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李贺忠

2017-01-22 深圳市书法院
点击上方“深圳市书法院”可以订阅哦
书法名家
书家简介

李 贺 忠


      李贺忠,一九五七年五月出生于辽宁鞍山。书画篆刻,先后师从刘金琼、田原、杨鲁安、刘永、任德超、马士达先生。一九九一年入南京艺术学院随徐利明教授、黄惇教授学习书法篆刻。二〇〇八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做王镛教授访问学者。曾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疆印社副社长,包头市书协副主席。

      先后出版《李贺忠印选》、《中国印·李贺忠卷》、《李贺忠书画篆刻集》、《集印为诗》(三人合著)。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广东省书协会员,寸耕社社员,抱云堂艺委会委员,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深圳市书协理事,深圳市福田区书协副主席,李贺忠书法篆刻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二级美术师。

  名家序言


篆云镂月得大观

——关于李贺忠艺术耕耘的门外碎语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各方人才聚集。在日益活跃的艺术活动中,总会冷不丁冒出个陌生面孔,令人惊呼深圳“卧虎藏龙”。初识篆云楼主李贺忠先生,便有沧海遗珠之感。

        三年前文友侯军兄告知,将和陈浩、李贺忠两位同道举办一个“集印为诗”展览。与侯军相识多年,陈浩还是同事,唯独不知李贺忠“何许人也”。待看了贺忠的作品,感慨“高手在民间”!这些作品,篆刻颇见功力,书法诸体兼长,艺术样式丰富,透露出不俗的才情气质、深厚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创作能力。

        随后寻觅贺忠的游艺踪迹,令人刮目相看,心生敬意。出生工人家庭,怀揣梦想,艰难求艺。拜学大家,勤于问道,投奔南艺,入室受教。未届中年已成绩斐然,名满北疆,有印集出版,任内蒙古书协副主席。贺忠成名于篆刻书法,七十年代末即有作品问世,书法以隶书入手,刻苦临摹创作。绘画拜师研习,山水花鸟皆有成绩。古体诗得篆刻恩师刘金琼先生指点,时有古体诗发表。近年又在金石拓片题跋上发力,辟出新境,给人惊喜。贺忠来深二十余载,敬业从教,又不改初心,创作不辍,醉心其中。贺忠从艺,无家学渊源,不是科班出身,有梦想,有韧劲,有才情,诗书画印兼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观其创作,有北方人豪迈情怀的文化基因,又受南国清秀文化的浸润滋养,形成骨格雄健又清新可人的风貌,自成一体,气象可观。

       贺忠北雁南飞多年,依然难忘故土,感恩养育他的父老乡亲和良师益友。曾经在包头办过一个“省亲展”,包括书法、篆刻和绘画作品,是多年艺术成果的总体展示。艺术评论家侯军为展览题贺:“浩莽北国奇秀岭南,篆云籀雨回报乡关。”是对贺忠艺术之路的精到概括。他的篆刻艺术,不少名家大师给予置评。启蒙老师刘金琼先生说到,贺忠篆刻“有笔有刀,独具面目”,“自立于印学之林,几可与大家颉颃争雄”;田原先生则说“直追秦汉,别出心裁”。“每有妙招,实出己意”。也多得其师杨鲁安、马士达诸先生赞许。贺忠谦称自己书法篆刻“未能登之堂奥”,其实所谓“堂奥”,各有体悟,艺贵真情,乐在其中,也是对艺术真谛的一种追寻。

        尤为难得的是,贺忠从艺数十年,不管顺境逆境,任凭职场升沉,置身喧嚣闹市,始终甘守寂寞,力避红尘纷扰,不动声色,不逐俗流。偶尔发声,也是低调谦逊,说“书不敢言法,瞎涂抹;印不敢论派,胡乱刻。”说得虽有些过谦,倒是他为人厚朴、为艺谨严的流露。任真率性、远离俗格的精神境界,在艺风有些浮躁的当下显得格外珍贵。

        当我有缘走进篆云楼,才恍然窥见他艺术耕耘的清晰身影。简直是一座地道的藏书楼。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书香气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氤氲。其创作《庄子典语篆刻》,正是源于他的爱读书、富学养。正如贺忠恩师徐利明先生所言,“用心多于用刀,学养高出技巧”。都说先有真学问,后有真风雅。艺术家是“养”出来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需要阅历滋养,需要文化浸润。

        贺忠始号“韧斋”,由田原先生题赠,而后王镛先生题赠“篆云楼”,让人看见辛勤耕耘、跋涉艺道的行者踪迹。他的深厚积累、涵养见识和韧劲才情,也让我们对他的创作有更多期待。篆云镂月,必成大观。写下以上门外碎语,仅表祝贺祝愿之情。

  

罗烈杰  2016年中秋月夜于未焉书房

(作者系深圳市文联主席)

