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顾小小(08届本):小小种子,在乡野大地“乘风破浪”
“我愿做一颗小小的种子,将青春与热情播撒在田野。”在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评审表彰会的决赛舞台上,来自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08届校友的“85后”女孩顾小小开着拖拉机,驰骋在乡野大地的画面让台下的观众十分意外。这个身材娇小、扎着高马尾辫,笑起来眼睛弯弯像月牙的女孩居然会开拖拉机,还开得那么英姿飒爽!
□记者 欧阳蕾昵
与“机”共舞的“女汉子”
15名青年岗位能手终评候选人在一起,常常会聊工作。当得知来自农口系统的顾小小会开拖拉机后,小伙伴便赐予她“女汉子”称号。其实,第一次开拖拉机,顾小小还闹了个笑话。当她灵活地爬上拖拉机坐进驾驶舱,很自然地把脚向前一伸,没想到,够不到油门和刹车!尝试了几次,小小只得站起来操作。可是,这台老式的机器似乎偏要和女性驾驶员过不去,方向盘沉如巨石,小小索性身体向前倾,紧紧抱住方向盘踉跄前行。每次转弯时,还得使出吃奶的力气打圈,一圈开下来,背后早已湿透。就这样磨合了几个月,她硬是把农机驾照拿下了,成为了与“机”共舞的“女汉子”。
“很好奇,开拖拉机到底和开汽车有什么不一样?”2016年,入职农机研究所的第四个年头,小小和同事朱春燕动了考农机驾照的念头。在这之前,鲜有女性尝试。“不操作它,就永远没法真正了解它。”顾小小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读的是水利专业。进入农机研究所工作后,她将所学专业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设计、开发、应用、实践,只为各类农机具更适应上海地块特点。
有了驾照,小小发现,原来每台机器都有它的“脾气”。在设计时,除了考虑整体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外,还要增加“田块适应性”这一项。有一次,小小来到位于浦东的清美基地准备测试蔬菜收割机的效能。之前,这台机器已通过成果转化,在别的区也“试过水”,没想到,偏偏在浦东出现了“水土不服”。才开了没几分钟,刀头居然打断了。小小赶紧亲自操作了机器,才发现这里的土壤特别硬。还有一次在青浦做实验,拖拉机居然陷进土里出不来,无奈只得叫来吊车帮忙,这次的原因是土质太软。“不同于工业机器,农机实验要兼顾环境、气候、土壤等多项因素。像水稻课题只能放在每年5~10月。”遇到一次困难,便积累一次经验,小小深谙这个道理。
九个区316次蹲点
“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一百遍,不如下地实践一次。”
稻田里、菜地里、大棚里, 316次下乡蹲点,足迹遍布9个涉农区23个镇39个合作社,34场科普活动、75次操作培训、数百次试验、服务近千人次农民……在为三农奉献的时光里,小小就像一颗种子,深深扎根于泥土里。
炎炎夏日,她在崇明连续蹲点两周,每天按农民的作息时间工作:清晨5点起床进大棚,午间休息后,下午3点再次入棚。几天以后,裸露在外的手晒得黝黑黝黑。难得田里来个年轻人,村里的阿姨时不时地送来玉米、西瓜。“看到年轻人在干农业,就觉得农业有奔头了。”村民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小小为之动容,“祖辈、父辈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让农业生产不再辛劳,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蹲点的住宿条件比较差,板房里闷得像个大蒸笼,小小便联想到大棚作业的环境。传统农机大多用燃油,废气很大,加上棚里通风不佳,容易对作业者的健康造成影响。为此,小小用电机替代燃油,对农机进行智能化改造,搭载物联网、路径规划、视觉识别和语音识别等技术,为它们添上灵活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让农机发挥更大效能。
自主研制16台套装备
一颗种子的力量渺小,更多的力量齐聚乡村,才能播撒希望、收获成长。从理论到实践,从案桌到田头,小小带头组建了一支青年研发团队,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研制出本地适用的农业装备16台套,推广应用面积达19500多亩。
因为专业学的是水利,小小尤其关注与水有关的内容。她发现传统水稻灌排劳动强度大、灌水不均,便主持申报了课题项目“水稻灌排自动启闭装置系统的研发”,利用机械原理和水力特性,小小带领团队研制出了节水、节能、省工、省时的灌溉、排水自动启闭装置系统和报警系统;她十分看好高效环保的植物工厂,在对上海现有植物工厂装备应用现状进行“地毯式”调研后,小小的案桌上有了一叠厚厚的需求和装备投入经济效益分析——由此找出了制约植物工厂发展的因素,为工厂装备技术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她长期关注旱地喷灌育秧技术,通过无数次的试验示范,终于探索出与水稻育秧农艺相结合的灌溉制度和育秧技术,研制出适用于旱地育秧的灌溉装备系统,推动水稻育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为水稻的高产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打下装备基础。
农民变“码农”
在蔬菜机械自主研发的日子里,小小连连碰壁。上海市民爱吃绿叶菜,而绿叶菜的品种五花八门,国外引进的收割机并不能适应上海的现实环境。在本土化改进中,一开始,菜叶一割就散,一片片的完全没有“卖相”。经过多次改进,自动自走式绿叶菜收割机不仅保留了菜的商品性,且成本较进口节省了60%。看到农机手驾驶着机器,开过一垄垄鸡毛菜地,眼前的菜地宛若一张绿色地毯,被徐徐掀开。在机器前端的刀片和传输带作用下,短短60分钟,一亩绿叶菜便收割完毕。小小知道,按以往纯手工操作,需要5位菜农整整工作一天呢!
让机械作业真正解放劳动力,减轻农民负担,是小小从事这份职业的最大动力。“三个老农两百岁”,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唯一途径便是“机器换人”。每次下田,小小会与农民一起收菜、向他们讨教生产经验。在闲聊中她得知,许多老年农民排斥机械,除了成本高、学起来费力等原因外,他们迫切地希望维修等社会化服务能跟上。
“生产劳动力少,其实农机手的缺口也很大。”接下来,小小计划再去读一个自动化专业,希望将来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农机装备由1.0提升至自动化2.0,甚至到智能化3.0版。到时,年轻人愿意来到农村,坐在办公室轻松操作机器,便可掌控大田情况,成为引领时代的“码农”。
一颗小小的种子
去年拿到了市级奖项,今年,小小再获一枚“国字号”荣誉——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站在舞台上介绍自己,小小的开场白朴素又动人:“我学农,从事农业,是地地道道的三农人。”就是这样一名年轻的三农人,在短短几分钟便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投票环节,小小看到,观众的眼神带着善意,饱含着信任。他们知道,餐桌上的食物原来是如此用心生产出来的,他们感受到,都市现代农业的背后有小小这样的岗位能手在倾注全部的心血,他们期盼着,更多年轻的“顾小小”能在乡野大地里乘风破浪、逐梦青春。
这就是顾小小,一颗小小种子的故事。
本文全文转自东方城乡报,2020年07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