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惇:中小学书法教育之我见

2016-05-31 黄惇 深圳市书法院


点击上方“深圳市书法院”可以订阅哦

       

         书法教育是一个大范畴。它包含的内容很宽广,中小学生习字课,要求把钢笔字、毛笔字写好是书法教育,大学生上“书法鉴赏”课是书法教育,高等艺术院校书法专业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的书法技法、书法史、书法艺术理论的教学研究,也是书法教育。除开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也为人们熟知,如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书法培训班,包括教小孩子及老年大学的书法兴趣班,以及家庭中的书法教育,也都属于书法教育的一种形式。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书法教育,其目标与方法各不相同,但却构成现代中国人学习书写汉字、学习书法艺术的完整的过程。这是中国人通过汉字书法艺术认识美的最基本、最普及的方式,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形成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人认识母语、掌握母语的教育过程中,书写和书法从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今天谈这样一个话题,可能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并不是问题,因为所有有文化的中国人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书法教育。而今天一个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不用说是理工科的毕业生,甚至是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从未接受过书法教育,却不是什么奇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将教育的视线集中到了科技、外语,向世界学习,举凡大学生中的精英,大抵都做过留洋出国的梦。这原本是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向世界的必然,但是在中国文字——母语的教育上,却因一种潮流而掩盖了汉字传统教育的失却。加上今日之手机、电脑的普及,更使人们远离书写,于是这种失却来得那么快,那么迅猛,其表现最明显的特征是当代读书人书写汉字之差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即便如上面所说在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阶段书法被严重忽略,但书法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是生了根的。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社会上的书法艺术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与教育领域尤是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形成强烈反差。其曾有过民调问卷,调查中国的家长们给自己的孩子选一种课外兴趣学习,结果排名第一的不是钢琴、不是舞蹈,而正是书法。这反映了无数中国家长的担忧,并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中小学教育在以往的三十年中,在汉字的教学的看法有着严重的偏颇。

          所幸的是,为了消除这种担忧,教育部下发了相关文件,先是在2011年下文中小学要开设书法课,相隔两年后又下文提出书法、篆刻要象京剧那样走进校园。这些文件堪称久旱后的及时雨,笔者看得很重,在西潮仍然滚滚的今天,笔者视这样的文件是具有高度文化战略的一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怎么可以缺了汉字文化复兴,又怎么可以缺了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

          这不是危言耸听,请调查一下,现在的手机低头一族,有几人是用书写汉字输入法?又有多少人是在用拼音输入法?答案可能是用拼音者远远超过汉字书写者。笔者曾严肃地求教于某医学高校研究遗传与文化的学者,问中国人如长期在写汉字之前要先看见一组拉丁字母,许多代后会不会形成生理上的遗传?那位学者的表情是茫然的。请问,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字是先写出其它文字后再转化为自己本民族文字的? 

          所以,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书写教育问题。我们要把以前失却的书法教育传统找回来,就必须把失却这一传统的相关汉字教育传统也找回来。如今识字的方法只强调汉语拼音而不再使用传统的汉字部首教学,因而学生不知造字的六法,不知晓字源,这种只会读出字音而不识其字意的能力,当然属于文化的低水准,不识其字就只有依赖拼音,长此以往,汉字书写岌岌可危矣!近代受西学影响有激进的思想家曾预言:汉字不亡,中国必亡。今天,中国已崛起,汉字并未亡。然笔者要说:汉字书写若亡,中国文化必亡。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是靠书写汉字传承至今的,而不是靠的拼音。初学者感觉拼音文字可能容易些,但却远不及汉字有音、形、义、美的丰富信息。舍难求易的同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同时丢失和降低。作为文字符号,汉字的字义主要是与其特殊的字形(而不仅仅是发声)相对应,书写者必须了解字形结构的基本规律,通过反复书写来掌握,并在掌握中追求单字字形美与书写整篇之美。这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学习汉字的方法和传统,也是书法艺术形成发展的根本。学习书写汉字的点画形态、间架结构是为了学好汉字,如此这般练习,把字写得端端正正,实际上已经是在为书法艺术筑基;在此基础上强调表现、研究变化,就通向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由此可见,学习汉字、把字写好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你说它们没有区别吧,在经验中二者的确有差别;说它们有区别吧,我们又很难划出二者之间明确的界限。王羲之书法为中国书法之杰出代表,而他流传于世的摹本、刻本都是文稿、书信一类的实用文书,所以实用与艺术在书法中是相互统一的。中国书法本身具有的实用与艺术的双重性质,已经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在一种几乎纯粹以实用为目标的汉字书写学习中,自然地亲近了艺术、学习了艺术,并且使这种艺术上升为了高级的艺术,进而有了高级的艺术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绘画、音乐、戏剧、园林、建筑、舞蹈、工艺种种艺术都曾得益于书法的理论。所以,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笔者不主张把实用书写与书法艺术刻意区分开来。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当然是基于学习汉字,把字写端正,写得规范,写得美观。但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多接触一点古代碑帖、多了解一些书法历史常识,有何不妥?强调书法艺术知识的渗透,让小学生在习字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让他们热爱汉字之美,热爱书法。有了这种热爱,进而热爱中国的其它艺术。这样的熏淘在中小教育中十分重要,两年前,上百种中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在激烈竞争中终于有了数种结果。这种结果尽管不尽如人意,有些甚至有严重缺陷,但比没有好。教材固然重要,但关键在教师。我们从前上学除了传统的习字帖,并没有什么专门的书法教材,但那时的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写得一手好字,板书写得好,批改作业的字写得好,他们在教学中自然带有一定的书法意识,对学生的书写就会有所要求。教师的感染力十分重要,自己写不好字,如何去要求学生?教师自己不懂得书法艺术,如何能把习字与书法统一起来?正因为如此,要想在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绝不是配备几位书法教师就能解决的;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把字写好、过好书法关。

