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坛中坚 | 赵永金的人生之问和书法之答

   点上方蓝色字体一键关注       书画 | 篆刻 |  鉴藏 | 国学 | 人文 | 历史 |  茶道  | 养生 




       赵永金,别署大金,号篁村;斋号有:拾芥山房、篁庐、秋草半闲堂等。先后师从陈墨、黄惇、王镛诸位先生。1998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200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王镛先生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研究生毕业,荣获学院优秀研究生二等奖学金,毕业作品荣获三等奖并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

      篆刻作品曾获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优秀奖;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江西省第二届青年书法作品展一等奖、广东省第二届楹联书法展金奖、广东省书法最高奖“南雅奖”等;作品入展全国篆刻展、全国中青展、全国青年展及全国第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等,书学论文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出版有《赵永金书法篆刻作品集》、《全国七十年代书家精选集·赵永金》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赵永金》等。

       现为深圳市书法院院长、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深圳市福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省青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深圳技术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寸耕社社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第三届罗湖区政协委员、第七届深圳市青联常委。




《书画世界》2020年1月号“中坚”—赵永金专题


赵永金的人生之问和书法之答


文 / 冯国伟


中国书法从来不是孤立的艺术,它是创作者的多棱镜,也是欣赏者的显微镜。时代的风向、个人的际遇以及书写的趣味互融互斥,相生相离,共同构成了创作者的艺术现场。正因为如此,我对赵永金书法的观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作品上,而是从其生活而入,从作品而出的。为什么要先观察赵永金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人生履历足够丰富,南下北上,四方游学,这是他作品的气场所在。另一方面,作为七零后书法家,他的个人生活与大的时代有着密切关联,也影响着他的书风取向。但是我更感兴趣的地方在于,他以自己的方式解答了关于书法与人的四个命题,即是人选择书法,还是书法选择人?是人如其书,还是书如其人?

小学毕业证书的照片是赵永金人生“第一照”


一、是人选择书法,还是书法选择人?
或许有人会说,这还是个问题吗?当然是,人与书法,如同人类的恋爱,有些擦肩而过,有些相携一生。它不是个人的喜欢就可以决定的事情。同样的书法,对每个人都会呈现不一样的面貌,产生不一样的机缘,生成不一样的命运。选择就是一种道路,对赵永金而言,选不选择书法,他的人生命运和道路肯定完全不同。赵永金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江西省寻乌县。寻乌地处赣、闽、粤三省接壤处,是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全县通行客家话。客家人具有耕读传统,幼时的赵永金在热爱书法的叔父影响下,拿起了毛笔,从开始给乡亲们写春联、给班级办板报开始,书法带给了他小小的自信和骄傲,也正是这一点,让他的人生驶上了不一样的航程,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风景。

1992年秋于家乡寻乌河畔留影,其时调入职业高中

担任美术班班主任兼书法美术教师


第一次,是1993年,他瞒着家人放弃赣州教职,南下深圳,边打工边跟书画篆刻家陈墨学习书画篆刻。第二次,是1998年,在他经济条件好转,已经成家立业时,又负笈南京艺术学院,受业于书法家黄惇、苏金海诸先生。第三次,是2002年,他关掉生意不错的画廊,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专攻书画印。接着,2005年,又考取中央美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成为中央美院王镛工作室研究生。这一系列行为,是在面临诸如职业、事业、金钱甚至家庭、孩子这种人生的重大抉择之后做出的,如果不是出于他对书法的挚爱,出于书法对他的吸引,是不可能让他痛下决心,孤注一掷,一次次背井离乡,一次次心甘情愿折腾的。这可以说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也可以说是书法的魔力。可以说是一个人选择了书法,去爱慕她,去追求她;也可以说是书法选择了一个人,并进而在书写他,塑造他。

与南艺同学(左二:朱圭铭,中:盛薇;右一:陈曦,右二:诸葛丽娜)秋游栖霞山1998

2014年春节,携妻儿至南京给黄惇老师、师母拜年


如果说早期的行为是人写书法,那么赵永金学有所成,书法获得一定影响后,就是书法在写人。他没有借助名师的招牌和各种获奖的时机,去大力挖掘自己的艺术市场,(身处深圳,他有这种资源和能量)。也没有走向逍遥自在的艺术探索,寻找一个安逸的职业,做一个闲云野鹤的职业艺术家。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普及宣传书法之道上。他先后发起创办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和深圳市书法院、荔湖书院,多次策划、组织、承办各种大型书法活动。同时,创办书法网站,策划出品艺术书籍,以个人的努力激活了深圳书法的潜力,推动了深圳书法的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以体制外的身份进行的,殊为不易。近几年,赵永金又积极从事书法教育,广收徒众,同时推送深圳书法院微信公众号平台,使之成为书法界颇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之一。当大量的时间在这些琐碎的事务中消耗,而减少了他潜心笔墨创作时间时,他并没有后悔。他曾说:“我是个把书法当作事业来做的人,书法就如同我的血液在身体里流动。”显然,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声,也是书法对他的人生指引。因选择书法改变了个人命运,又以书法去影响更多的人,这就是赵永金的答案。而正是这样的答案使他的书法作品由技而道,有了温度,并进而生动起来。