李贺忠书法欣赏

▲ 行书条幅  福 · 宝安有福  47cm✕136cm  2016年


▲ 隶书条幅  毛泽东词《忆秦娥 · 娄山关》  46cm✕176cm  2016年


▲  隶书条幅  节临《汉金文》  35cm✕100cm  2009年


▲  隶书条幅  苏东坡词《念奴娇 · 赤壁怀古》  35cm✕138cm  2016年


▲  汉金文对联  为文论诗联  18cm✕139cm✕2  2016年


▲  隶书对联  饭后浮生联  33cm✕130cm✕2  2016年



▲  隶书对联  白华浓酒联  24cm✕180cm✕2  2016年


▲  隶书对联  饮散读庄联  20cm✕180cm✕2  2016年


  手札  寄张辉、常青  20cm✕31cm  2016年


  扇面  砖文题记  60cm✕28cm  2016年


  行书诗稿  自作诗《七绝二首》  23cm✕33cm  2016年


  手札  寄王玉珊  23cm✕33cm  2016年


  手札  寄李季  23cm✕33cm  2016年


  拓片题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5cm✕138cm  2016年


  拓片题跋  《古质今研》  69cm✕69cm  2016年


 拓片题跋  《宜子孙富贵昌乐未央》  68cm✕138cm  2016年


 拓片题跋  《永和九年兰亭序》   69cm✕69cm  2016年


 拓片题跋  《大吉》  69cm✕69cm  2016年


 拓片题跋  《日利宜酒食》  74cm✕45cm  2016年


 拓片题跋  《为吏至公卿》  69cm✕69cm   2016年


 拓片题跋  《建平五年》  69cm✕69cm  2016年


 印屏  《一山小印》  48cm✕68cm  2016年


▲印屏  《文白观书》  60cm✕33cm  2016年


  隶书横幅  《苏东坡论书》二则  170cm✕46cm  2016年


  隶书横幅  《东坡诗句》  135cm✕35cm  2016年


名家评说
 


徐利明题句

★  敏悟好学,进步飞速,印艺又入新境。

★  贺忠学弟耽于印艺多年,孜孜不倦,其工作几经变迁,自内蒙到深圳。于篆刻未曾稍懈。近来南京小聚,并示其近作,余喜其功力日深。又时见新意溢出,用心多于用刀也。学养高出技巧也。由此可知其于铁笔之道后,前程当有更为辉煌之日。在此新集即将面世之时,特题此以誌。


马士达题句

★  所吐衷曲心声,正胎示出他的学养,他每每会视文辞、印形适时趋变,不粘着于旧规、不囿于定式,以“无定”求“定、以“无限”勾“有限”,去表现自己神往的浑厚、质朴、苍莽的古稚之趣。说到这里,我虽难说他的篆刻已臻于精善,但敢说他的所思所想、敢作敢为,已踏上见情见性的坦途,预示着他未来将有远大的发展空间。

★  只要我们留意赏析李贺忠的篆刻作品,说他在治印,却让人觉察他仿佛在借“方寸之地”用“铁笔”来“作书”,靠“神遇”在搜寻。竭力将秦汉书风的自然高古、北碑中为穷乡儿女造像的拙朴生趣,熔铸为自己篆刻创变中苛求的古雅旨趣。

★  贵食母。

★  李贺忠本属直性子人,因此,注定他的篆刻风格必然强调“性情为本”。


侯军题句

★  篆刻的宗法从汉印脱出转入战国古玺,时而远溯甲骨钟鼎,时而旁涉简牍封泥,作品更见古朴苍厚;章法布局从严整规矩转向疏朗自如,于散淡中渗透着一种随意和率性。以我观之,贺忠兄的这些变化,昭示着他的艺术正蓄势待发,面临着一次新的质变和跨越,即,从以往的刻意为之向无意为之跨越;从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跨越;从精雕细琢苦心经营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韧斋有此印文)的天籁境界转变。

★  浩莽北国,奇秀岭南。篆云籀雨,回报乡关。


田原题句

★  直追秦汉,别出心裁。


刘江题句

★  与古为徒,推陈出新。


杨鲁安题句

★  不务浮名法古鉴今,印外求印返朴归真。


许淇题句

★  篆刀如书。

★  上追秦汉玺印,旁窥尊彝钟鼎,复参汉瓦晋砖、封泥吉金,古之精髓,寻绎而得。又不薄今人,凡浙皖流觞,西泠八家,乃至齐白石、来楚生均钩陈索玄。汲众家之长,独出机紓。故所作朴茂雄强,如鼓中布雷,于方寸兴波。有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刘金琼题句

