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实录 ● 第二届深圳市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青年书法论坛

2016-01-17 深圳市书法院

点上面蓝字“深圳市书法院”可加关注

主题:第二届深圳市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青年书法论坛

时间:2016年1月15日 下午

■地点:深圳画院

■学术主持:郑荣明(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岭南书法院院长)

■主持人:李静(深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深圳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策展人:赵永金(深圳市书法院院长、深圳市书协副主席、深圳市青年书协主席)

实录内容

李静(主持人):深圳很多年没有开过这样的研讨会,大家越来越忙了,坐在一起不太容易,能有这样的时间,实在难得。今天的学术主持是郑荣明先生,他是岭南书法院院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特意从广州赶来深圳。我参加他那边活动比较多,他对整个书法界的活动,包括文章,展览策划等,站在全省和全国的角度看得很准,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他的序言,我读到前面部分很感动,后面则有一种反思,非常好,他会提出一些学术方面的论点,大家互相交流一下,也很难得。他也很忙,前两天在江门见到他,非常难得到深圳,还特意为展览写序言,主持今天这个会议。还有几个广州的,像朱圭铭博士,都属于科班出身,对学术这一块是非常有研究的。还有像黄品功从组织活动这个角度,跟我角色有点像,除了展览,组织活动,策划等等这方面,跟赵永金比较像一点。今天学术研讨会,大家互相交流一下,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大家可以想想深圳从创作的角度,我觉得这几年在全国获奖很多,但是真正从学术角度,还是不得不承认非常薄弱,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这个研讨会,或者学术会议来讲,就非常的重要,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郑院长。

郑荣明(学术主持):很荣幸让我主持这个青年书法论坛,首先我也代表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岭南书法院对展览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十年前,深圳市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我们已经参加了,那个时候好像是丁正先生做学术主持。十年恍然一过,确实很有感慨,感慨在哪里,有几个方面。第一,我们深圳的书法依然充满活力,依然充满开拓精神,新人辈出。第二,我们十年前有相当一批人是当时青年书法家协会的骨干,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书法家,获奖无数,荣誉无数,成为深圳书法的脊梁。第三,深圳的书法创作可以说风格和走向一直保持跟当代书法发展的总体脉络,它在我们广东这个地域,是跟全国的这种展览的风尚保持最为高度一致。这种走向一直在我们展览里面体现,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什么问题,我们深圳是一个高度包容开放的城市,跟深圳的人口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深圳市各路豪杰齐聚,所以形成了风格多样,面貌多样,琳琅满目,看起来让人挺兴奋。
从展览的角度来说,借用车帝麟的口头禅:“成功”,展览无疑是成功的,这个不用说其他的。事实上, 我们深圳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在做展览的同时,配一个论坛,我觉得这个是相当有必要的,刚才李静副主席说了,这种研讨会论坛挺少,这固然跟大家忙有关系,但是跟我们的意识有更大的关系。我们这个书法创作,大家忙活了一阵,创作了作品,展厅展出,开幕式结束,领作品走了,悄无声息了,展览是不完整的展览,一个完整的展览,徐院长是这方面的专家,一个展览特别是有高度有深度的展览,如果没有学术的配套,是有很大缺陷的。今天这个论坛摆出了这个场面,并不是一种很正式的论坛场面,一种座谈会的场面,我觉得我们心目中要当做一个很正式的学术活动。我作为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要负责人,我也一直倡导,我们广东所有的书法活动都应该做,你做的同时,我们策展人策划的同时,一定要进行一些学术的思考,要有学术的介入和参与,这样的话,才有意义和价值。刚才李静副主席也说了, 深圳的书法创作,我们对深圳书法创作的成绩、成就是无须用过多语言评价的,语言评价会变成废话,大家有目共睹。广东获奖、入展,深圳几乎在广东目前来说,特别近几年,它体现出来的实力几乎占了半璧江山,我们陈钦硕主席很骄傲。但是刚才李静副主席也说了,这只是一种繁荣,我们深圳是在全国著名的大都市,在全国人们心目中地位很崇高的一座城市,在书法创作这方面,它也正在体现跟它的经济实力,跟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适应的这么一个高度。但是我觉得刚才李静副主席所说,我们深圳的书法学术这一块,确确实实它是有很大的缺憾。这种缺憾一方面可能我们深圳书法家只关注创作,没有人投身书法学术,或者书法研究这个概念上去。第二,我们大部分人把书法创作当成了书法的全部,这就很容易使我们从书法事业均衡角度来说,令它变成像唱独角戏一般。这是很不完善的,作为深圳这么一个逐渐会形成深厚积淀和优厚传承,而且实力这么雄厚的大都市,在书法学术这方面,确实应该加强。
可能通过今天双年展的论坛,抛出这么一个话题: 也许以后深圳的书法人是不是能够在我们有这么多优秀书家,这么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增加学术的铺垫? 这样, 我们会更加丰富多彩,我想我们今天这个论坛虽然双年展已经第一届、第二届前后相隔十年,但是我记得第一届有论坛,第二届也有论坛,这种配论坛的做法是很值得赞赏的,也很值得去传承,以后在深圳书法事业格局里面, 应该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大家都看了这个展览,展览总体100多件,因为我跟深圳大部分骨干都是好朋友,都很熟,我看这个展览看到了这些好朋友的创作,他们在保留原有水准基础上,又有新的思考,有新的尝试,这个是深圳书法的一个优势。深圳书法没有包袱,没有负担,怎么尝试都可以,我们深圳的作者也是各种尝试都有,这是深圳一个很大的优势。这些已经成熟的作者,他们的作品拿出来,我们看过后感觉到更加沉厚,比如像李静副主席他的书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种套路,这是一种风格形成的一个前奏性的东西,我们很多优秀的书家都在开始探索自己,这种中坚力量依然保持它的高水准,不像有的地区往往这样,有的以前优秀的作者经过几年之后,不知道怎么玩下去,水平越来越差,深圳好像不存在这种现象,当然也可能跟深圳优秀作者太多,大家互相促进,都不敢放松。另外一个可喜的现象,我们很多不熟悉名字,陌生的作者写出来的作品也让人感觉很精彩,我在前言里面也说到,其实我们每次看深圳的展览,就像看一个小小的国展,里面各种精彩的东西都呈现出来了,这种精彩你可能不一定达到国展那种高度,但可能也只是低那么两三个阶梯而已。看这种展览,其实我们还是比较振奋,从我一个写评论人的角度来说,看这种展览,如果让我再写一个评论,因为上次写这个前言,我们赵永金主席他也是临时告诉我的,作品我还没有完全仔细看过,因为我心里面对深圳的书法还是有底,如果让我再写一篇文章的话,会觉得有东西可写。这个有东西可写,从我们评论角度来说,一个展览有东西可写,和没有东西可写,相差很远。看一个展览看得心里面有冲动和激动,跟心里面没有任何反应,区别也是很大的。看这种展览可以看出很多东西,会产生一些思考,比如我看到刘剑波的展品,想怎么就怎么搞法,看到李锐的尖锐,这是不是跟他的名字相符合,所以尖锐就更加明显。里面很多探索,里面很多语言,让我们形成思考,这个是很好的。
我先起一个这样的头,刚才赵永金在前面发言,我觉得还是不够充分,因为这个展览,我觉得对深圳来说,应该好好做下去,一定要坚持两年一次,深圳最有冲击力的群体就在这里,探索力度最强的群体就在这里,最能让人看到深圳书法的核心的东西可能也在这里,我想我们赵永金能不能再说一下,因为刚才在开幕式上有些话题说得不是很透,再说说双年展策划的一种意义,你心目中预期达到的价值。