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与导师王镛教授合影2008


二、是人如其书,还是书如其人?
书法需要技艺的演练和递进,但更需要思考和心性的表达。在技艺之上,能否让书法真诚而饱满地表达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决定着书法对个人的意义。只有对个人的意义确立了,才能说书法成立了。这也许才是人如其书的价值吧。因此,在审视人与书法的奇特关系时,我更愿意去通过人去理解书法,也愿意通过书法去还原一个人。或者用更通俗一点的话说,我更在意赵永金书法所体现的究竟是人的样子,还是书法的样子?不必怀疑书法对赵永金人格的塑造。从少年时期,在乡村,以颜真卿的《勤礼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作为人生楷本,赵永金的“第一口奶”就确立了舒展大方又规范典雅的底子;随后到深圳,接受长于治印的陈墨先生指导,开阔视野,尤其是在小小的印章间谋篇布局,又体味到人生与艺术之间破与立、得与舍的关联;再到南京艺术学院,在黄惇先生教授下,系统梳理帖学脉络,从二王书风中体味风流蕴籍之美,以文雅修身;再到北京,在中央美院王镛先生处,碑帖结合,南北融合,开拓胸襟,强化趣味。如此这般的艺术旅程,使书法从点线出发,呈现出越来越开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深入的空间,也为赵永金的个人成长和性格形成提供了多种营养和选择。


为福田高铁站贵宾厅创作巨幅书法(2016


比如儒者之风。赵永金的人生拼搏中有一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正应了“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之意。而熟悉赵永金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表里如一,以君子之风、儒者之气要求自己的人。无论做事从艺,积极务实,一旦认准的事情就绝不迟疑,掷地有声。他的书法也追求大气宽博的格局。他的篆书取法古意,见筋见骨,圆转浑厚,于平正中见奇致,一派淳厚质朴之象。近几年尤以伊秉绶书法为蓝本,书风创作更显朴拙厚重。而他的行草则体现了冲和、清雅的趣向,线条的舒展虽然跌宕起伏,却是有控制的律动,用笔虽有枯润变化,但枯则润之,润则强骨,都有一种均衡、平正的韵律。儒者以中庸之道守正修身,赵永金的书法也恰是在两极间取中正气象为旨归。这是人对书法的一种映照,金声玉振,清脆激越。 

与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广东书协副主席陈钦硕在首届深圳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开幕式后留影 2006


比如学者之气。赵永金虽然经历丰富,教书经商求学搞活动,从优美乡村的寻乌,到风云激荡的深圳、底蕴深厚的南京、恢弘大气的北京,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间穿梭碰撞,身上却少有那种习见的“江湖气”和“市侩气”。接触之下,会发现这个外表粗犷的汉子有一种书卷气。他虽然主攻书法,但于书画印之外,更潜心学术梳理,他的书学论文也曾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除此而外,他爱好广泛,喜欢阅读、音乐,对网络也很感兴趣。对事物抱有好奇之心,使他不拒绝任何新鲜事物,体现出了非常强的学习吸纳能力。从早期临摹的颜真卿、柳公权,到苏轼、米芾、董其昌,到近期心仪的伊秉绶、金冬心,从三位老师陈墨、黄惇、王镛的不同艺术追求,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殿堂书风与民间野趣、时代趣味与个人风格,都成为了他吸收和借鉴的土壤和空气。这种学者般的包容力既需要大的胸怀格局,也需要有超强胃口的消化和转化能力。这种兼容是有难度和高度的,既使他的创作多样化,多元化,也会造成多向使力,多维发散,不利于形成类型化的风格。但从长远看,这种学习路径又是最为稳健而务实的。


