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致敬丨113岁抗战老兵一度病危,家人鼓励:再坚持100分钟就是抗战胜利72周年!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连日来,在全国多地人们自发来到博物馆、反法西斯胜利纪念遗址地等,铭记那段历史。对113岁的抗战老兵董济民和他的家人来说,这个纪念日尤为特殊。
“爸,再过100分钟就是抗战胜利72周年,坚持!”这是9月2日晚董济民的儿子在他病榻前说的一句话。由于心肺功能衰竭,这位大陆健在的最年长抗战老兵已经住院近一个月。虽然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并一度病危,在抗战胜利72周年来临之际,家人希望老人能够坚持下去。
董济民病危时,儿子为父亲加油
1904年12月,董济民出生于河北乐亭,幼年即随家迁往吉林。念过几年私塾后,董济民在当地有名的百货店“玉茗魁”当起了学徒,主要负责记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打到家门口的日本军,董济民辞去百货店的工作,弃商从戎,加入了由冯占海带领的吉林682团(后改为东北义勇军682团)。由于能写会算,在部队董济民主要负责文书工作。
1932年,682团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63军91师,董济民任军部少尉文书。之后他随部南下,在91师任中尉军需,不仅负责文书工作也担任军械员,负责枪弹的管理与分发,军需工作也让他看到了当时中国军队和日军之间存在的巨大装备差距,“小日本就是家伙厉害”,董老曾如此评价。
2015年,董济民参加抗战老兵肖像展
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董济民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以及贵州的独山战役等。
1943年,董济民随军到河南,参加著名的豫湘桂战役。“我们是先头部队,日本人没有占到便宜。”老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依稀记得当时63军91师是先头部队,与日军激战,伤亡重大。“太惨了,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到处是尸体。”老人说,但他们还是打退了日军进攻。
抗战结束时,董济民在辽宁锦州见证了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了!我们把日本人赶跑了!天下太平了!”董济民由衷地高兴。
新中国成立后,董济民举家迁往北京,在前门大街做鞋料生意,其间曾经回到妻子的故乡河南漯河生活了13年,直到1979年再次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闲不住的董济民开始卖起了报纸。在永安里秀水街口,董老每天骑着自行车取报、卖报,一干就是20多年。董济民的儿子董希武回忆道,父亲直到90多岁时还骑着自行车卖报纸,“不是贴补家用,其实就是给自己找点事儿做。”
数十年来,董济民闭口不谈自己的经历。近年来,董济民才开始参加各种纪念抗战的活动,为人们讲述他的抗战经历。
3年前,记者曾经前往董济民位于高碑店兴隆家园的家中探访,当时董老正在用放大镜看报纸。家人说,每年到9月18日,董老都会唱起《松花江上》这首歌。当时已经110岁高龄的他除了听力严重衰退,身体依然十分健康。
两年前,董济民还曾参加抗战老兵肖像展。在和志愿者们互动敬礼时需要别人提醒,但当敬礼时还是会坚定地举起右手,动作有模有样,不失当年风采。
当时在场者描述:“111岁的董济民在志愿者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到挂着自己肖像的地方,摆出姿势进行合影。他虽然听力不是很好,也不太擅长表达,但还是乐呵呵的,嘴边挂着笑,不断满足着一些热心观众的拍照要求。”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是董济民给自己的八字“铭言”。在一张皱巴巴的白纸上,北青报记者看到了董济民为这8个字手写的注解:顺其,就是不主动,听之任之;自然,就是没有经过人为的手段,顺着它发展;随遇而安则是能顺着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昨天,董希武告诉北青报记者,“父亲的愿望就是活到120岁。”也许是为了达成这个愿望,董老平时生活非常自律,饮食上不吃烫、不吃凉、不吃剩,生病前几乎天天都会下楼遛弯。
董希武说,“今年春节以后,父亲就基本只吃流食了,不过身体状况倒还不错。”清明时还去陵园给老伴宋桂新扫了墓。
董济民和宋桂新两人携手走过80余年,2011年两位老人登上北京春晚,当董老说出“我和老伴结婚八十多年了,生活很好”时,老伴宋桂新突然亲吻了他的脸颊,然后害羞地笑了。董希武说,母亲一年多以前过世后,对父亲影响挺大。
上世纪20年代的某一天,董济民所在的军队路过宋桂新的家乡并驻扎当地,经人介绍,两人成婚。
没有上演如言情剧中的风波迭起、爱恨情仇,二老的一辈子平平淡淡,按董老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一辈子就这样,挺好。”2011年时,106岁的丈夫每晚都会为96岁的妻子铺床叠被。
今年8月9日,董济民因为心肺功能衰竭住进了医院,如今只能靠呼吸机来维持。
董希武说,父亲刚入院时还因为打针难受,经常会把输液针拔掉,不得已家人给老人戴上了防抓手套。
住院以后,董老的病情逐渐恶化,到现在已经“不认识人了”,但他似乎仍能感受到医疗器械带来的痛苦,家人不得已用绳子将他的两臂捆在床边的扶手上。
