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出伏!长达40天伏期终于结束!高温日仅8个,但秋老虎仍可能来!



今天,上海正式“出伏”!

这意味着

 今年长达40天的“伏期”就此终结 

不过,虽然“三伏天”已经结束

可不意味着

申城今年的高温日不会再现

↓↓↓

事实上,往年在8月下旬甚至9月上旬,申城也不乏有35℃以上的高温天出现


这周天气不热,阵雨时常光顾


今年,申城是7月12日入伏

“伏期”为“加长版”的40天

 今天就是出伏日 

这两天

市民并不感到炎热 

↓↓↓

 今天没有雨水侵扰,25℃~32℃,全天多云到阴。


 周三至周后期,受海上偏东气流影响,分散性阵雨常来光顾,气温方面比较平稳,没有高温出没,最低气温25℃~27℃,最高气温也不过30℃~33℃。

纵观一周,阵雨光顾可能是常有的事,好在影响日趋减弱,出门带伞为宜,以防阵雨突袭


出伏后,上海可能会有“秋老虎”


出伏了

是不是意味着

今夏的高温就和申城说再见了呢?

还不能这么肯定

↓↓↓


尽管已经出伏,但上海历史上8月下旬出现高温的情况并不少见——

近些年来最为夸张的要算是2003年,8月下旬出现了8天高温,极端最高气温更是达到38℃。


就算到了9月上旬,如果副热带高压又将加强西伸,申城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也有再次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也就是市民常说的“秋老虎”。


气象资料显示↓↓↓

9月份出现高温日并不常见,1990年以来,只有9年有过9月高温,近10年来,2002、2003、2005年本市都出现过“秋老虎”,其中——

2003年的“秋老虎”很凶猛,9月上旬出现了连续6天的高温。


周五“处暑”

上海入秋还需再等上一个多月


本周五

上海将迎来“处暑”节气

 处暑,即为“出暑”

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但上海和真正的秋天

还有一段距离

↓↓↓


对于长江流域而言,真正的秋季,要比“立秋”晚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从气象学上来说——

上海现在还是夏季,常年入秋时间在9月底至10月初期待秋雨的市民,还需要再等上一个多月

■ 常年平均的入秋时间在10月2日,近10年来的平均入秋时间为10月5日。


■ 截至2018年的10年间,上海的夏季正变得越来越长,秋季正在被压缩——

夏季时间最短的是,2010年108天

最长为2013年157天


上海今夏高温日明显偏少


截至昨日,上海今夏一共出现了8个高温日——

7个出现在7月,1个出现在8月。

 今夏目前的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30日,为37.9℃。


8个高温日,相对于申城常年而言,可谓明显偏少。自1981年至2017年的数据统计显示↓↓↓

上海年均35℃以上高温日的个数为17个。


2017年出伏时,申城更是有26个高温日。


就2018年而言,在出伏之时,申城已经迎来了18个高温日。与其相比,今年的高温日要少了一半


上海今年“清凉”有多种原因


从5月19日入夏,到了7月20日,申城没有出现一个高温日。和常年的6月25日相比,今年上海的第一个高温日,迟到了快一个月。


今年的“清凉”,有多种原因。气象专家指出↓↓↓

原因1:冷空气活动频繁

7月上中旬出现的“凉夏”,主要是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的。江南地区持续降雨,本来就不热,加上不断泼下的“冷水”,气温想不低都不行。


原因2:台风来袭

而到了8月,得算上台风一“功”。先是“范斯高”,后有“利奇马”。“利奇马”虽然给申城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风雨影响,但也确实起到了“消夏”的作用。


出伏后昼夜温差加大

注意防寒

出伏后,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这些需要注意↓↓↓


切忌“乱穿衣”,应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


 要注意防寒,注意室内通风,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足够的睡眠休息。特别注意不能因为贪凉,就大吃冷饮、洗冷水澡、久吹空调。


 抵抗力较弱人群,在消暑同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减少冰镇食物的摄入,以清淡常温食物为主——

多吃冬瓜、萝卜、薏米等

多喝水,尤其是加盐或蜂蜜的白开水


老年人锻炼要量力而行,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等。


人民推荐

比"板凳族"更过分!上海地铁11号线上的一幕惹众议,网友:怎么带上车的?

上海游客遭香港示威者无故骚扰,面对“记者”追问,他一句霸气回答直接怼回去!



来源:劳动报微信,记者罗菁

编辑:陆雪苑、王文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