赵永金:首先感谢我们郑院长给深圳青年书法界的高评,对本次展览有比较高的认可。在这里,首先祝贺一下郑院长,前两天,我看微信上郑院长已经被广州暨南大学聘为艺术硕士导师,恭喜你。
今天让我感到很激动的是,我们市书协陈钦硕主席大驾光临这个论坛。我在写面前这个牌子的时候,我想陈主席会想,这只是一个小年轻干的活,所以觉得可能陈主席不一定来,也就没写这个名牌了。年轻人大家热闹一下,没想到陈主席与画院徐章院长都来了,对于我的疏忽,在此表示深深的道歉。以前的首届双年展, 我们记者有采访过我,是不是如期两年进行,我说按名字顾名思义应该是这样,但是当07年,第二届的时候,我在申报市宣传文艺基金的时候,受到了挫折,申报的时候,当时也定好了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市文联、深圳报业集团为主办单位,会签文件上主办单位的公章已经全部都盖完了,最后我报上去结果没有批复,没有审批, 没有经费,便有点赌气,既然没有批钱,我就不办了,不想再自筹资金搞得自己那么累。因为我们第一届的展览也是没有经费,通过我个人努力,向深圳卷烟厂争取了一点经费,不到10万块钱,当时也很艰难,也把展览做了,做得挺成功,当时的媒体各方面的评价也是非常好,这次双年展的一楼展厅玻璃柜陈列展示了十年前双年展活动回顾的一些图片,有一些报刊,还有一些杂志、作品集。想想当时也受到挫折,七八年前,当时也是年轻,如果换做今天的我,我说句实话,我就不会像当时那个年轻的状态。今天可以告诉大家,这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部长很关心,基金办很关心,批了十几万,钱也不太多,但我们尽量把活动做好,通过这次活动,我相信上面的领导看在眼里,第三届肯定会办得更好。尤其是这十来年,涌现了一大批作者,这次深圳的作者出现了很多新人,许多的新秀,很多作者参加了我们很多其它展览,也知道他们当中有的在宝安,或者在龙华,或者龙岗哪里上班,大家没有见面,很多不认识,包括刚才郑院长提到,比如说老作者,像李静副主席,90年代初在内蒙古的时候就获全国大奖,包括一些也是年轻的老作者,经常获奖,可能从郑院长他的序里面,认为我们这些老一批的作者是不是会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在僵化自己,其实, 这个问题我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的时候,跟我们一个同学肖文飞博士,我们经常讨论,当时50几岁,60岁的评委,现在也70来岁了,发现很多评委到了年将60,好像在退步。后来, 他说我们在讲别人的时候,可能也要注意自己,可能我们也会面临这个问题,我们要引起深思,郑院长在序里面讲到我们前面的一些老作者可能被后浪拍在沙滩上,也有可能。我们即将步入中年的作者,大家也要引起注意,在深圳这地方,我希望我们能走得更远,做得更优秀。我比较迟钝一点,进步比较慢,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做了一些事情,能得到文化部门的领导,市里面领导的认可,得到我们书法同行的肯定,我也觉得很高兴很值得。我作为一个铺路石也好,对今后书法界的未来,还是能起到一点点小小的作用。因为大家都知道深圳文艺界可以这么讲,有高原,没有高峰,包括最初可能搞很多团体,有些人说另辟山头,可我认为有了山头才能形成山脉,连绵的山脉才能改变气侯与环境,深圳的书法界群体越来越多,这是令人欣喜的。这么几年来,大家活动挺多,很和谐,这是可喜的现象。
我前几年在一个政协会议话题上,我讲我们这一代也许成不了大家、大师,但正因为有这么一批铺路石,才可能会令深圳的将来产生一些大家或者 32 47799 32 15288 0 0 3747 0 0:00:12 0:00:04 0:00:08 3747生一些大师,谢谢大家。

郑荣明:赵永金主席策划这个展览,确实不容易,我是做展览比较多的,深深了解做一个这种活动的甘苦。这个展览这样做下来,从我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以后一直做下去,再回过头来看,你可能突然发现这种展览可能是一种愿望,什么愿望?把深圳书法不断一波一波推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很多人从一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如果成长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物,或者一个地域的领导人物,很自然会生成这种使命感和自豪感。我们陈主席这方面深有体会,是我们深圳书法的领头人,大家可能有些人还不是很了解,十一届国展在北京开得很成功,实际上真正的推动者就坐在我们这里。他虽然这一次没有突出深圳在媒体宣传,都没有过多对深圳进行宣传,但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 陈主席他做的这些工作,也是一种使命和价值感。对深圳书法,你主掌这么多年,我也想请陈主席,从深圳书法整体坐标来说,这个展览有什么价值,这种展览后面应该怎么做?