★  朱墨纷呈,风格各异,独具面目,自立于印学之林,几可与大家颉颃争雄。一灯还自媚,薪火有传人。


文怀沙题句

★  量凿正枘,朱白有度。


丁雪峰题句

★  贺忠天人也,其印如大河之起涛澜,大山之腾起云气,运刀倏散倏聚,倏明倏暗。虽千变万化,未易诘其端而寻其所穷。然从其大者目之,是亦以天才胜者也。故观贺忠之印者,亦但当取其轇轕斡旋之大用,而不在于苛责于纤末琐碎之微。

★  贺忠之印,从古玺至秦汉,由今并古,日迈月超,以学以养,以肆以闳。又以道为经,以藻为纬,文人之印也。

★  贺忠本不求工于印,而天籁自鸣,无非印也。夫惟古意自摄,以去其胸中浮乏之气。


李学功题诗

铁笔刊石五更迟,桃花随意满窗枝,

三杯浓酒如烈马,加鞭回到少年时。


刘永题诗

寒毡铁笔自年年,错节盘根寸石边,

磨杵成针豪杰事,新枝便出老枝前。



李贺忠篆刻欣赏


▲  陶印  虚静  2.8cm✕2.8cm  2016年




▲  篆刻  羊石庐  4cm✕4cm   2016年



▲  篆刻  静园  2.5cm✕2.5cm  2015年



▲  篆刻  大寿  2.6cm✕4.1cm  2016年



▲  篆刻  食在鹿城  3.2cm✕3.2cm  2016年


  篆刻  大道之行  8cm✕8cm  2016年



▲  篆刻  直立天地  8cm✕8cm  2016年



▲  篆刻  人间有味是清欢  8cm✕8cm  2014年


总序撷语


 李贺忠的成就较多地反映在他的篆刻上,单刀冲切,痛快淋漓,印面的气势磅礴,摄人心魄。其所写隶书也将婉约趣味透出。

胡传海:《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总序

      


 2017年1月11日《书法报》以2整版刊介“十人展”


“深圳书派”的崛起

——写在“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开幕之际

□胡传海

 

      在我的印象里深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小巧精致,热情奔放。记得当年王子武大老远地从陕西跑到深圳落了根再也不肯走了;徐本一像候鸟式在深圳和武汉两地之间奔波,始终眷恋着深圳独特的魅力;而本次活动策展人赵永金从江西来到深圳,不但负笈金陵,还北上求学,学得诸体皆精,更是作为发起人成立了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和深圳书法院,近年还兼任了深圳市书协副主席和福田区书协主席。深圳就是这样一块热土,以宽博的胸怀容纳着每一个来到这里投靠它的游子,给每个人以公平的机会,只要你肯付出,那么你就能成功。

     以上这些都是我接到赵永金来电后忽然回忆起来的,他说有十位深圳福田区的书家将在雅昌艺术馆举办一个展览,要我为作品集写个序,当他把十个书法家的资料发给我以后,他们的水平之高,我真的感到十分的惊讶。随之,我细细地品味了起来:赵永金的作品成就以行草为高,其笔致灵动,飘逸清秀,满纸洋溢着神采俊发的美感,朗朗风神,超逸独立。同以小行草见长的范小乐的作品,展卷之际,书卷气扑面而来,虽然不是很强调线条顿挫的大起大落,一切的动作都被有效地控制在轻微的幅度里,你仿佛在品咂龙井新茶,看着飘溢的绿叶,闻着满屋的清香,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就会读到很多有趣的意味。与此相反,李静取法孙伯翔的北碑作品,线条浑厚苍茫,行笔过程中时有挫峰而行,露出飞白,其少字数作品,一字自有一字之奇,一字自有一字之妙,整体风格宽博大气,厚实拙朴。尤以扇面、斗方类小品见精妙。韩广凯的作品其内在的精髓来源于何绍基,但他写的比较温润,笔墨饱满,精力内蕴,所谓帖面碑底,线条里透露出来的是颜真卿的一股爽爽风神,给人以练达洒脱的自在感。李贺忠的成就较多地反映在他的篆刻上,单刀冲切,痛快淋漓,印面的气势磅礴,摄人心魄。其所写隶书也将婉约趣味透出。罗永炜源自二王的小行草书写起来飞动自如,笔势往来,脉络清晰可见,他喜欢洁净秀逸的风格,他的行楷、行草纯是二王法,即便是楷书、铁线篆、篆刻作品均以秀美自然见长。从宁树恒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沉郁厚实的线条给我们带来的苍茫的感觉,就像喝高度酒带来的爽快,辣辣的特别有劲,无论是篆隶还是行草,那种到位的线条通过与纸面的摩擦带来的厚重感给人以独特的享受。魏有永是个十分聪明的书法家,同时他又既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他处理作品十分老练,会把各种不同元素运用到不同的线条之中,而不是一味地用单一的线条方式来处理,使得他的作品很有看头。钟永坤的书法较多地取法于《书谱》,追求作品中的清气、逸气、灵气,特别是他的行楷作品,汩汩而溢的是高自标许的格调和境界,在艺术中我们究竟应该追求技巧还是学问和人生修养,这是需要观赏者细细琢磨和领会的一种道理。朱燕霓是一位诸体皆擅、诸体皆精的作者,熟捻的技法,高超的表现,聪慧的感悟,使得他的作品别开一面,令人刮目相看。这些作者的作品使我感觉到一个深圳的书法流派正在产生,也是这片热土具有无穷创造力的最好的印证。

