,丹成白日共飞升。

诗中说,居此山中的仙翁遍体生毛,缘于修炼行导引之术,不食五谷,以达长生,因而被人们称作毛仙。毛仙应该与传说中黄帝的医师,也就是那位结庐在浙江桐庐县东山桐树下、能识草木金石药性的名医桐君结成伴侣,炼丹成功后在白天共同飞升上天。

宋代另有一位文人蒋之奇则写下了《萍乡即事》:

地接长沙近,乡名自古闻。

毛山千嶂雪,玉女一堆云。

拱木扶霄上,飞泉触石分。

霜风萍实老,目断楚江濆。

诗人写在萍乡的所见所闻:地邻长沙,地名自古以来就闻名,也写了毛仙山的传说典故等,非常实在。

北宋时期曾任袁州知府的阮阅,由袁州赴长沙,途中写有《过萍乡》一诗:“悠悠休问渡江萍,山人毛人丹已成。路入潇湘向西去,暮云寒日下孤城。”诗中就谈及毛仙炼丹的传说。

南宋哲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朱熹,绍熙五年(1194)经过萍乡县城时,在接受士人的热情款待后,上路抵达县东的毛仙驿。见驿站内“壁间题诗者皆言有毛女洞在山绝顶,问之驿吏,云狐魅所为耳”。这传说令朱熹浮想联翩,“因作此诗”,得《毛仙驿》:

人言毛女住青冥,散发吹箫夜夜声。

却是邮童解端的,向人说是野狐精。

由诗看来,朱熹对于是毛女成仙,抑或是野狐成精,未予置否,只是听取驿站童子津津道来,也觉得颇为有味。

后来,晚清名士文廷式读朱熹题诗《毛仙驿》,感慨良多,乃赋诗《毛女洞》,说“萍乡有毛女洞,《志》以为仙也”。诗中有“吾乡岩穴邃以绵,佳处往往巢神仙。有实曾触昭王船,杨朱泣岐涕泗涟”,“何独野狐能说禅,晦庵先生良自贤”之句。文廷式还说,萍乡喀斯特地貌,溶洞众多,这样的地形地貌,很容易产生众多的神话传说。

如今,毛仙驿地名仍在,见证着这一座有千年传说的名山。

来源:漆宇勤说  微信号:qiyuqin01

推荐美文,点击阅读:

阅读萍乡连载14 · 15 · 16 ,让你一次看个够

[美文欣赏]武功山 · 那边的春天

宣传片《这就是萍乡》让你更了解萍乡!

我市出台支持旅游发展奖励补助办法

世界那么大, 风景这边独好——最美萍乡名片


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小编微信号:zjh9922    欢迎赐稿:25816866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