陈钦硕:郑荣明院长也是我的老朋友,今天外面下着雨,他们都是从广州赶来,很不容易,一路上外面淅淅沥沥。另外, 我们朱圭铭博士,也是我的老朋友,他从暨南大学来,刚才谁说没写我的牌子,我说他们来了,我一定要来,不用写牌子,我都要来,都是一帮朋友。刚才郑荣明老兄谈得非常好,也谈到了这次十一届国展的事,对办展览这个问题,我虽然看了很多,但也是一个门外汉,首先他刚才肯定了我们这一次办展览的一种做法,在办展览的同时,做研讨会一并举行,对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研讨会是一个助推器。我们十一届国展虽然没有在我们深圳举办,我们深圳书协作为一个协办单位,这次展览在北京办得非常成功,也可以说是在历届国展中可能办得最专业的一次展览,而且影响力也很大,动用了北京所有大的一些文化资源,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还有一个是故宫,四个地方同时举办一次国展, 这是在我们历届展览中没有的。我们要办展览,不在于它办得多还是少,关键是要办出一种品位。
我们这一次双年展,深圳市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第一届是2006年办的,那个时候我也参加了,在我记忆中,我已经淡忘了,但是看到了我一个照片,我也参加了。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每一次办,都办得非常有特色,包括今天的展览也是搞得不错。从我们现在宣传文化基金来讲,给每次展览的费用并不多,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赵永金还是动了一些脑筋,也用了一些社会资源,每一次给的那么一点钱,要办成一件事确实很不容易,他每一次都是用尽了心思,把每件事情办得很好,办得也很专业,这一点我们非常欣慰。作为我们书法家协会这个角度来看,青年书法家协会也是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助手和生力军,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作者,这一批作者同时也是我们市书协在创作方面的骨干,多年来在全国一些赛事中,屡屡创造佳绩,刚才谈了这里的李锐、刘剑波,包括陈守斌,这些名字大家不会生疏,大家都是在每个赛事中为我们深圳书坛争得了荣誉。我刚才在开幕式的时候,郑院长有一句话,他说以开拓的精神,下面还有一句是引领时风,这么多年来,尤其近几年,我们深圳的书法在全国还是非常有影响的。我记得当年刘恒先生为我们一本书法集写过一篇评论,他当时也写到:“纵观当今书坛,气象繁荣,精英辈出,而颇具气象者,当属深圳。”这句话我重复引用了很多次,这是对我们深圳书家的鼓励和鞭策,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我作为深圳书法家协会主席,我不管在哪个地方,我还是很有底气,这个底气不是来自于我自身,好像我自己有多大本事,是因为我们深圳书坛拥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书法家,这一批骨干,为我们深圳争夺了荣誉,给我们脸上添了光。下一步我们深圳的书法要往哪个地方走,我想这里来的有专家,一个要为我们把把脉,给我们指指方向,我也知道深圳有短板,这里创作型书法家比较多,但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能够在全国打响。现在出去好多人都说,你们谁谁的字写得好,没有说哪个人文章好。我们在这方面,下一步也要动脑筋,怎么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或者借助外力,把我们理论研究方面也搞上去, 助推整个书法创作的发展。最近谈到这个问题,我也要插一个话题,最近我们广东老在提出要创造岭南书风,我不知道什么是岭南书风,你说振兴岭南书坛还可以,岭南画派有一个传承,有一个老师带出那么多学生,而且是一个路子,才形成了岭南画派,我们书法没有一个杰出的代表去代表岭南书风。而且岭南是一个比较狭隘的说法,广东是开放的广东,而且我们这一块应该说处于岭东的地方,如果老是用岭南的话,岭南代表哪里,珠江三角洲,那已经是岭东了。他们老是说建立岭南书风,我现在搞不清楚,我们到时候深圳书风是什么样,也要探讨探讨,我们是一个改革开放,包容,文化基因是多元,来自各个地方,师承也是不同的,我们有了包容开放,文化的多元,才能创造出我们深圳在书坛上,在广东书坛上能够引领新风,引领时风。如果在岭南这一块层层相因的话,书法不一定走到今天这个景象。郑院长说了很多表扬的话,我们下一步还要努力,怎么把深圳的书法搞得更好,把我们的展览办得更有档次。

郑荣明:谢谢陈主席,说到岭南书风问题,我也想说一下,最近确实有这个说法,我们苏士澍主席到广东调研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可能以后会有所表示。刚才说得很好,所谓的岭南书风竖起来,深圳书法肯定在岭南书风之外,深圳的好处和特点就是风格多样,气象万种。建立深圳书法的坐标问题,深圳书风很难搞,深圳书法的坐标我觉得应该考虑,我考虑问题喜欢反面考虑,深圳获奖的作者多,深圳的流动性也很强,假如某一天李静离开深圳,赵永金离开深圳,假如这些人都跑了,深圳书法是什么,你可能说后面也有作者涌上来,只是人的涌上来,但是深圳书法给人什么感觉? 只看到人,没有看到代表深圳气象的一种东西。我觉得这个应该好好思考,我这个文章里面特意提到这个问题,提到空壳的问题,如果把这些人拿走,深圳书法,这里是有一个话题值得探讨。李静是几届获奖的作者,你现在是双秘书长,你这种秘书长说明深圳书法的传承的概念,我想你谈谈。

