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 | 港珠澳大桥开通,预示华南世界级城市群崛起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主体工程由长达22.9公里的桥梁、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逾20万平方米的东、西人工岛组成。这座大桥从设计到竣工历时14年,终于将在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大桥预计于2020年全面通车,往东涌方向的北大屿山公路预计2019年上半年完工,屯门至赤鱲角北面连接路大概2020年通车。
从发展战略来看,此次通车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时刻。这不仅仅因为她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的跨海桥梁,也不仅仅因为她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到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内地ETC和香港快易通可在桥上自动扣费。现金缴费使用人民币,非现金结算以人民币计价,民众还可使用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方式付款,收费标准以人民币为基准,港澳两地按照扣费时的汇率实时换算。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以大湾区为依托,实现更广泛开放的大门正在徐徐展开。
从规划上来看,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交通基础,大桥将推动珠三角和港澳“一小时都市圈”的完美链接,由此撬动“一国两制”基础上大湾区世界城市群的崛起,具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世界湾区经济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与世界级湾区的横向对比上,粤港澳大湾区携11城5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比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区的面积总和还大,仅凭借占比0.6%的国土面积,贡献率占全国GDP总量的12.57%,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湾区。从全球视角来看,大湾区集香港、深圳、广州等世界级中心城市为一体,具有泛珠三角等广大湾区腹地的区位优势及面向太平洋的完整运输体系,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拥有“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制度优势,国际湾区的辐射效应非常明显。
从总量上来看,根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近期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湾区的11城GDP之和从2014年的81720.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1843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经济规模超过世界第11大经济体韩国(15458.1亿美元),逼近世界第10大经济体加拿大(16823.68亿美元)。湾区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进出口总额基本维持在8-9万亿美元之间,占全国(含港澳)进出口总额40%左右,占泛珠三角区域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是京津冀地区进出口总额的4倍,占全国(含港澳)进出口总额40%左右。与国际著名湾区对标比较,则是东京湾区的三倍以上。湾区2016年贸易吞吐量总计6520万标箱,远超纽约湾区的465万标箱、东京湾区的766万标箱和旧金山湾区的227万标箱,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成为世界第一,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大湾区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26倍、2.19倍和2.93倍。
从创新能力来看,大湾区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7%,和美国、德国处于同一水平线。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2012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历年发明专利呈现逐年稳步递增趋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86%。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增幅达213.6%。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地区超越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湾区。大湾区持续、强力的科技投入为其实现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研发基础。
从制度上来看,2017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列为“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同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强调了大湾区的七个合作重点,包括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框架协议明确了大湾区下一步发展的行动纲领与具体任务。
从发展趋势来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贸易中心,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为大陆的改革开放和香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澳门是国际自由港,作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珠三角作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也最具前瞻的创新区域,也是全球重要宜居区域之一,为内地的开放、发展和生活改善有着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大湾区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综合制度优势融合发展进程中,随着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继续集聚,大湾区的发展必将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引擎,连接大湾区的珠港澳跨海大桥的通车则预示着一个赞新的世界城市群在华南地区悄然崛起。
作者:李全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栏目:观点中国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十九大一年间”图解:好好复习·十九大报告“关键词”(下篇)
本期编辑:李兆彧
本期校对:刘倩