西泠印社理事陈墨老师莅深作指导 2018


由此延宕开去,我们就会从赵永金的书法风格中找到对应,比如因儒者之风而形成的稳健沉雄的美学追求,因学者之气而形成的清雅冲和的趣味取向。稳健沉雄,是从沉积中求厚拙。赵永金的书风并不强烈出奇,放在众多作品中并不跳跃,而且地域特色并不强烈,需要人慢慢品读,去感知作品的厚味和余味。这种不激不厉的书风同他的人是一体的。现实中的赵永金性格沉稳,不喜多言,行事稳健,颇有章法。作品中,他的书风虽然多元化,真草篆隶都有涉猎,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探索,但总体而言,还是舒朗雄健、内蕴深沉的风格。这种风格并不刻意追求风格的强烈大胆,或者形式的大开大阖,或者面貌的特立独行,而是体现着稳定的美学追求,以大观小,以雄造奇,注重大格局下的整体感和局部的节奏变化。这种非类型化的探索,不是为风格而风格,如同一锅炖菜,需要将不同菜的香味炖出来,才会越来越有味道。这需要时间,也自然需要创作者的耐心。


赵永金与饶宗颐、杨善深、欧初三老合影留念 2004


清雅冲和,是于变化中取趣味。如果昂扬来自于他积极入世的做事风格,那么清雅则更多是来自心灵对中国书法典范的认同。赵永金常年在外游历,见多识广。又经常组织各种活动,社会活动多,但从他的欣赏谱系——苏东坡、米芾、董其昌、金农、徐渭、何绍基、伊秉绶、黄宾虹、白蕉、林散之、来楚生等等,我们能看出他更喜欢素朴平和的书风。这表现在他的创作中,就能看出淡定与从容来。他并没有跟风时代的趣味改变自己,尽管他进行过多维度的书写试验;也没有因为市场的需要强化风格,为自己打造标签。而是选择中正一路的书风涵养性灵。他的作品不以奇求奇,而是以奇求正,注重均衡、平正,放而尽展其能,收而尽藏其意,拙而灵动,放而明快,不做过多技术上的小动作,但又不简化笔力,徒使蛮力。亦工亦拙,只取中道,作品因之秀润挺拔,又意态高远。书如其人,人如其书,并不是合而为一。最好的状态则是彼此依存和指证,最终在人的修行和书法的圆盈中握手言欢。这恰是赵永金书法带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想起来,从2002年算起,我在中央美院进修时结识赵永金,转瞬已17年了。这个时间的跨度足以对一个人的生活和艺术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所以,我相信,这四个问题,既是对他人生的观察,亦是对他艺术的思考。既会成为他过往的总结,又会成为他前行的动力。问答之间,只是一种见证和记录。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而赵永金的求索亦在未来。     2019-10-17 于南昌心赏地

赵永金隶书题匾-深圳翠竹中学“榕亭“榕廊” 