李静:谢谢大家,客气的话多余的不讲了,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第一,我要发一点感慨,今天我们是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我在今天包括昨天晚上写主持词的时候,我前面顺着那个思路写了很多,内心有那种激情,其实慢慢远离了当年十年前的概念,人还是有变化的。我的感慨是什么? 就是说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开研讨会,参加这届双年展,不用说双年展姑且说能够持续办下去,但是比如下一届,再下一届,我们能参加几届,从我们这个年龄层次,原来青年书协的主席团班子,到现在的,和上一届十年前的展览,征稿当中很多人想参加,年龄上不行了。从时间概念上原来是没有的,反思到我们自己身上,我要说的这种感慨,大家坐在一起,生活在深圳是一种缘分,但是这种展览从年龄角度来讲,不管你自己成熟不成熟,不是永远都拥有的,特别像青年书法双年展,有一批人总要退出这个历史舞台,刚才郑院长讲传承的问题。我刚才这种感慨主要来自于年龄,可能大家每天都很忙,在不知不觉当中时间过去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是珍惜我们这种展览,尽管不是全国的,也不是全省的。另外一个是我们自己哪怕是说句时髦一点的话,为我们青春曾经留下过这样一个痕迹,否则将来这个书法,也许双年展将来做得很厚实,翻开历史的时候,可能就这一届两届里面有你,第三届你想参加,可能年龄不够了,我刚才说这一点,这是一种感慨,时不我待。
第二,回到我们话题上,说到深圳的书法,深圳最大的优势刚才已经说了,兼容并蓄,包容,接着刚才说的空壳问题,深圳的优势说了,空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思考,包括我本人在内。我感觉有几点,一个是为了防止这种空壳的现象,或者是出现,我们很多人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可能有些是现实问题,有些是生存问题,都在自己的小视角上看,或者写,比如说创作,或者画一个东西,没有站在为这个城市怎么样发展这种立足点,从格局来讲,我指有实力的作者,能做这个的作者,不是一个初学者想这个问题,包括全国有影响的。有些东西可能站在自私的角度没有用,放开格局的时候,你身上肩负的和传达的是这座城市,是你这一代人应该肩负的,但是我们有些时候可能没有完成,甚至没有注意,我只完成我的。郑主席几次提到一批人,任何一个发展都是一批人一批人构成的,我刚才讲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很多重点作者,大家应该努力,怎么样站在一个城市完成你所肩负的,为这个城市,甚至为这个书法,为大家做一种贡献,当然, 你做这种贡献,不是你有钱捐一点钱,这是其中之一,完成这个作品也好,组织这个活动也好,再小一点,这个活动是不是积极参加,如果大家都不参加,这个城市它的特征是什么? 五湖四海,这是优势又是危险的地方,没有任何的纽带,如果每个人都是这种格局,就散了,个人搞得再好,这个城市这个团队,在这个年龄层其实就是空壳,这是刚才讲的从思想上来讲。我这几年的感慨,我们大家咱们活动积极性令我非常感动,我们都知道,又不发工资,就是自己的一种爱好,但是这种爱好你来了,小的范围我主持工作也好,赵永金组织活动也好,是对我们活动的支持,大了讲就是深圳的形象,一种团结,再大了,如果开研讨会展览会没人来,他会想深圳散沙一片。这种格局融汇到书法里面去,它会改变书法的格局,我这次在陕西参加活动,有一个人谈了一点,他说一个人感觉你在付出,甚至有些地方没书法本身,你接触的人,站的视野终究有一天会反映在你的书法上,并不是说躲在屋里练字这个概念,我们每一份付出,在我们书法里面这种格局都会有所反映,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第三,作为一个创作,一个学术上的问题,我前几天完成论文作业,突然间由于逼着写的,我回翻史论,书法论,古人很多东西我读过,也做过笔记,这么多年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读,这次逼着完成作业,我再去找,其实读得我心惊肉跳,那些东西把一些真言的东西全部倒出来了,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把那句话对照自己琢磨琢磨,它全都说了,在办公室跟他们几个还在交流,说明我们很多时候没有静下心看看这个东西,或者再想想,太匆忙了,连想的时间都没有,自己感觉还在创新,还在乐此不疲,古人早就做了,我们沉下心来做一做,可能是一个提升,不做这种表面文章。我说的什么概念,真正的书法,我的概念是传统的东西坚决不能丢,别的城市不一定凸显,深圳是年轻的城市,越是这样,它的传统如果想做大做啥,避免这种空壳现象,这个东西一定不能丢,与个人艺术道路不能丢,与这个城市不能丢,与组织者的导向更不能丢,是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任何坏处,只有推动你前进,前进多少是另外一个概念。这一点来讲,今年创意与传承已经从原来改过来了,不是说原来不好,它还要跟我们思考与时俱进的一些东西,也是一种拓展。今年是新人新作展,明年创意传承,具体的主题就是创作与临摹,为什么设这个题往回倒它的一些东西?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工作,包括刚才讲的理论等等,还要具体,这话可能太长了,我就讲这么一点感想。

