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互动视角下,人际公平是如何形成的脑机制?

荟萃心理学各领域新进展、新动态

来源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官网


“不患寡而患不均”,从古至今,公平作为基本的社会准则,始终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保障了个体的基本权利,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对人际公平的研究主要采用行为经济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博弈范式,即最后通牒博弈任务(Ultimatum game, UG)。截止到目前,结合该范式与多种脑成像技术(比如,fMRI, tDCS等),研究者们探究了最后通牒博弈中提议者和接受者遵从公平规范的神经机制,发现了公平规范遵从下提议者和接受者具有相似的神经活动(Knoch, Pascual-Leone, Meyer, Treyer, & Fehr, 2006; Ruff, Ugazio, & Fehr, 2013; Spitzer, Fischbacher, Herrnberger, Grön, & Fehr, 2007)。但是过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经济博弈中某一方决策行为和神经机制的探讨,而人际公平的形成可能是互动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重复博弈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过程,个体的行为结果既是一种反馈,也是其互动对象行为的前提。只考察单个个体的大脑活动,并不足以揭示由互动双方共同完成的社会认知活动的脑机制。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超扫描(Hyperscanning)技术,充分显示了在探讨具有互动特点的社会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中的优越性,比如双人合作(Cheng, Li, & Hu, 2015; Pan, Cheng, Zhang, Li, & Hu, 2017; Wang et al., 2019)、师生互动(Liu et al., 2019)等。

        

因此,研究组采用了基于近红外成像的超扫描技术,从社会互动视角出发探究人际公平形成过程的脑机制。

      

研究组采用了 Spitzer 等人(2007)基于最后通牒博弈任务修改而成的金钱分配任务,要求两名被试完成多轮金钱分配(角色固定),金额为100元。实验一共分为两个条件,惩罚条件和无惩罚条件。惩罚条件下,由提议者(A)提出分配方案。如果接受者(B)认可分配方案,就按照该方案进行金钱分配。如果B认为分配方案不合理,可以通过减少自己拥有的金钱来对提议者进行惩罚,惩罚比率为1:5,即接受者每拿出1元,就相应地减少提议者5元。无惩罚条件下,无论B是否认可A的分配方案,都只能无条件接受。任务中同性别的两名被试面对面而坐,中间有隔板遮挡(图1A),在其右脑各放置一块3×5的通道板以记录右侧脑区的神经活动(图1C)。任务流程具体见图1B。


图1  实验场景(A);实验流程,A和B电脑屏幕上所呈现的内容一致,即B可以实时看见A的分配情况,A也能实时获取B的反馈情况(B);探头板定位(C)


研究发现,惩罚可以促进个体公平规范的遵从,相比无惩罚条件,惩罚下提议者的分配金额更高(图2A),且惩罚力度越强,分配越趋近公平分配(图2B)。对比二者的最终收益,发现惩罚下提议者和接受者的平均获益没有显著差异,而无惩罚条件下,提议者的平均获益显著高于接受者(图2C)。fNIRS的结果显示,惩罚下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顶下小叶和颞-顶联合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显著强于无惩罚条件(图3A&B,D&E),而且两条件的分配金额差异越大,右侧顶下小叶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差异也越大(图3C)。


图2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分配金额(A);惩罚条件下惩罚力度与分配金额的相关性(B);不同实验条件下提议者和接受者的平均获益金额(C)

 

图3  通道12和15 在0.13~0.2Hz频段内INS条件间的差异(A&B);惩罚与无惩罚条件下分配金额之差与通道12在0.13~0.2Hz频段内的INS之差的相关性;(C) 通道9、13和22 在0.03~0.04 Hz频段内INS条件间的差异(D&E)

 

研究首次将修改版的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和超扫描技术相结合,探讨了社会互动中人际公平形成的脑机制,发现惩罚促进人际公平形成与互动双方决策和心理理论相关脑区更强的脑间活动同步有关,这一结果为脑间活动同步性作为惩罚下人际公平形成的客观脑指标提供了支持,研究也为探讨人际公平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研究已被《心理学报》接收,硕士生张如倩为第一作者,博士生刘洁琼为第二作者。基于近红外和脑电的超扫描技术,李先春教授课题组试图考察人际互动(如师-生互动,谎言识别与社会规范遵从等)过程中的脑间活动同步变化情况,探讨高级社会认知过程的脑机制,寻找这些活动的客观标记物,为进一步提升或改善人类社会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到了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CDLS-2018-02),上海市卫计委重点专科项目(ZK2015B01)和上海市卫计委项目(201540114)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张如倩,刘洁琼,李先春.(2019).社会互动视角下人际公平形成的脑机制.心理学报.[ChinaXiv:201906.00029] http://psych.chinaxiv.org/abs/201906.00029


Cheng, X., Li, X., & Hu, Y. (2015). Synchronous brain activity during cooperative exchange depends on gender of partner: A fNIRS-based hyperscanning study. Human brain mapping, 36(6), 2039-2048.


Liu, J., Zhang, R., Geng, B., Zhang, T., Yuan, D., Otani, S., & Li, X. (2019). Interplay between prior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on mode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as a neural marker. Neuroimage, 193, 93-102.


Pan, Y., Cheng, X., Zhang, Z., Li, X., & Hu, Y. (2017). Cooperation in lovers: An fNIRS-based hyperscanning study. Human Brain Mapping, 38(2), 831-841.


Wang, C., Zhang, T., Shan, Z., Liu, J., Yuan, D., & Li, X. (2019). Dynamic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underlying pain-induced cooperation in females. Human Brain Mapping. Online publication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

不代表三仓心理学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合作、投稿等请长按二维码联系小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