赵永金书法作品欣赏

▲行草  临金农手札48cm✕77cm  2003年


行书  一树数竿联228X26cmX2  2004年


▲行草书  黄稚荃诗134X33cm  2005年


行草书  王安石诗136X34cm  2005


▲小楷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

 61cm✕16cm  2007年


大篆  受命卜居联227X30CMX2  2008年


行草 王云凤诗136X34cm  2009年


行草书  钱珝诗136X34cm  2010年


大篆  学人边方七言联230X26cmX2  2010年


行草书  陶弘景《昭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签》

75CMX34cm  2011年


▲行草  姚广孝《题画》136X34cm  2012年


行草  郑板桥诗136X34cm  2012年


行草  王绂《题画》136X34cm  2012年


行草  张道洽诗68X68cm  2013年


行草  恽寿平诗136X34cm  2014年


▲ 行草杨万里-黄山谷《好事近》各一则

136cmx33cm   2015年 


▲行草题匾 留馨山房34✕136cm 2015年


▲行草条幅   施肩吾诗34cm✕138cm 2015年


▲ 题跋  北齐《镇远将军造像》 2016年


▲ 草书横幅  图南《赞习近平》诗 2016年


▲题跋  汉海内皆臣砖46cmX69cm  2016年


▲行草-陶弼《祝融峰》68cmX68cm 2016年


▲隶书 从来清静联32✕167cm ✕2 2016年 


▲草书条幅  李端诗44cm✕70cm  2016年


篆书《慎言》横幅136cmX34cm  2017年


▲行书 吴之章诗136cmX68cm 2017年


▲ 行书 叶剑英《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

 34cm×136cm   2017年


行草竹送风摇联(镇纸-铜质)  2017年


▲草书  布袋和尚诗  2017年


▲行书题匾  潮良居 35X138  2018



▲篆书  “月色花枝”联  2018年


▲隶书题匾 耕读园35X138  2018


▲行草  吴之章诗句 34cX136cm 2018年 


篆书 观然 33cm×136cm   2018年 


▲隶书  “心同节效”联 32×178×2   2018年

▲ 篆书  “不知时有”联23×138×2  2018年


▲隶书  “无事有福”联32×178cm×2 2018年


行草书-文征明诗35cmx138cm 2018


▲隶书 “竹石壶觞”联32×178cm×2  2018年


▲隶书-竹石壶觞联33×178cm×2  2018

行书-风月无边35cmx138cm 2018


草书-陆游诗句34cmX68cm 2018年


▲隶书题匾  无尽山房 34×138  2018年


▲篆书-半窗满院联180x23cmx2  2018


行书竖幅-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34 cmx 53cm    2018年


▲隶书-庐山湓水联180X23cmX2  2018年


草书-洞诗句34cmX68cm  2018年


▲隶书题匾-榕亭  2019年


▲篆书 心肠肌骨138cmX23cmX2 2019年 


行草书-陆游《东村》68cmX68cm 2019年


▲隶书题匾-隐轩138cmX34cm  2019年  


▲草书-宋-陈起《夜过西湖》138cmX34cm 2019年  


草书-明-钱澄之《饮僧》138cmX34cm 2019年

▲ 隶书-绿借青分联180X33cmX2 2019年 


▲行草书-乐府诗集(南北朝)《敕勒歌》

138cmX34cm    2019年


行草书-苏曼殊《吴门》68cmX68cm 2019年

▲篆书 更筑先安联138X23cmX2  2019年


▲行草书-翁卷《乡村四月》68cmX68cm  2019年


▲ 隶书八尺中堂-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247cmX121cm    2019年


▲ 行草书斗方-戎昱 【唐】《征人归乡》

68cmX68cm  2019年


▲篆书 曲径小庭联138cmX23cmX2 2019年


▲行草书-陈作耕《题荔枝公园》诗

68cmX68cm    2019年


隶书-修身种德136X34cmX2  2019年 


草书-李方膺题画梅138cmX35cm  2019年


▲篆书 两三十万联138X23cmX2 2019年


▲隶书题匾  东山县前楼中心小学

180X32cm   2019年


草书-陈维昌诗180cmX48cm  2019年


隶书-习主席新春寄语50X136cm 2020年


▲篆书 除暴出生联180X23cmX2 2020年

▲草书-毛泽东《沁园春·雪》

96cmX180cm  2020年


隶书-李白《静夜思》49cmX180cm 2020年


草书-毛泽东《送瘟神》49X180cm  2020年


隶书条幅-王昌龄《送柴侍御》诗句

70cmX180cm  2020年

草书-毛泽东《送瘟神》35X137cm  2020


行草-毛泽东《送瘟神》23X137cm 2020


▲行书-王昌龄《送柴侍御》35X137cm 2020


行书-王昌龄《送柴侍御》35X137cm  2020


行书-王昌龄《送柴侍御》35X137cm  2020

隶书-书存室有联 180X33cmX2  2020年 


赵永金书法手卷欣赏

▲行草  刘彻《秋风辞》210✕35cm  2016年


▲篆书长卷  刘禹锡《陋室铭》320✕34cm  2016年


▲行草长卷 35cmX415cm  2019年

秦观《画堂春•春情》-陈与义《临江仙•登阁》




谨以此专题献给所有关心本人的亲朋师友
并祝福丫头五周岁生日快乐


丫头赵容与老爸合影(2018年)

深圳市书法院欢迎您



深圳市书法院|书法培训招生简章




—《END》—

编辑:深圳市书法院

点击阅读

《深圳特区报》专访赵永金

江西日报|赵永金:深圳书写书法传奇

福田文星 | “书法人”赵永金专题片

临摹范本丨篆书《扶风马氏墓志铭》首次出版,欢迎邮购

二十四詩品 | 書法篆刻邀請展暨“荔湖書院”

揭牌儀式在深圳市書法院隆重舉行

好风相从 | 赵永金师生书法作品展

于深圳市书法院圆满举行

小编推荐

梁启超:书法为第一等娱乐!

【修身】书法,可以改变一个人

【临摹与创作】:赵永金临邓石如篆书长卷、

篆书刘禹锡《陋室铭》长卷欣赏

欢迎大家在最下方留言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一个在看

就是对小编最好的鼓励!

——深圳市书法院官方微信平台——

欢迎关注、欢迎投稿、欢迎合作

客服QQ:535757222  投稿邮箱:13902448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