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帧像 | 两代人的高考 改变着同一个中国

2017-06-09 尚阳 王怀荣 中国网

1977年10月,当韩景阳第一次从广播中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她无比激动。


“虽然之前同学有议论可能会恢复考试,但是直到亲耳听到广播,才敢相信是真的。”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韩景阳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说。


高考的恢复,改变了当时中国数以万计的青年命运,韩景阳因此与清华结缘,走上另一种人生。


↓↓戳图,还可观看更多精彩组图哦~↓↓

清华大学1977级自动化系学生韩景阳与室友在宿舍内学习。


一九七七年的高考,如何改变他们的人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11tlb2b5&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77年的高考故事:招收27万人570万人报考

1952年,新中国实行高考制度,1966年,高考制度被取消,高校停止招生工作。1977年10月21日,教育部决定开始恢复高考。


1955年,韩景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商业机械研究所试验厂上班,成为一名普通钳工,一干就是三年。当得知恢复高考后,韩景阳第一时间为自己报名考试。


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李风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1970年,没能继续上高中的李风被分配到清华大学当“青工”,年少的李风对看书几近痴迷,他曾让分配到图书馆的青工帮他偷偷借书,每天晚上,他大量地阅读历史、哲学、文学等方向的书籍,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返课堂。


1977年的高考,招收27.3万名学生,却有570万人报考,年龄横跨13岁到30余岁。半年以后,1978年的夏天,依然有590万人报考。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信息教研组研究生答辩会。


“那时候可没有各类辅导书,我们只能找出课本自行学习。”韩景阳说


备考时的韩景阳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复习功课,“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同学们纷纷找到了各自的中学老师,希望他们能做一些考前辅导”。


韩景阳的高中在北京八中就读,一次她的政治老师义务为考生们讲授考前复习内容,她提前了20分钟来到学校,走到教室门口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平时只能容纳四十来人的教室,竟然挤满了近百名学生,有的同学甚至直接把窗户打开,站在教室外听课。


“同学们当时经常互相分享老师的辅导信息,哪里有老师开讲,大家就到哪里去。”韩景阳说。


而李风备考期间更加“拼命”,临近考试前一个月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复习到凌晨两三点,从未间断过。

胡东成教授在课堂讲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李风还时常会约着自己的朋友聚在一起学习,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当时觉得能考大学就像做梦一样,所以必须尽全力考到最好,牢牢把握住机会。”李风说。


在选择填报志愿时,韩景阳坚持报考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当时就是觉得电子技术比较尖端,我们国家真的需要发展,总想着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好一些。”韩景阳说。


李风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全国竞争强度无出其右的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专业。“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成为了他的座右铭。

1982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合影。


高考从单一制走向多元化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续扩招。


到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我觉得现在能上大学的比例变大了,许多学生考虑的可能更多是能不能上一个好大学以及好专业。”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大二学生袁淑文告诉中国网记者。


袁淑文在高考时参加了“领军计划”(“领军计划”为清华大学制定的自主招生计划)。获得江苏省数学竞赛一等奖及良好的课外社工成绩,让袁淑文得到了清华大学的加分项,顺利进入自动化系。


2003年,首批22所部属大学试行自主招生后,十多年来,高校自主招生走过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到如今高职院校与学术型高校招生分类招生,以统一高考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的不同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常务副所长洪成文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高考正在努力打破“一考定终身制”,自主招生可以弥补高考“笔试”单方面招生所滋生的弊端。


“此外,未来的改革还可能将学生平时的学习和表现纳入考察范围,以便使人才选拔更加全面,这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即将考生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成高考选拔人才的依据。”洪成文说。

首届“清华学生十杰”评选揭晓,自动化系博士生张佐(右三)名列榜首。


高考40年改革足迹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从1977年起,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制度。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


1994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消除了国家计划招生和调节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30%,甚至50%。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逐渐开始收费。


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不超过25岁”和“未婚”的限制,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现网上录取。


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重点院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部分省份自主招生。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此后,上海、浙江两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对文理不分科、探索“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内容进一步细化。


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外,其余26个省份均选择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文字:尚阳 

策划:尚阳 

摄像:王怀荣 黄富友 高南

摄影:陈维松 

剪辑:王怀荣

供图: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翻译:李艺琦

监制:陈维松 王梦泽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网

All About China


中国网客户端

上!线!啦!

9种语言

近80个特色栏目

辐射200多个

国家和地区

共同讲述

同1个中国故事


中国网——你从未和中国如此接近

点我下载客户端



大家都在看

大快人心!国务院严厉问责此事,昨天百余干部被查,含16名厅官!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揪心 | IS宣称杀害两名中国公民 外交部凌晨回应:正核实

怪谁 | 高考考场时钟停走20分钟,考生误估时间未答完试卷……


本期编辑:武林娜(实习)

本期校对:王梦泽


投稿邮箱:misd-zhiban@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