          顺便提一下,那些号召中小学生写作业无纸化的教师,请认真想一下,你们那种所谓低碳的理论站得住脚吗?且不说打印纸的浪费和用电的耗能本身就不是“低碳”,也且不说书写汉字对于中小学生在训练手脑配合上是如何之重要,仅以机械地敲击键盘替代有追求的汉字书写而言,请问,所失去的文化内涵可以估量吗?以一种低级快速方式去替代看似费力而高级的文化,这样的傻事不能再去做了。

          在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进程中,不能忽略教师的培养。因此,师范院校任重道远。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师范院校的学生就不再必须成为职业教师,关于师范生必须有一手好字的传统随之衰退。文科大学尤其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以往也一直有书法教育的传统,当年的书法教育家胡小石先生、沈尹默先生,都是中文系教授。我国近现代书法高等教育之发源,原本有两条线索,一条由艺术院校中国画专业中书法课程发展成书法专业;而另一条线索就由中文系的一门课程发展而来。但中文系开设书法课的传统,近三十年来却基本上丧失殆尽了。既然汉字书写首先是与教师相关,又特别是与语文教师相关,所以中小学书法教育就必然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关。如果说书法教育要进入中小学,那第一步即要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教育部门在这一文化战略中,应站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高度,认真思考落实书法教育发展的许多可行细节,如教师、教材、课程等。

          以往师范院校曾有三笔书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师范生训练毛笔、硬笔和粉笔的书写技能,这种叠床架屋的要求,今天看来十分可笑。可笑的原因是将书写纯粹降为一种技能,而没有文化的认识高度。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书法各体中的楷书,自古以来楷书的学习也有多种方法,多种方法中有优秀的传统也有糟粕,这都有待于教师们在实践中研究取舍。但好的教学法一定俱备三个要素:简明、易学、得法,而不是繁琐、不得要领。优秀的教学法从来都是让学生上手快和产生兴趣,同时深入浅出地把技法中深奥的知识贯穿其中。所以欣赏教学、兴趣培养都是教学法中的重要手段。

          中小学书法教育当然还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学习古代书法经典,无论欧、颜、柳、赵,无论楷、行、篆、隶,都是繁体字,还会遇到异体字。积极地看待这一现象,可以说通过临帖,使学生汉字知识更加丰富,比如让学生认识汉字中一字多形的变化,让学生也认识一些繁体字,了解简化字的来源等等。消极的态度则一棍子打死,语委会规定,凡不写简化字就不规范,统统算错字。于是小学生写“钟山风雨”的“钟”字不算错字,写作“锺山”反而算错字,真让人啼笑皆非。繁体、简体本一母所生,何以在中小学生那里有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与此相反,近三十年来,书法展览十分繁荣,而在所有的书法展中,简化字作品基本上是进不去的,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不写简化字,且以写简化字为耻。这样的反差,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

          中小学书法教育是书法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最基础的工程。因为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老人;没有孩子们的书法学习,也就没有了人书俱老的书法大家;没有中小学书法教育,就没有中国书法的未来。而中国书法必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的艺术之一,我们必须努力。

作者简介:黄惇,号风斋。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著有《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篆刻教程》《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中国印论类编》等。


摘自《江苏教育》(书法教育版)第一期


订购热线:025-86275690





转自: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

…………【宣和画舘】………点上面蓝字“深圳市书法院”可加关注 
——深圳市书法院官方微信平台——打造书法专业微杂志有任何建议及推荐内容可与我们交流QQ:535757222邮箱:53575722@qq.com中国艺术论坛http://www.china-yishu.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