     当下的书法正在面临着一个转折的重要关头,那就是本来玩得昏天黑地的各类比赛已经戛然而止了,三十多年来铨选书法人才的方式正在发生着逆转,书法的各个层面的分化也已经开始。特别是一般普泛的大众参与与精英研究深入正在开始着裂变,前三十年以各种方式产生的书法精英正在以一种新的形态左右书坛的话语权,这里有书法的教授和学者,大赛的获奖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体认的专家,潜心钻研的书法爱好者等等,尽管他们处在不同或相同的年龄层,但是几乎处在一个层面的水平,让彼此的探讨来得更为方便和容易。其实,历史上的很多流派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明四家”唐、祝、文、徐几乎不分伯仲的水准,同等层面的知识积累,相同的艺术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既走到了一起,也左右了当时的吴中书坛,我想,今后的书法界在逐渐消解大一统的方式的前提下,给一些独具才华的人留下了一个口子,让我们足以感受到他们卓越的才能和艺术感染力,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就是这样一批活跃在深圳福田地区的书法篆刻的佼佼者,深圳市的各级领导能够支持主办这种小群体式的联展,说明他们已经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书坛改革的先机,也正可以说明深圳人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精神。

在古代中国获取学问的其中一个主要方式就是游学和访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其他地域中的年长的优秀书法家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在中国是有着它深厚的传统的。跨越地理环境局限的访学无疑是当代书法史造就卓越书法人才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张海赴苏州拜访费新我和沙曼翁;还是石开赴南京求教于林散之;无论是刘一闻问道于山东的苏白;还是赵永金求学于黄惇、王镛,都是说明能得到大师耳提面命的重要,这种类似于古代私淑弟子的指点,无疑让一些最为关键的部分得到了纯正的血脉传承。在深圳赵永金几乎是最早的一批北上访学的青年书法家之一,我一直关注着他的艺术风格的动向,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造型的敏锐性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是在其他年轻人中较少见到的,那种源自于古代经典的艺术样式又有着当代时尚元素的结合。正是由于他获得的艺术的源动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所以,很快地一批具有共同志向的书法家就集合在一起了,就有了今天的展览!我相信这里的十位书法家将是“深圳书派”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当然我更期盼这十位作者的作品能够走出深圳,就像访学一样去各地办展,只有这样,“深圳书派”才会真正崛起。

 

作者系《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部分媒体报道



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16日在雅昌艺术馆隆重开幕



雅昌艺术馆外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67mo24y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赣商资讯》视频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67m4wpqi&width=500&height=375&auto=0《深圳电视台》“城市发现”频道视频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67qn68x6&width=500&height=375&auto=0《深圳新闻网》视频报道


2017年1月18日《深圳特区报》“人文天地”B1版(记者 尹春芳)


2017年1月19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B08版(记者 苏海强)


2017年1月18日《深圳晚报》第A21版:文化空间/动向(记者 杨端端)


2017年1月18日《晶报》第A18版:文娱(记者 陈岳)


《南方都市报》2017年01月18日 版次SA02 记者:黄璐






网络媒体纷纷报道“广种福田—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




广种福田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

作者名单

宁树恒   朱燕霓   李    静   李贺忠   范小乐

罗永炜   赵永金   钟永坤   韩广凯   魏有永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

深圳市文联

深圳市民政局

学术支持

广东书法院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共福田区委宣传部(文体局)

深圳市福田区文联

承办单位

深圳市书法院

深圳市福田区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

雅昌艺术馆

深圳市篆刻研究会

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

媒体支持

《书法》、《青少年书法》、《书法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南方都市报》、广东电视台、深圳卫视、深圳新闻网、赣商资讯、中国书法网、壹号收藏、陆豪艺术网、中国艺术论坛网、《书法家网》等

展览时间

2017116日—2月11日

 

展览地点

雅昌艺术馆

电话:0755-82512151; 0755-8251213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梅东二路5号(翰岭院对面)





>>深圳市书法院书画培训中心招生海报<<



>>深圳市书法院掠影<<






——深圳市书法院官方微信平台——

打造书法专业微杂志有任何建议及推荐内容可与我们交流QQ:535757222邮箱:535757222@qq.com中国艺术论坛http://www.china-yishu.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