郑荣明:我们从李静身上看到了深圳青年书法家的成长,李静讲话水平已经高很多了。从青年到中年,一个地域书法领头羊,每个青年书法家都是一路这样走过来。刚才说到深圳书法的空壳问题,这是我提出的一个,我的一种想法。我一直在思考,我对深圳确实比较关注,深圳书法是最强势的,就体现在各种东西都有,而且各种东西高水平的作者都很多。为什么强调深圳书法坐标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些优秀作者,你放到全国去,很多人实际上跟在别人后面,这一点比较要命。深圳这个城市有它的城市风格,比如雄健开放这么一个格局,如果在书法里面能够把这个格局做好,就很有文章可做,雄健开放的格局,这种书法风尚,在我们明清之际体现很明显,但是,现在大家不约而同搞一种书风,就是缺少一种思想的行为。我假设深圳为什么不能好好把明清书风概念好好挖掘一下,去做一种雄健开放的概念? 大家琢磨一下,整出一批好东西来,这是今天看双龙的作品,大字对联,他是我们提名展的作者,雄健的气息比以前更强,就是好东西。雄健优雅的东西是我们民族风格的主要,这个要好好弄,深圳这种风格,雄健开放的东西做好了, 便很有文章可做,这个可能可以形成一个城市的书法文化的风格,我是做了这样的思考。广东的书法,深圳是一种现象,实际上还有很多,赵永金也说了,山头多并不可怕,问题是优质的山头,不是不好的山头。各路人马,各种体系出来形成一个繁荣,我们学院派,暨南大学目前经过十多年的积淀,慢慢在广东形成一个暨南大学的体系,培养了很多人才,这批人才实际上很多在宋代书法研究里面做了很多工作,慢慢形成一个积淀。
今天朱圭铭博士也是创作和学术双能的专家型人物,一方面你从学院派角度讲讲自己的展览,也对刚才见面的话题,请你发表一些意见。

朱圭铭:首先是祝贺深圳第二届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的成功举办,做一件事情,整整十年不容易。深圳一直是我从小时候很神往的地方,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很多人,像北方人跑过来从祖国的最南端追逐自己的事业梦,现在流行说梦,中国梦,事业梦,在座很多朋友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或者说在追梦过程中的成功者,李静从北方的大草原那么遥远的地方,在座我知道这里面有一些作者不是北方的,但也是广东其他地区的,包括陈主席好像是汕尾的,真正的深圳人并不多,或者说寥寥无几。十年前或者十一年前,我来到广东暨南大学工作,虽然在广州,我一直很神往深圳这个地方,深圳这个地方除了经济的发达,另外, 我没想到它的书法氛围这么好,这么浓郁,这些年出了很多优秀的作者在全国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城市,刚才前面几位老师主席都提到了,深圳现在书法的地位,应该说作为一个大都市来讲,我估计除却杭州、南京,或者说北京,这几个我们说在文化领域上, 他们应该是属于国内一线的城市了,南京在经济上排不上,但是南京、杭州在文化上面绝对是一线。此外,我认为书法而言,真的要说到深圳了,从这么多年书法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得。在这样一种现状的出现,当然既是在座各位拼搏的结果,也是大家精诚团结,深圳市文联、宣传部、书协各级领导对年轻人的扶持的成果,这个我也很有感触,我十年前来的时候,当时青年书协刚成立,大金跟我是老朋友,他眼里面布满血丝,可以读出他的辛劳,现在你们都应当是深圳书协的主干力量,很不容易。
谈到前面大家都谈到的,特别提到所谓的一个空壳概念,我认为不要紧,从研究艺术史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肯定需要很漫长的过程,像我本人是研究明代中期,我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吴门的地区,一直关注它的成因,它的成因我自己最后追溯到南宋,从北宋灭亡,杭州作为南方的中心,出现了一个新的太湖文化,过去虽然说在六朝时候也是重镇,其实, 唐宋或者北宋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以北,江南这个中心是在南宋以后重新确定的,有这个氛围形成,后来出现了吴门,但吴门不是突然出现的,唐伯虎的父辈也没什么文化,是前面的土壤滋养了他,才出现了这么多人物,晚明也是如此,都是长期的熏陶才出现的。深圳这么好的前期条件,大家不要担心出不了大师,大师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土壤自然而然养成的。深圳经济条件这么好,现在经常请一些的著名的专家,或者学者来这里交流,这个已经很好了。有的是官方,有的是私人请的,只要多扩大交流,自己不断修炼,我们学艺术,我认为艺术就是一种宗教,需要你自己个人极大的精神毅力坚持,慢慢修炼,肯定会越来越好。
今天这个展览,我认为除了一些熟悉的老的作者,像李锐他们不用说了,大家很熟悉,老的作者身上,体现了一种成熟和探索的精神之外,我非常惊喜看到很陌生的名字,他们写的水平一点都不差,书风也很正,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有的写米,写苏,写隶书,都很传统,这就很好,不要求奇怪的,文化不是突然变出来的,只有扎根传统之后,有这么好的氛围,将来肯定出现更优秀的书家。

郑荣明:谢谢朱圭铭,广东书法发展地域角度说,除了深圳之外,东莞也是一个很有生机的地方,东莞的活动做得很多,出的优秀作品也不少,东莞的书法这种面貌跟深圳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如果这两个城市做一些交流的话,挺有意义。两个秘书长都在这里,可以探讨一下。东莞书协的秘书长黄品功也过来了,你从东莞的角度,东莞的视野,全省的视野谈谈这次展览,还有对深圳书法的看法。

