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友记 | 罗兴基:用科技点亮那片草原
【校友名片】
罗兴基,2000-2004年本科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专业,2004年8月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在县委组织部从事秘书工作。后致力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应用落地,积极投入现代智能工厂规划建设,实践新型农业合作社经济,助力区域农业现代化。现任内蒙古卫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乡村振兴总监。
己亥末,庚子初,新冠疫情猝不及防地闯入所有人的生活,奋战在内蒙古乡村振兴一线的罗兴基也不例外,新冠疫情令他原本就需要进行的实地考察工作更难推进。“一线不一定要在田间地头,对于我们这些长期耕耘在健全乡村通信网络与大数据平台、打通数字化最后一公里的科技工程工作者来说,我们也是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
2004年夏,罗兴基同大多那时正面临毕业大关的工科生一样,本科四年一直都在“教室-图书馆-宿舍”的三点一线中朴素却也充实地涂写着自己的生活,虽有一身严谨的学术风气,但也不知道如何把画工程图时追求最小误差的那股劲儿转化为踏入社会大门的勇气,恰好就在最迷茫之时,罗兴基看到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招募启示。那时候的内蒙古还没有像现在,很多地区只是一片碧色茫茫的草原,但罗兴基却想起自己在学习党课时书记的那一句“我们努力奋斗的事业最终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农业的振兴”,他不知怎地心中生出了一刹坚定的火,也没多和家人商量,毅然交上了报名表。从此,他的心就与那辽阔苍远的蒙古草原绑在了一起。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参与改造自然资源盐碱地30万亩,规划建设农业通信网络3万公里,参与区域数据中心建设,服务对象超过2000万人口;他积极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研究,努力打造区域智慧中心。
节水灌溉调勘
乡村振兴科技抓手
农大精神、学识双双实践
初入农大,来自南方的罗兴基就被具有浓厚北方特色的砖楼所吸引,在一幢幢历史感的教学楼间流连之时,他的内心就已经埋下了一颗发展农业农村科技化的种子。在农大的学习生活是新鲜而又充实的,本身就对工程感兴趣的罗兴基更是如鱼得水,常常与教授对一个问题探讨而误了饭点,正是这一次次深入的探讨以及在实验室废寝忘食的夜晚练就了罗兴基扎实的基本功,令他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大放异彩。
“在农业科技领域上,中国农业大学有太多优秀的教师学者,我在农大四年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带我领略了科技工程在农业农村的优良实践。”毕业十七年后的罗兴基感慨万千,自己这些年在内蒙古乡村振兴大数据通信工程上的实践,与当初的知识储备实在是分不开。
走乡村振兴路需要强大的思想引领,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罗兴基不变的坚持。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罗兴基不禁感慨:当初何其有幸,遇到了许多不仅在农业农村科技领域带他遨游、更是在思想政治领域引他深入的老师,让他对社会主义事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科技强国、科技兴农在罗兴基的心里变得更加明朗。也正是有了早期理论思想的支持,使得罗兴基在之后的基层工作中有了更大动力。
“理论要在实践中才能见真章”,在罗兴基十余年的乡村振兴生涯中,沙漠勘探、深入草原调研都是常有的事。在那一连十几个小时都喝不上水的时候,在那银河照亮的草原上的蒙古包里休息的夜晚,是心中的光支撑着罗兴基完成自己的工作。
与外国技术专家交流
“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总要有人去做”。
农业农村产业规模化
通信网络全覆盖
和林格尔县,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中部一个普通的县城,“十几年前我记得我刚到那里的时候,富裕的农户很少,大部分都是靠零散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标准的农村自给自足型经济。但经济要发展,很多基础设施都面临转型升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紧张,对外招商的条件无法吸引有过硬实力的企业,方方面面亟待提升”。
罗兴基在刚到和林格尔县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任重而道远,对于满腔热血刚刚参与西部计划的他来说有着充足的干劲,加上在大学科技工程领域打下的坚实基础,罗兴基相信通过自己之后的努力一定能让和林格尔县焕然一新。事实证明,他的确做到了。
和林格尔县属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 "之说,总体地形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这样的地形地势条件对农业发展来说其实是大有裨益的,而历代和林格尔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根据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他们世代勤劳踏实地耕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单一的分散式农业和畜牧业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以前的农业发展模式无法形成科学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实体,再加上物价的飞速上涨,和林格尔县的农业农村发展急需改革。
罗兴基在大学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同时他也对大数据通信网络有着大量的研究,当时互联网大数据才刚刚盛行,而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来说信息传播较为闭塞,更新迭代较慢,罗兴基这批人的加入无疑是为和林格尔县注入了一股新鲜而又关键的力量。
畜牧产业调研
在罗兴基下乡工作的初期,他需要到各村镇深入走访勘察各地,了解基础建设情况,同时跟随政府科员做定点帮扶,提供技术支持。和林格尔县的大部分乡镇村与村之间间隔较远,甚至很多牧民与牧民、农户与农户之间也有着非常“可观”的地理距离,但当时罗兴基一行人的工作任务就是要访察各村镇的情况,勘探地理位置判断是否适合建立站点以覆盖通信网络,以便收集大数据,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而这样的客观情况就要求他们必须有着超乎常人的身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的意志,甚至在沙漠中临时露宿都是家常便饭,但罗兴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因条件的艰难而流过一滴泪。相反,他深深知晓这份工作的重大意义,更是牢记着自己身为农大学子的使命,每每遇坎他就“关关难过关关过”。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罗兴基等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将和林格尔县从原先分散的农业农村合作经济转变为现在政府集中农户大数据物联网农业合作式产业。不仅如此,他们还深入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大数据通信平台与农业实时进展进行有机结合,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互联网查看和林格尔县各地田间地头的情况,真正做到了科技兴农。
畜牧产业调研2
科技农业步步升
农人情谊紧相连
“这几年我已经转到管理岗了,虽然没有再像年轻时那样走村访户,但现在通信网络已经基本全覆盖,我们收集信息也不用再那么麻烦,而且我自己现在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技术上面,我们最近一直在数字化工程上下功夫,想要在效率上有更大更好的突破”。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罗兴基已经成为了内蒙古卫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乡村振兴部的总监,他对他的团队要求一直都非常严格,“乡村振兴容不得我们一点马虎”。
除了在技术领域不断深耕,罗兴基还很注重从各个领域振兴乡村,罗兴基还在百忙中联系服务母校在蒙校友,他在这十几年当中一直都在联络分散在内蒙古各地的农大学子。“乡村振兴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多方配合。中国农业大学培养了大批大批在农业农村各个领域的优秀学子,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集思广益,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一股强有力的河流,灌溉内蒙古的一村一户,让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的福利真正流到每一位农民牧民的心坎里”。
而对于新一代学农研农的学子,罗兴基有着极大的期望,他用三个词总结了农大精神:实干、豁达、奉献,他认为,身为未来农业科学领域的栋梁之材,强农兴农是我们不变的使命。实干,干的是基层农民最关心的实事;豁达,想的是最后想要解民生之多艰的目标,而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奉献,献的是我们每一位农大人热烈而又美好的未来,中国农业的征程新画卷等着我们来谱写。
“在科技兴农的路上,我们跟随着组织踏上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希望待到山花烂漫时,你我都能欢聚在这片富饶的内蒙古土地上,看那风拂青青草,羊儿悠悠游”。
往期回顾
2015年以来,校友办共计组织近200小队/学生志愿者,600余大学生,参与寻访校友活动,走访/云寻访600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行各业校友,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采写:李嘉璐
编辑:荆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