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3分钟系列之:中秋“月文化”——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2016-09-14 中国3分钟 中国网


即将到来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仅次于春节的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月亮圆满、晶莹,格外吸引人。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286ps695&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人对月亮非常钟情,古时的文人骚客特别喜欢用月亮来寄托情感。宋代词人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中秋佳节被大家吟诵最多的词句之一。


中国人还有很多关于月亮的美丽想象。在民间,流传着月下老人的传说。“千里姻缘一线牵”,月老用一条红绳掌管着人们的爱情和婚姻,很像西方的爱神丘比特。只不过丘比特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小孩,而月老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


此外,有关月亮最重要的神话故事就是“嫦娥”了,相传,嫦娥是一位住在月亮上的仙女,身旁有一只兔子(中国人称“玉兔”)陪伴。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前,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就曾对太空中的宇航员说:“有人要你们注意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一个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你们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国大兔子。这只兔子很容易找,因为它总是站在月桂树下。”宇航员科林斯立刻回答说:“好的,我们会密切关注这位兔女郎。”


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对月亮充满了向往。中国的探月工程也以“嫦娥”命名。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怀抱着“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将嫦娥和玉兔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尽管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月亮上没有仙女,它不过是一颗沉寂的星球。但是现在,每到中秋晚上,月圆之时,中国人还是会拜月、赏月,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人们一边探索未知,拉近着与月亮的距离,一边保留着传统的中秋习俗,中国人的月亮情结就这样绵延至今,而与圆月相呼应的团圆和睦、圆满包容的中国文化和精神生活也一直延续下来。



在中国人的深层观念里,圆、合、和,是内在相通相融的,属于同一个文化心理结构。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时候也希望人间圆满。团圆,成了这种家国观念生成的心理元素,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的深层心理结构。这种深层心理结构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结构形态,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层心理依据,也是我们今天努力圆中国梦的一种精神资源。

——传统文化学者 李汉秋


中秋佳节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应回归文化本源,剥离金钱与权势的伪包装,回归乡亲、友情、亲情的淳朴与纯真,用朴素的情怀催生文化共识,用文化共识推动民族利益和家国情怀。

——评论员 董国昌


过去节日的最大功能为祭神,中秋节也不例外,它包含着人类对月亮的惊喜与恐惧。一般认为,西方人崇拜太阳神,中国人更爱月亮神。或许,这与中国人写了大量月亮诗词有关。实际上,月亮神话是世界性的古老神话,其主导内涵是“生命的繁衍与永恒”。在印度、希腊、罗马、波斯等人类最早文明的发源地,都存在月神崇拜,并非只有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

——天津民俗学者 徐凤文



一个人一个中秋


中秋节的精神文化要好好呵护


每逢佳节鸣警钟旨在绷紧反腐弦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李兆彧

本期校对:张安


投稿邮箱:misd-zhiban@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