到了9月2日,医生曾经考虑对已经病危的董老进行切管治疗。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董希武和家人拒绝了医生建议,“我想让父亲少受点苦,平静的走。”
“爸,再过100分钟就是抗战胜利72周年,坚持!”9月2日晚上,董希武在父亲耳边鼓励老人,希望他能挺过去。好在,老人的各项指标一度呈现危险状况之后,又很快恢复了平稳。
昨天,北青报记者在医院的病房里看到,董济民戴着呼吸器躺在病床上,不时会抬起手臂,戴着防抓手套的手不断摆动着。
家人说,他肯定记得这一天,他肯定会坚持下去。
NEWS
﹀
﹀
﹀
8月28日午后,蔺芳苏小心翼翼地摊开手掌,露出掌心一片黑色碎片,较重的河南和四川混合口音,“这是从老伴的骨灰里找到的,他带在身体中已经六、七十年了。”
8月21日下午,老伴耿志文紧紧地闭上了双眼。
两天后,耿志文的遗体送往殡仪馆火化了,在他骨灰里找到一枚有着指甲盖大小的黑色金属碎片。“父亲曾讲过,战争年代他被炮弹炸伤,身体里有弹片取不出来。”耿志文的儿女回忆。
86岁高龄的蔺芳苏,盯着掌心的黑色碎片,喃喃自语,“这个跟了他几十年,比我跟他在一起还久。”
“我和他是1957年成的婚。”她说,那时候,耿志文已来到成都工作,“他是后勤组织部的任职,我在职工医院。”后来,在医院院长的撮合下,两人在成都结了婚。
由于在抗日战阵、解放战争时期受过伤,耿志文随着年岁增长,一遇到天气变化,身体多处就出现疼痛,“已开始以为是风湿,听他讲了才晓得是弹片留在身体里了。”蔺芳苏说,也是因为战争,丈夫的左手被子弹打穿,“后遗症就是变得不灵活,也不能提重物。”
“我也是军人。”蔺芳苏说,她从河南进入军队,学的是护士,后来还学习了检验学,“我之前陪他去检查过,发现他的腰和臀部里面,其实还藏了12枚弹片,因为战争年代的医疗条件,就没被取出来。”
她说,这些留在他身体里的弹片,虽然折磨了他大半辈子,“但后来也就习惯了,也不愿意取出来了,这些是他的作战证明和记忆。”
3月27日下午15时许,张俊卿老人因心脏衰竭在四川绵竹的家中辞世。98岁的老伴谭道深伤心难止,绵竹最后的老兵夫妻从此形单影只。
张俊卿与丈夫谭道深上个世纪曾先后考入黄埔军校,后一起参加过潼关保卫战等对日作战,并救下一名无辜日籍产妇和婴儿。2015年,夫妻双双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母亲是27日下午3时左右走的。”老人的三儿子谭德政说,虽然没有什么疾病,但近年来母亲衰老得严重。今年2月初,母亲不小心在客厅里面摔了一跤,股骨骨折。家人将她送往医院治疗,一直没有痊愈,外加她心脏也不太好,最终因为心脏等器官衰竭撒手人寰。
老人生前遗愿,后事一切从简,希望老伴要好好活着,不要过度悲伤,也不要太思念她。
“谭大爷深爱着老伴,今天早上下葬的时候,他坚持拄着拐杖到张俊卿坟前送她最后一程。”亲戚张赐珍介绍。其实因为担心谭道深伤心,子女们本不愿他去参加母亲葬礼。
当鞭炮声响起,谭道深再也坐不住了。他慢慢打开衣柜的锁,拿出一个盒子,小心翼翼取出一枚纪念章。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夫妻俩各有一枚,这是夫妻两人最珍爱的两枚纪念章。
“你扶我一下,我要去送她一程。”谭道深对张赐珍说,然后步履蹒跚地走出家门。走到老伴坟前,老人弯下腰将这枚金灿灿的纪念章放在爱人骨灰盒旁,“她希望我好好活下去,她想我的时候可以看看纪念章,我也一样。”老人对亲友说。
在鞭炮声中,黄土掩埋老伴的骨灰,谭道深泪眼蒙胧。
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石牌保卫战的苏州籍抗战老兵陶基烈,8月17日凌晨在武汉逝世,享年98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后,随即向苏州进攻。当时,陶基烈正在苏州家中,他的母亲在日军的轰炸中遇难,遭受过日军欺凌的父亲临终时对陶基烈说:“去打日本人!”
1943年5月,日军攻陷宜昌。25日,渡过清河逼近石牌要塞。中国军队第十八军负责戍守石牌要塞,陶基烈所在的第十一师守备石牌要塞的核心阵地。日军在石牌周边集结了两个师团、一个旅团,集结10万大军恶狠狠的朝中国军队扑来。陶基烈和战友们一同经历了这一后来被战史学家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惨烈战役。
石牌保卫战的胜利,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的美梦,粉碎了日军攻打重庆的部署,遏制住了日军肆意践踏的铁蹄。陶基烈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在2015年9月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陶基烈老人(右)
由于工作和身体的原因,老人离家抗战后就再没有回过苏州。阔别家乡苏州几十年,老人一直眷恋着家乡,去年,几位志愿者为老人准备了苏州的三虾面,他感慨的说道:很想苏州,就是我老了,身体不好,下楼都不行了。想起家乡的三虾面,这是最好吃的东西,武汉买不到啊。
中国网
All About China
中国网客户端
上!线!啦!
9种语言
近80个特色栏目
辐射200多个
国家和地区
共同讲述
同1个中国故事
中国网——你从未和中国如此接近
“金砖时间”开启!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的演讲全文
最新 | 厦门会晤有望取得哪些成果?商务部这样说
中外观 | 作为东道主,中国发布的“金砖+”朋友圈收获多国点赞!
(来源:北京青年报 北京晨报 封面新闻 成都商报 澎湃新闻等)
本期编辑:吴婉玲(实习)
本期校对:李兆彧
投稿邮箱:livexwy@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