黄品功:很高兴今天受邀请,我原来之前想了很多次来还是不来,风雨兼程,我想如果不来,过几年可能退出这个历史舞台了,人生没有几个十年,再不来没什么机会了。我1999年为书协打工,做到现在这个位置,十几年的路程也很漫长,可能比在座的更懂,从一个创作者到一个组织者,策展者,我较全面一点,半官方的书协面对的人不同,我喜欢就参加,不喜欢就不参加,李静这个位置不参加,你就硬逼人家参加,因为没人参加,就没有人活动,根本已经没有这个凝聚力和向心力。站在同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东莞到现在也没做过青年研讨会,老同志的做过,但是青年还没有,因为06年做第一届青年展,到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年了,第二届都还没做成,我们也考虑到中间有个断层,这十年八年的重点目标是放什么,以前东莞老主席,以前一直创作,他从来不会让你临摹,因为没有这个概念,从他心中想的方法就是拿奖回来就是成绩,以前很少人临摹,09年我们做了第一届临书大赛,去年第二届,这几年可能学习的氛围又不同了,可能对比深圳来讲,东莞真正的创作实力还是不错,但是有很多只做自己的创作,李静说了很多书家已经不想再出来与大家交流了。第一, 担心现在年轻的新人又多,高手又多,老的一批如投稿怕选不上,没面子。第二, 已经慢慢淡化了,作为加入中国书协,加入了就不玩了,做自己的事情,不在这个圈子里面玩,这是最严重的问题。作为组织者我们很尴尬,没人参加那个展览,变成一个展览全部是新人,这是我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刚刚看深圳青年书法双年展展很多老作者参加,也是很不容易,有的老作者拿了几次奖,已经看不起市的展览了,一冲就冲大奖,大奖没那么容易。南雅奖我发现一个问题,老的作者很多,为什么不投稿,就是一个原因,因为拿那个奖总是那二三十个奖,你的作品没有新的东西出来,还是老的作品,你没改变你自己的书风,或者你的书体,肯定不行,看得厌倦的作品肯定不行。我们虽然不用把展览看作一个太追求的目标,但是结合我们广东书坛,15年前一个岭南学术的讨论会到现在没有做过,不是说广东没这个条件,是我觉得整个广东书坛欠缺了这方面的导向,一写文章就是我们跟前几个写一些理论文章,市一级没有人写,我们今年东莞文联做了一个首届书法美术的论文评比,刚刚评出来,也是之前我想操刀的一个事,但是一直没有真正放上来,实际上写文章的人还是很多,我原来想能不能把东莞,或者深圳几个地方联合,做成一个品牌,因为之前我觉得很难做成。
因为第一,主导这个人的位置换了很多,何况它本身,站在书协角度讲,它的重要的目标不是放在这里,就靠几个新人做这个事情。包括从南雅奖开始一路到市里面的展览,我觉得我们交流的机会太少,包括学术里面的展览太少了,包括这几个附近,深圳、茂名,个人单独的行为多一点,我希望能够通过看看深圳,借这个机会,学习一下深圳这个做法,对我们东莞书坛要从2016年开始,要改变什么东西,或者要传承什么东西,我觉得深圳这个展览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也希望和郑荣明兄商量一下,看看怎么把岭南这边各个市的资源整合,做成一个品牌,对书协的战略跟我们几个人操作是不同的,这个值得我们大家去考虑。


郑荣明:深圳和东莞都是充满书法氛围,广东这是一片热土,优秀作者很多,确实要多交流,多研讨。这个展览,我还是有个意外,刚才黄品功也说到,我们深圳很多功成名就,暂且这样说,在获奖很多次,全国影响力很大的作者,依旧能够参加这个展览,这相当不错,体现这些作者第一他不会居功自傲,第二,他能够维护深圳这个沃土,这是很值得赞赏的。在展厅里面也看到双龙的作品,剑波的作品,李锐这些人的作品,都很高兴。也想请这些作者谈一谈,从你的角度,你觉得这个展览的价值在哪里,你在全国事业更开阔了,你认为这个展览,包括深圳书法的未来走向应该怎么走。

彭双龙:我今天真的来听各位老师给咱们深圳,包括给个人提提意见,来学习的,谈点感想。刚才陈主席也说了,为什么他说那句话,我说能背出来,他经常提到这句话,他把这句话当做这个城市的一个角度,而且在对青年作者一种鼓励,他一直拿这句话激励我们,我们每次听到这句话感觉很振奋,中国书协,文联对我们这么看重,年轻作者没理由不努力。包括刚才说参加展览,我一直是这样的观点,有的国展选择性的参加,但深圳大大小小的展览,我们必须参加。前一阵时间有人问,全国参加展览,深圳就不要参加了,占我们名额,我说没办法,我说不参加,深圳不带我玩了。我第一个想说感恩深圳这个城市,我是扎扎实实,确实在深圳成长的,我大学毕业来到深圳,我的书法完全在深圳成长,以前在老家学习期间,都受过这方面的教育,都学习过,但是真正取得成绩,包括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关注的也是在深圳,从深圳这边起步,我非常感恩深圳。包括深圳有这么好的氛围,很多前辈老师值得我们年轻作者感恩,他们有一种传帮带的精神,这个就是传承,书协主席谈的各个区大家能够走在一起,五湖四海过来,把心敞开,对年轻作者特别的关照,这个氛围特别好。这是首先要表达的观点。
其次, 刚才讲到风格问题,风格不是问题,深圳最大的风格是没有风格,很多都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形成一定的书风也有人批评套路化,雷同化,我们特点就是没有书风,这是深圳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是我们引以自豪的,背后也需要我们反思。其实风格它来源于传统,从我们作品集包括展览,每件作品都是有传统依附,深圳作者心很静,扎根于传统,这次很多新面孔,作品能够向传统靠近,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要反思,我们能不能还再往传统推进一步,这是我们要反思的。我的感觉就是你的风格问题,其实就是传统,现在这个时代确实非常快,节奏非常快,大家真的静下心把一本帖吃透,吃精的不多,临过都临过,谁能够把一本帖吃很透。老学者他们值得我们借鉴,我的观点就是越往传统上靠,你的风格越凸显,我原来硕士论文也说过这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深圳书法院赵主席做这个活动非常不容易,因为搞活动,我们都知道搞一次活动非常麻烦,申请经费、联络、展览,方方面面工作非常复杂,可以说劳心劳力,做完以后非常有成就感,看到作品集、展览。这次非常好的咱们能坐在一起,开这个论坛,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因为咱们每次展览基本开幕式结束了,大家都没有真正谈一谈,这次非常好,以后建议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就办下去。第三点就是加强学习和交流,今天坐下来也是一种交流和学习。我是从前两年,包括广州那边求学,北京那边学习,我自身的深刻感受就是学习给我带来的变化,一个是让我心态也好,创作也好,还是对学术的关注也好,让我感觉到学习给我带来的能量非常大,比如古代很多都提到这个问题,每天都要对自己有思考,有进步,但是这个思考进步从哪里来,就是从学习中来,从交流中来。古人还说孤陋寡闻,没有朋友,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刚才老师讲的都是我们一起,我们是一个团队,包括在交流的时候,都是一个团队的交流。我刚才说的第三点就是一个交流,一个学习,从自身的体会,也是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的一个想法。
最后一点,咱们在这个城市里,珍惜这种缘分,刚才李静老师说这里有很多山头不怕,这不叫山头,这是大家自发学习的一种组织,聚在市书协,团体这边,以深圳这个城市,站在这个角度,有这样一个格局和胸怀,不用担心,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其实我们发现古人很多都是从结社,三五好友一起交流,然后进步反而特别快,在历史上特别有影响力,通过交流是一种无私的,敞开心肺的。我去年出去学习,不管请外面老师来深圳讲课,或者办一些班,策划一些活动,其实都是把自己接触的东西毫无保留跟大家分享,这样反而更能走在一起,一个是汇报,一个是听别人的意见。刚才大家说到深圳坐标,清代一个大家说过书法有三种,通人,书家,馆阁之书,第一境界是通人之书,四通万里,通会古今。梁启超写了一本书《中国不能搞革命》,后面就出现他这本书里面谈到的,他看到了西方体系,自己把知识融会贯通了。我的目标写馆阁之书很难,清代馆阁体非常不容易,每个人都很有学养。很多人为了应试,馆阁体都走向个人的取向了,风格的问题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问题。最后随着学养各方面的游历交友,风格自然水到渠成的形成,我分享自己一点体会,也是向各位老师请教。

