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为西方炒作所谓中俄“锐实力”把把脉
西方对自己用“软实力”,对中俄却用“锐实力”,这一刻意区隔,可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再次凸显了其挖空心思给别国尤其是对手“贴标签”的话语霸权。
近来,西方主流媒体(英国《经济学人》、美国《外交》等)与所谓的“非政府组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自由之家等)“不约而同”地一唱一和,竞相炒作中俄两国以所谓的“锐实力”对外施加影响,诬蔑中俄干涉别国乃至西方发达国家的“内政”,在国际舆论场上掀起了一股“中俄使用锐实力论”的歪风,对此须予以重视并有效因应。
本质并不复杂,动机绝不简单
其实,西方所谓的“锐实力”不过就是包括人文交流与发展模式等在内的“软实力”,只是因为中俄两国的软实力及其运用在某种程度上赶上甚至超过了其始作俑者的西方大国,使得后者越来越感到“不适应”、“不舒服”、“不习惯”,便炮制杜撰出所谓的“锐实力”,并专门用在中俄这两个“走自己的路”的新兴大国身上,耸人听闻地说什么中俄两国发展与运用软实力具有“攻击破坏性”、“目标精准性”、“战略谋划性”。
必须指出的是,西方的这一新论调是以中俄所谓的“威权国家”抗衡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为其“前提假设”,反映了西方对外仍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线,唯我独尊、“唯我独优越”、有色眼镜、冷战思维的固有心态,及其一贯抹黑丑化中俄新兴大国的政治偏见、文化歧视与双重标准。西方对自己用“软实力”,对中俄却用“锐实力”,这一刻意区隔,可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再次凸显了其挖空心思“遣词造句”、给别国尤其是对手“贴标签、戴帽子”的话语霸权。
背景深刻,影响深远
西方近来炒作所谓中俄“锐实力”,背景主要有二:
一是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新升西降”,西方对国际秩序的所谓“主导权”难以为继,由此引发西方尤其是精英界深度的“战略焦虑”;
二是近年来新兴大国软实力、发展模式、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包括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力、塑造力、引领力增大,乃至对陷入困境的西方社会内部也开始产生影响,由此引发西方精英界的失落感、危机感、不安感,导致其强烈不满和强力反弹。
西方炒作所谓中俄“锐实力”,影响亦主要有二:
一是国际尤其是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制度之争、模式之争、软实力之争将有增无减,中西意识形态较量趋于激烈,某种程度、某种形态的“新冷战”不可不防;
二是西方对中俄两国的形象抹黑、舆论丑化、政治打压、外交围堵将有增无减,美国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末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即为明证,而中国对外尤其是对西方国家的投资与人文交流阻力增大。
从容应对,精准反制
首先,稳步拓展并优化细化中国的“软实力”,对外运用软实力注意方式方法和对方感受,讲究策略,善于采取“巧实力”的形式,防止锋芒毕露、盛气凌人、授人以柄;
其次,针对西方炒作“锐实力”聚焦于中俄两国,以及日前美国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将中俄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维护并加强中俄战略协作、战略互信和“战术沟通”,共同提倡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协调应对西方大国的抹黑攻讦。
再次,有的放矢、主动发声、激浊扬清,有效有力反制反击包括“中国锐实力论”在内的新版“中国威胁论”,不断做大做强国际社会正面涉华舆论,包括:
一是以中国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和庞大进口为例,唱响“中国发展机遇论”,反驳“中国发展威胁论”;
二是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并给沿线国家带来实惠,中国致力于地区和平稳定,以及“中国发展道路”给世界有关国家带来新的选项为例,唱响“中国强大的贡献论”,批驳“国强必霸论”、“中国霸权论”;
三是以中国继续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积极解决朝核危机等为例,唱响“中国负责论”,揭批美国的极端自私和不负责任;
四是以中国推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型国际关系”为例,唱响国际社会“共赢论”,批驳“零和论”;
五是以“中国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包容灵活、对外开放、不断完善为例,坚决批驳西方强加的所谓“中国威权论”、“中国模式威胁论”;
六是以中国主办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致力于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为例,批驳“中国输出模式论”;
七是以中国在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同时致力于与所在国家加深相互了解为例,批驳“莫须有”的“中国对外渗透和干涉别国内政论”;
八是以201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例,通过对比个别西方大国经济政策的自我中心、倒行逆施和中国的兼善天下、进步担当,进一步揭露西方大国的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巧取豪夺。
作者:陈向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政治所副所长、研究员
栏目:观点中国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太悬了 | 与死神擦肩而过!交警发布2017年十大交通意外惊险瞬间
本期编辑:刘倩
本期校对:郑瑾
投稿邮箱:livexwy@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