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友记 | 郭艳玲:切实关注民生,做好产业扶贫
校友简介
郭艳玲,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01
选择农大,朴实学风影响深远
2003年,郭艳玲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就读农业推广硕士,那时在职教育刚刚开始施行,怀着对农大憧憬,郭艳玲来到农大。在农大的学习时光,农大精神对她影响很深。尤其是老师的那种敬业精神,特别是导师韩建国先生,虽然现在已经去世了,但仍然在她后半段的人生经历中给了她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郭艳玲认为研究生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加深入;二是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上有所提升,对以后工作的影响巨大。郭艳玲是做草业研究的,在研究生期间她收获了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她在韩老师的基地——张家口坝上的固原牧场实验基地学到了许多实践方法。韩老师教给了她方法,同时在精神上开阔了她的视野,也解决了她多年在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此外,郭艳玲认为,农大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一种朴实的精神。谈到农大精神,郭艳玲用朴实无华、接地气来概括,一种为了我们国家的农业事业默默奉献、不知疲倦、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样的精神。在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她就是本着这种精神,本本份份,老老实实,肯下工夫,肯沉到田间地头,沉到老百姓生活中,沉到生产的第一线,切切实实地干一些实事。在她看来,无论是科学实验还是技术推广,都要做出自己的贡献。她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哪一件都离不开农大的培养。虽然她在农大读的是在职硕士,但她收获满满。除了精神的浸润和学术的熏陶,她也收获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情义。这些老师同学,也给了她很多的帮助,让她更加充实了积极的能量。
郭艳玲 (左一)返校与班级同学合影
02
入户引导,用专业助力脱贫攻坚
在扶贫方面,郭艳玲主要是做新产业和宣讲。近几年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她结合学习领会的在《两会》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基层宣讲,她亲自入户把关于三农方面的一些精神政策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农民。在她看来,农民之所以贫困,很大原因是思想认识落后,观念陈旧,所以每当她有机会接触农户时,她就抓住机会,和农民们讲国家三农方面的政策,以及扶贫方面尤其是产业扶贫方面的框架和思路。
在新产业方面、大农业方面,郭艳玲重点聚焦草原技术,尤其是针对当地的情况如缺水干旱的问题,给农民做一些引导。比如调整种植结构,我们国家镰刀弯地区是减少玉米的种植,但是为什么要减少玉米的种植?老百姓很多时候不明白。只要她下乡,和农民交流时,都会有意识地向大家解说:在当地,水资源是制约农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克服这个瓶颈,同时使农牧业生产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国家才会提倡减少玉米的种植,而增加一些杂粮杂豆、牧草以及野生蔬菜的种植。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引导下,让当地农民对国家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也让当地的产业扶贫也更加顺利。
03
深度思考,为脱贫攻坚建言献策
在扶贫经历中郭艳玲感受最深的一次就是她在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遇到的一个妇女的经历。这个妇女大约40岁左右,有三个孩子,两女一男。当年因为孩子多,负担重,老公外出打工,她在家种地收入很少,被村里认定为贫困户。但是她从未放弃找出路脱贫。从2018年开始,喇嘛板村通过国家的扶贫项目,建了很多的温室大棚,并引进了商都县的一个马铃薯生产龙头企业种植马铃薯。这个妇女就包下大棚种植马铃薯,在马铃薯生长期,继续外出打工,或帮人锄地的,或参与种植管理。平时,还经常教育孩子要勤劳,马铃薯收割季的时候,她就带上孩子一起去地里收割,谁干的多就给谁奖励。冬天农闲的时候,又在自己家里放上一张小餐桌,给当地修路的施工队做饭赚钱。完全靠自己,她脱了贫,而且走上了小康之路。真正体现了“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
郭艳玲提到,她的家乡乌兰察布是属于贫困人口多的地区,但是这几年,经过国家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企业参与,贫困户已经实现脱贫,而且农民的生活渐渐走上了小康之路。在郭艳玲看来,只要农民肯劳动,愿付出,在国家的帮助下就一定能脱贫。
她认为扶贫中最关键的就是产业脱贫。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才能持续增加收入,这些贫困户才能发展起来。老百姓一方面通过把自己土地转让和租赁给企业或者是合作社获得一笔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这些产业里打工赚钱,没有后顾之忧。
除了产业扶贫,她认为政策的导向、扶贫资金也十分重要。下一阶段要巩固这些脱贫户,严防返贫。一方面需要在政策导向上有得力的措施政策;另一方面还应该扶持一些企业龙头、带头人、合作社等等,让他们在乡村扎下根儿,在乡村发展产业。
郭艳玲说,每当她入户问到农民生活的时候,农民总是乐呵呵地回应她:中国共产党好!从农民洋溢着笑容的脸上,她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自己入户调研的动力也大大增加。
如今,郭艳玲依旧忙碌在基层一线。她希望农大学子能踏踏实实的把专业学好,理论联系实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希望更多的人从事三农,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end-
文:张惠媛
编辑:卞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