李静:这位是我们市政协科教卫体委的副主任、盐田区书协主席、董兵团主任,他每次对我们书法活动,只要他有时间都会过来,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支持,凝聚到一起,团结到一起,这就是一种力量。

郑荣明:双龙说得很好,深圳有各种研讨学习组织机构不断的增多,并不是坏事,只要是正能量的,大家能够通过凝聚,再统一凝聚到深圳书协大旗之下,推动深圳的发展,这是完全可以的。深圳的发展也是很多书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不断长期的探索的结果。另外, 我从双龙的发言里面,我也感觉到他作为青年书家的一种进步,双龙是属于广东书法家里面比较有思想的人物,这方面很执着。他们体现了深圳青年书法家形象性的东西,深圳这个地方不浮躁,探索很执着,而且眼光很独到,从继承传统,到探索自己,李锐是很优秀的,你谈谈你的一些感受。

李锐:各位领导和老师谈得很好,也请了外面的专家和东莞书协的领导,还有外地来的两位书法专家,给我们深圳把脉,提出问题,我长话短说,时间不早了。只说两小点,第一谈我自身的感受,我为什么参加这个展览,因为我第一个到深圳来参加的第一个展览就是第一届深圳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第一次见到很多圈里面的朋友,我感到有一个大家庭的温暖。但是十年过去了,我昨天打电话联系工作人员,我说深圳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我一定要来,我今天是溜出来的,来的感觉特别温馨。第一点,我个人对深圳青年书法艺术双年展,也感谢第一次就有赵主席,李主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时我们看在眼里,打造这么好的平台,给刚到深圳的书法人一种温暖。
第二点,沿着郑老师和刚才几位老师说的话题,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深圳的书法,双龙也说得很好,我觉得一种书风, 无论是岭南书风,深圳书风, 或者是某个地方的一种书风,都不是一种自行的风,而是一种整体精神状态形成的的书风。而且这种风,是某一个地方跟书协的领导共同对整体精神风格的把握,这一点深圳尤为突出,特别优秀,好的书协领导, 就是对各种风格敞开怀抱。另外,如果是书风的话,现在的社会跟古代,吴门画派也好,或者跟民国的岭南画派也好,如果现在的风跟早年不一样,现在人的流动量非常大,它带过来以后,你学习以后,我们以前也许是在某一个地方十几年,跟着某一位老师来学习。现在学习书法有的是到了北京,有的是到了江苏,有的是到了浙江,他学习的这种风已经是全国各地带回来的风。早期说中原风,辽宁风,或者江西风,现在全国看,不是你一个画画的,一个东北人画江南小景,因为中国美院学的,他再回到东北的时候,这种画风和当地也是截然不同。现在这个社会跟古人的风还是有一点区别,安徽有黄山画派,早期是新安画派,这些已经不能是一种笔墨语言,好多打开了笔墨语言,研究古代史和近代书法史,内在的风已经变了,用地域说书风,我个人认为可能只是一种现象,不能说是一种画派,一种风派,我个人觉得可能作为一种现象更切题一点。
还有一个,我翻了这本书,跟十年前对比了一下,整体的书风已经偏向传统,向经典的学习,传统的学习,跟对书法的引导和导向也有很大的关系。全国的书法引导,像大的经济一样,前几年草书盛行,展览里面80%是草书,这几年大部分是楷书、隶书,草书渐渐减少,我们翻这本作品集也是。静的东西多了,动的东西少了,跟十年前的作品比,这是最大的感触。跟国家追求GDP一样,回到了深度的调整阶段,每个人深层反思, 解决看待自己的问题不足,对古代传统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我觉得可能是最近,不光是深圳,可能是全国书风的调整,学者和书家一种深层次的调整。以上我说的都是浅薄的,没有各位专家、朱圭铭他们说得深入,只是一点粗浅的认识,谢谢大家。


郑荣明:说得挺好,说明你对这个展览还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话题是我们开研讨会,开论坛,带出话题,话题有学术意义,有价值,有回味就成功了。现在有请香港的嘉宾,香港传统文化交流协会主席陈秀燕女士。

