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每天扫的二维码竟是日本人发明的!但赚大钱的却是中国人…
注意了!在中国网官微后台回复相关关键词:“春节”、“台湾”、“特朗普”…可以看到更多内容!
如今在中国,人们每天打开手机扫一扫方便快捷的二维码,成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本能动作。付款、购物、点餐、订票、广告、浏览网页都能用上二维码。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二维码(QR code,也称“快速反应码”)其实早在1994年就被日本人发明了。
▲二维码发明者腾弘原 图片来源:欧洲专利局
可惜日本人当时虽然手握二维码专利权,但仅仅将狭窄的目光放在特定的收费项目上,完全没能预料到二维码在未来社会的广泛应用。
根据日本发明二维码的Denso Wave公司网站资料,该公司已在事实上放弃了对日常使用的二维码的专利费用索求,只针对企业用户量身定制的二维码洽谈收费。
从1994年发明二维码,到2011年凌空网创始人徐蔚申请注册“二维码扫一扫专利”,日本人总共“领跑”了18年,却终因自己的短视,白白将这只亲手养大的下金蛋的母鸡送给了中国。
丰田供应商发明二维码
二维码的发明者腾弘原来自日本Denso Wave公司,这家公司是日本电装株式会社旗下的子公司。
日本电装于1949年从丰田汽车公司独立出来,但主要业务仍然是给丰田供应汽车零配件。
由于高精度的汽车零配件需要匹配很多信息(原料来源、产地等),而传统的条形码信息容量很有限。如何在零件标签上存储更多的产品信息,成了日本电装需要攻克的难题。
DensoWave作为日本电装旗下负责信息技术的子公司,承接了这项攻关任务。腾弘原带领团队进行了两年的研究,终于将标签上的一维码升级成二维码,信息储量一下增加了250倍!
▲腾弘原团队最早做出的二维码雏形
和条形码相比,最初的二维码由不同颜色的色块承担不同的记录功能,大幅提高了信息容量。
过去条形码只能存储20个日文字符,很难满足库存管理的需要,而新的二维码可以存储5000个日文字符,足够将好几页说明书浓缩在零件标签页上。
在此基础上,Denso Wave公司做出了今天常见的黑白二维码。
创始人错失巨大商机
二维码发明20周年之际,欧洲专利局甚至将2014“欧洲发明大奖”隆重颁发给腾弘原。
在颁奖致辞中,欧洲专利局代表提出,“二维码的社会价值和科技意义都同等伟大。”
尽管如此,创始人腾弘原从发明之初就一直不看好二维码能够被社会广泛应用。Denso Wave公司尽管拥有二维码技术的专利权,但并没有考虑过向全社会收费或出售专利。
DensoWave想做的,仅仅是向企业用户推广日本电装内部的二维码管理体系,以此收取一些费用。
甚至在2014年,腾弘原在领取欧洲专利局的大奖时还语出惊人,认为“二维码最多还有10年寿命”。
同时,在欧美国家,也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二维码隐藏的巨大商机。一位帮人免费生成二维码的美国网站主甚至向科技杂志Gizmodo表示,
“这个技术其实用谷歌工具就能实现,这么简单的东西我就不打算收费了。”
如今,二维码官方网站(QR code.com)还是由Denso Wave公司运营。根据该网站介绍,Denso Wave公司依然有帮企业客户定制二维码的收费服务,但对普通人日常扫码使用的二维码技术不收取专利费。
中国移动应用场景领先全球
而早在2011年,凌空网创始人徐蔚申请注册了“二维码扫一扫专利”,并先后拿下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区域的“采用条形码影像进行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专利权。
2017年9月,徐蔚担任董事局主席的中国发码行公司,光是依靠海外专利授权就赚了至少7亿元。
2017年9月5日,中国发码行公司(徐蔚担任董事局主席)在上海总部举行了授权签约仪式。发码行有限公司授权美国发码行、中国台湾地区发码行使用二维码扫一扫技术专利,独家授权费用约7亿元人民币,且同时发码行公司享有美国、中国台湾地区被授权方20%股权。
那么,为什么二维码的全球专利权会被中国人逐渐收入囊中呢?
就在徐蔚最早申请专利时,美国只有20%的智能手机用户曾经扫过二维码,而这个比例在加拿大则只有16%,在英国和西班牙更只有12%左右。
在西方民众普遍对二维码和移动支付感到陌生的时候,中国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出现了爆发式的普及,甚至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
据艾瑞咨询报告,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达到 38 万亿人民币(约合 5.5 万亿美元),是美国的50倍。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在路边买栗子或者在餐馆买单,常让来华的外国政要赞叹不已。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2016年中国人平均每天使用微信扫码就达10亿人次,使用支付宝扫码达到5亿人次。
照此计算,每年中国人使用二维码的次数至少达5000亿次左右。假设当初腾弘原规定对每次扫码收取一分钱专利费,那么现在他每年光在中国就能赚上50亿元了。
中外观 |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访华 打造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期编辑:李兆彧
本期校对:刘倩
投稿邮箱:livexwy@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