陈秀燕:谢谢,我不是这一行的,我是推广的,第一届我也有来,穿红衣服的就是我,我当时在香港油尖旺文化协会当主席,那个是推广的。我在香港做了唯一一次香港民间展,找到赵永金,他看了我几个节目,他说你做这么多,这么大,我们每年春节在一个大酒店里面搞一次雅集,600人出席,一起写字,他不相信有这么大,我就叫他过来一下。我一直跟他有一点联系,后来我在那边因为有一点点政府的资助,所以做了很多活动,各类型都有,差不多做完了,我也退休了,我已经68岁了,最近退休以后,我感到当年做的那些活动对我这种老人家来讲,就是一种享受,我现在告诉很多人,香港很多老师现在教的学生非常多,只要你愿意教学,星期一到星期天,早上到晚上都可以收到学生,香港人太享受了,退休以后的精神寄托,就是写字,画画,他们找到了精神享受,而且看到美好的东西,心里就快乐。现在我到处教书,你能够学到写字画画,就是你的福气,我在这里感谢大家为中国人带来的幸福感。我真正是外行,我觉得这次展览办得很好,希望大家有机会到香港办展览, 大家多交流。谢谢。


郑荣明:我在这里一直很注意观察陈秀燕女士,挺感动,她一直很认真的听,而且我刚才听她说第一届开始这么一如既往的关注这个双年展,我也替深圳的青年书法家对你表示感谢,也真的希望你把深圳这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这个展览拿到香港再展一次。这个展览在深圳画院美术馆举办,这个场地很好,深圳画院对这个展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徐院长自始至终参加这个研讨会,请你说说为什么支持这个活动,从你美术界的视角看看这个展览怎么样?


徐院长:时间非常宝贵,每次的研讨会,我也参加了很多,画院举办研讨会,每次到最后都是很多人没说上话,这次也一样,下一届多留点时间搞研讨。深圳画院这次很高兴提供这么一个平台,把书法,深圳的青年书法这些才俊聚集到这里,这个活动画院做得很有意义。画院绝大多数都是画家,搞书法的没有,都是水墨画家多,举办书法展览非常少,也是出于我对书法有这个爱好,抽这个档期,赵永金临时跟我讲,正好提出这个档期,这次展览的水平确实很高,我一直关注深圳的书法,有很多新的才俊,确实都是非常有传承的,有传统的功底在这里的,不多说了,我非常支持这个活动。下一届,甚至以后每一届都可以在这里办,我提供这个平台,也感谢大家给画院提供这么好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为市民服务,谢谢大家。


郑荣明:谢谢徐院长。因为时间关系,今天下午的研讨会没办法让大家都发言,我表示歉意,我们以后有机会多交流,刚才我跟陈主席说了,我们这本作品集,别看在深圳大家拿在手上不觉得什么,散发到外地去,大家觉得深圳的作品,得好好看看。深圳的书法,深圳中青年书法家的群体形象,在很多地域可能让人有一种高瞻远瞩般的感受,今天这个座谈会好像很松散,也是挺有价值的,最起码我手下的报纸杂志都会做专门的报道,其他的我们也尽量把它推出去。今天下午我组织若干的研讨会论坛,今天下午是让我感到比较振奋的一次,为什么? 第一, 我们人多,人多势众,大家都很认真的在听,即使没有发言,你听,对你来说可能产生很多的触动,也许你参加这么一次论坛之后,你回去进行思考进行整理,或者进行调整,对你以后的创作,甚至做学问都有很大的好处。再一个,更重要的是在这么一个展览的同时,营造这么一种团结上进,大家共同促进书法繁荣,促进深圳书法走上新台阶的一个大好氛围,共同把它营造出来,我们深圳的书法就会更加的优秀,更加的走上高的档次。谢谢大家参加今天下午的论坛,我们这个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李静:谢谢郑院长,非常遗憾,时间确实短了,下次早一点开幕,把时间留出一点来,好多没有发言,像宁树恒兄也是比较资深篆刻这方面,他也有很多想法,剑波也看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想法,万迪龙也是在市场各方面,有很多构思,包括创作,也有很多想法,也接触很多人,还有一些像董主任,他其实对我们书法这方面一直很支持,我很理解他内心对我们的这种支持。还有搞评论的福田区文联的秘书长边成军先生,他写了很多艺术方面的评论,不仅仅书法,还包括美术,他思考了很多东西,包括哲学范畴,今天也是非常遗憾。我们有很多很多,如果这个研讨会再有这么长时间,我们还是有料。我们对下一次充满信心,我刚才说的这些,我们先勾引一下,免得下次他们不来了。抱歉,还有很多很多同志,将来还有机会,从各个方面展开,争取我们研讨会可能开得更丰满,更充实。最后一点,要感谢一下,感谢我们远道而来的郑院长,朱圭铭兄,都是外地过来,风雨兼程,非常感谢。包括香港的陈秀燕女士,两届都参加了,也是令人感动。最后一点,非常感谢深圳画院,包括我们徐院长在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把这个场地挤出来,支持我们活动,其实非常感动,也谢谢深圳画院。最后, 谢谢大家一直对深圳书法不管是青年书法,还是深圳的书法,一直这么厚爱,一路风雨兼程,我们相信肯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也许我们这一代不一定能够完成, 总归我们曾经拥有,我们曾经在这个年龄段拥有过,留下这样一点点小小的痕迹,这就是我们一种成就感,一种贡献,也谢谢大家。

赵永金非常感谢郑院长的精彩学术主持,感谢陈主席、徐院长、董主任、圭铭博士、品功兄及各位书法同好对活动的支持。也谢谢中国书法网车帝麟兄、中国篆刻网李平兄对展览活动的报道支持!

我们接下来在晚宴上继续交流,谢谢大家!


-----------------------END--------------------------

…………【宣和画舘】………

点上面蓝字“深圳市书法院”可加关注


——深圳市书法院官方微信平台——

打造书法专业微杂志

有任何建议及推荐内容可与我们交流

QQ:535757222

邮箱:

中国艺术论坛

http://www.china-yishu.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